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还是他杀?—— “绝望心理学”分析

<p>拜读胡平兄大作&#8220;自由的细菌是很容易传染的&#8221;获益良多,它从&#8220;突尼斯小贩自焚,居然能引发茉莉花革命&#8221;这一现象出发,论证了&#8220;自杀&#8221;这个看似懦弱的行为,所可能具有的道德震撼力(或感召力)。 因此,希望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8220;自杀现象&#8221;,并激发群众的正义感与同情心。最后号召大家&#8220;加紧自由民主理念的传播,并采取多种方式展开抗争,以便早日促成中国的巨变。&#8221;</p> <p>读后浮想联翩,令我回忆起两年前&#8220;社会心理学&#8221;课堂上,学生们就&#8220;杨佳袭警案&#8221;的激烈争论:一方说杨佳是条汉子,绝望之中铤而走险,杀一个够本,杀几个有赚,正是梁山好汉的本色;另一方说,杨佳袭警,滥杀无辜(据说被杀者并非打他的人),属于恐怖份子,不但不值得同情,还要严厉批判;第三方说,司法不公,就要抗争。但最好还是冤有头,债有主,不要伤及无辜;第四方则说,杨佳要是自杀,我就同情,但他杀无辜,就罪不可赦。</p> <p>我们那天讨论的内容,叫&#8220;绝望心理学(Psychology of Devastating&#8221;,属于社会心理学分支,题目是:&#8220;一个人走投无路的时候,究竟怎么行动才属于正当和正义?&#8221;那场讨论其实没有最终结论,因为很难得出令大家都满意的结论,因为它涉及太多社会学变量。比方说:什么叫绝望?绝望究竟是一时的感觉?还是真的没有出路?再说&#8220;以死抗争&#8221;,又涉及到&#8220;自杀&#8221;还是&#8220;他杀&#8221;(也许&#8220;杀他&#8221;更准确?)。&#8220;自杀&#8221;本来就是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众说纷纭。如果再加上报复性自杀,例如&#8220;人肉炸弹&#8221;等形形色色的同归于尽等等,必然涉及到心理学,行为学,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那情况就更加复杂了。</p> <p>如果像胡平兄所说,一个人在自杀之前,还有能力做客观冷静的分析:能计划好怎样自杀,究竟是&#8220;一了百了&#8221;的情绪冲动,刻意做给对手看,还是作给别人看,以便博得大众同情,从而证明自己的清白与冤枉等等,那事情也许相对简单。问题是,自杀者处境绝望,往往丧失了冷静的分析的能力,很可能只是一种&#8220;生不如死&#8221;的情绪宣泄。生性善良者,或许不忍心伤害无辜,但若对社会大环境和整个制度恨之入骨,则很有可能要拉几个垫背。</p> <p>另外,即便自杀者要刻意感动社会,那也得看这个社会是否正常,是否有可能被自杀所感动。听说某地有人要跳楼,围观者非但不劝不救,甚至袖手旁观,还嫌跳楼人迟迟不跳。面对此情此景,他(她)究竟应该是坚定自杀信心,赶快满足围观者的好奇心呢?还是应该立刻回头,放弃自杀念头,坚决不让毫无人性的围观者得遂心愿?你说,哪种决定更好?</p> <p>总之,在一个冷酷无情,&#8220;哀莫大于心死&#8221;的烂污社会,千万不要以个人的死,企图去感动一群根本不可能感动的行尸走肉。因此,我倒认为,人遇绝望,能挺则挺,要坚信&#8220;天无绝人之路&#8221;,个人的境遇也好,社会的腐烂也好,通过主观努力,团结奋进,积极抗争,还是有希望改变的。即使要轻生,也得先看看你的死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要是死得默默无闻,毫无警世与惊世作用,徒增亲人痛苦,那还不如不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