杂文二则

<div align="center"><strong>&#8220;学习工农兵&#8221;的神话和教训 <br /></div></strong> <div>&nbsp;</div> <p><em>园丁要干预自然生态,用&#8220;人为状态&#8221;代替&#8220;自然状态&#8221;。但是,园丁的干预只要一停止,自然状态就立即开始自动复元。&#8212;&#8212;赫胥黎 </em></p> <div><br />&#8220;重庆大学生再学工农兵&#8221;,据报道,是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此将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8220;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活动,确保70多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8221;。在这个计划中,目的最具体,最明确,也是最可以&#8220;考核&#8221;的一项是&#8220;种树&#8221;。其他几项,如带薪实习一个月;到农村一个月;到企业做工一个月等等,完成后,要考核是否已经达到&#8220;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221;的标准,恐怕就难说了。 </div> <p>提出要把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培养成什么事业的&#8220;接班人&#8221;,关系到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国民问题。在许多国家里,这叫&#8220;国民教育&#8221;或&#8220;公民教育&#82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183;马约尔曾说过:&#8220;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8221;。同样,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中国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所以&#8220;接班人&#8221;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br />这样重大的教育问题,指望在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中得到解决,令人联想到四五十年前的阶级斗争和文革时代,当时也曾号召青少年学习工人、贫下中农和解放军。在那个乌托邦的理想时代,根据伟大领袖的阶级分析理论,工农兵是最先进的无产阶级,代表人类的未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领导阶级,所以学习工农兵不是学习如何做工、种田、种树、打枪,而是为了当无产阶级的&#8220;接班人&#8221;。 </p> <p>当时的&#8220;学习工农兵&#8221;担负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两项重大任务。第一是国民品格培养,工农兵最能吃苦耐劳、勤俭朴素、忠厚诚实。第二是国民主体塑造,工农兵在旧社会苦大仇深,受尽剥削,在新社会翻身做主。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之后,中国成为工农兵的国家,所有人都会像他们一样,具有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成为一代代&#8220;新人&#8221;。 </p> <p>这样高远美好的国民品格培养和国民主体塑造,事实上并没有能在中国造就出什么&#8220;新人&#8221;。这个野心勃勃的&#8220;社会工程&#8221;起到的是一种事与愿违的,揠苗助长的作用。早在1894年,英国思想家赫胥黎(T. X. Huxley)就在《进化和伦理》中把自上而下的思想改造工程比喻成不自量力的园丁工作。园丁要干预自然生态,用一种&#8220;人为状态&#8221;代替&#8220;自然状态&#8221;。但是,园丁的干预只要一停止,自然状态就立即开始自动复元。作为&#8220;革命群众&#8221;的工农兵,他们自己就是这样经常被干预、被拔高、被浪漫化的。青年人&#8220;学习工农兵&#8221;,同样也是这样性质的社会工程,他们和无数的工农兵个体一样,被按照至高无上的权力意志改造成&#8220;先进新人&#8221;。然而,一旦园丁式的干预停止或者不再奏效,&#8220;先进&#8221;立即开始恢复到先前的&#8220;落后&#8221;,甚至比以前的落后更加落后。 </p> <p>这正是我们在乌托邦的工农兵神话破灭后所看到的景象:芸芸众生比以前变得更加自私、丑陋、暴力、放纵欲望、贪得无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再美丽的真实世界:下岗无助的工人、富士康式的血汗工厂、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次等公民的农民工、助人无好报的背运雷锋、蛮横贪婪的新权贵。 </p> <p>今天的工农兵早已不再具有几十年前的那种崇高而优越的政治身份(如&#8220;光荣&#8221;的工农成分或出身),他们的经济地位也早已落到了社会底层,甚至成为弱势群体。就像每一个有正义感的公民一样,年轻大学生去关心、体察普通工农的疾苦和困境,进而支持他们的维权要求,本来是应尽的社会责任。他们这么做,正是为了不要&#8220;学习&#8221;像下层工农那样憋屈地生活。 </p> <p>如今重拾学习工农兵的破碎神话,把它当作成功的经验,会令人对提议者的动机起疑,也会对他们的领导智慧和能力无法信任,更不要说是引发对文革时代的不详联想了。几十年前以学习工农兵来塑造一代新人的社会工程既然未能成功,今天便应该认真吸取的历史教训,重新设计我们的公民教育。 </p> <p>———————————————— </p> <div>&nbsp;</div> <div>&nbsp;</div> <div align="center"><strong>监狱里的&#8220;国学&#8221;和神经病院的&#8220;红歌&#8221; <br /></div></strong> <div>&nbsp;</div> <p>据报道,自2009年11月开始,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锦江监狱展开了学&#8220;国学&#8221;活动,监狱编辑印发了辑录《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国学著作的《国学经典服刑人员读本》,&#8220;2000名服刑人员人手一本。自此以后,监狱高墙中每天都会传出国学的朗读声&#8221;。12月3日上午,&#8220;锦江监狱服刑人员《国学经典》演讲比赛&#8221;在锦江监狱举行,监狱一名服刑人员以&#8220;国学,重塑灵魂的丰碑&#8221;演讲获得第一名。据监狱负责人说,&#8220;服刑人员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双修,既能让人修学,又能让人修身养性。&#8221; </p> <p>像《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8220;国学经典&#8221;,原本是童蒙读物,兼有儿童认字和&#8220;蒙以养正&#8221;的功能。儿童学习这些童蒙书的地方是在家里或学堂,就算学得十分好,也不过是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根本谈不上&#8220;塑造灵魂的丰碑&#8221;。 </p> <p>古人重视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深知&#8220;养不学,父之过&#8221;,&#8220;子不学,非所宜&#8221;,所以也格外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颜氏家训》提出&#8220;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8221;,原因是&#8220;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8221;只有&#8220;教妇初来,教子婴孩&#8221;,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方同样也有这样的传统,古罗马的家庭教师,有的对他们认为品学不佳的学生要收取双倍的学费,因为学生一开始路走歪了道,在引他们上正道之前,先得把坏习惯纠正过来,所以双倍地费事。 </p> <p>古人讲究德教为先,从做小事的习惯开始。譬如教育家朱熹就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应就其日常生活接触到的&#8220;知之浅而行之小者&#8221;和&#8220;眼前事&#8221;进行教育训导。所教之事,&#8220;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规矩去做&#8221;。在传统家训和蒙学读物中,更是对那些未冠子弟、学童的行为习惯,作出具体详尽的规定,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如《弟子规》,在学童刚开蒙识字时,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长辈、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这些最为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要求他们,从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习惯养成做起,逐渐凝成品质,收到积土成山、积善成德之效。 </p> <p>一个人在监狱服刑,与其他罪犯生活在一起,与《弟子规》说的家庭、家族、宗族环境根本是南辕北辙。他即使把《弟子规》倒背如流,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实际用处。更何况,《弟子规》规劝的是待人接物的礼仪,如&#8220;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8221;,又如&#8220;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8221;,说的无非是早晨要漱口、便后要洗手、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一类的小事。这些都不过是教育小朋友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什么&#8220;塑造灵魂的丰碑&#8221;根本就扯不上边。 </p> <p>国民的道德教育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不能指望突发变善的&#8220;顿悟&#8221;。像指望大学生突击四个月&#8220;学习工农兵&#8221;改变社会意识,便是一种期待顿悟的做法。国民道德有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是前面谈到的品格教育,从小教育儿童要诚实、礼貌、尊重和不伤害他人、勤劳、节制欲望,日后便可减少发生因偷盗、抢劫、强奸、杀人而进监狱的可能。 </p> <p>第二是社会群体的道德规范,大环境的道德规范越共同遵守,越有效,个人也就越受他人的良好影响,这里面也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制度的完善和有效监督。即使那些个人品格未必良好的人,由于制度的约束,也比较不会犯下贪污腐败、行贿受贿、金权勾结、坑蒙拐骗、欺诈造假等等的罪行。 </p> <p>第三是法律对社会的教育作用。好的法律强制人人平等地遵照社会伦理规范行事,违规便是&#8220;犯罪&#8221;。法律对违规行为进行谴责、惩罚并打上恶行印记。法律以惩罚为手段,诉诸于行为者的自我利益而非道德意识。而且,正如卢梭(Henri Rousseau)所说,法律虽有保护社会伦理的作用,但却无恢复社会道德的能力。一旦社会伦理道德普遍沦丧,法律也就穷于应付。 </p> <p>监狱顾名思义就是一定道德失败的地方,罪犯在那里&#8220;用&#8216;国学&#8217;重塑灵魂&#8221;,令我想起一则神经病人唱&#8220;红歌&#8221;的报道:2009年11月26日下午,四川资阳市精神病医院举行了一次歌咏比赛。医护人员和精神病人同台演唱,&#8220;由于病人不能在卡拉OK乐曲伴奏下演唱,因此一律清唱。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歌声整齐、嘹亮、悦耳、动听。他们豪情满怀,饱含深情,用自己的歌喉歌唱祖国,展示了对党的忠诚之心,热爱之情。&#8221; </p> <p>这两则读书和唱歌的消息,都让人感觉到法国作家加缪(Albert Camus)所说的那种&#8220;荒诞&#8221;。荒诞是一种两个单独来看并不荒诞的东西之间的&#8220;不搭调&#8221;。监狱和罪犯本身并不荒诞,&#8220;国学&#8221;也不荒诞,荒诞的是罪犯在监狱里用&#8220;国学&#8221;重塑灵魂。同样,精神病院和精神病人本身并不荒诞,&#8220;红歌&#8221;也不荒诞,荒诞的是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院用红歌&#8220;展示对党的忠诚之心,热爱之情&#8221;。犯人的灵魂这么高尚,还把他关在监狱里做什么?神经病人的理智这么清醒,为什么还不早早让他们回归正常人的社会? </p> <p>今天的读书和唱歌故事,为什么与以前的如此似曾相识?&#8220;文革&#8221;时学&#8220;雄文&#8221;、&#8220;语录&#8221;和唱&#8220;语录歌&#8221;,也是只要一读一唱,便会立马发生思想转变、灵魂重塑的奇迹,变得道德高尚、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如今居然还在发生类似的读、唱&#8220;超现实主义&#8221;思想奇迹,只不过文和歌与时俱进地变成了&#8220;国学&#8221;和&#8220;红歌&#8221;。 </p> <p>正派的人格、优良的道德、干净的心灵、高尚的精神,这些都是当前许多中国人所期盼的。但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残酷无情的政治运动和道德摧残后,中国人的生活中匮乏这些,已经很长久了。在社会道德沦丧,国民道德教育苦无良策、前景黯淡的情况下, 人们饥择食地期待发生奇迹,也便有人趁机兜售像&#8220;国学&#8221;和&#8220;红歌&#8221;这样能一下子问题的&#8220;超现实&#8221;灵丹妙药。然而,超现实的&#8220;奇迹&#8221;也就是现实的&#8220;荒诞&#8221;,&#8220;奇迹&#8221;和&#8220;荒诞&#8221;都是普通人凭常识不可思议,似是而非到不可理解程度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放在今天正常人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极少有人相信,所以最适宜发生的地方也就只能是监狱和神经病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