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style="font-size: large;">一条无名氏的推文,居然造就了一场历史奇观。<br /><br />2月17日,海外网站贴出了一篇匿名文章,<wbr>呼吁中国民众于该周周日(即2月20日)<wbr>在国内13个城市以散步的方式参加中国的茉莉花革命。<wbr>这篇文章迅速地在网络传播开来。据一位推友说,19日这一天,<wbr>中文推特发推量达到22万7千余条,创有史以来最高纪录;其中,<wbr>相当数量的推文就是转发这条信息。到了20日这一天,<wbr>上述若干城市的指定地点果然出现了聚集的人群,包括大量的警察、<wbr>便衣和记者,并引起境外中西媒体的广泛报道,<wbr>遂构成一起真正的历史事件。《维基百科》在两天后即将此事收录,<wbr>名曰“中国茉莉花革命”。<br /> <br />对于这场茉莉花革命,有网友称之为“一项挺好的行为艺术策划”;<wbr>有网友称之为“一部伟大的现实魔幻主义作品”。一位网友总结道:<wbr>“现在看来,这次国内所谓的‘鲜花革命’是一场由网民倡导,<wbr>由党中央响应和领导,由各级维稳部门倾力参与,<wbr>由民主人士全力配合,由人民群众围观鉴赏的后现代民主主义革命。<wbr>”<br /><br />这次茉莉花行动,民众是以散步、围观等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wbr>当局既要严控严管乃至严打,但又苦于师出无名,实在很尴尬。<wbr>一位在场的推友讲到这样一桩趣事:<wbr>北京王府井麦当劳前的一个镜头--“<wbr>今天最难忘的事情是俩便衣围追一个拿花的男子并按到在车上,<wbr>媒体群众蜂拥而至,长枪短炮质问凭什么随便抓人,<wbr>便衣见人多势众,当场怂了,放开手说:其实我也是来商场的。<wbr>笑死我了。”<br /> <br />我们知道,这次中东巨变起源于突尼斯,突尼斯的国花是茉莉花,<wbr>所以人们又把突尼斯革命称之为茉莉花革命。<wbr>中国的220行动既然是受中东革命的鼓励,<wbr>所以取名为中国的茉莉花革命。偏偏在当今中国语境,“茉莉花”<wbr>一词还有很多其它的故事。有网友给出如下解说,真是巧得很:“《<wbr>茉莉花》,著名的中国民歌。有着不平凡的历史,清朝临时国歌,<wbr>普契尼图兰朵,澳门回归仪式,北京奥运会,诺贝尔和平奖典礼,<wbr>但在2011年的中国,这首耳熟能详的民歌却变成了敏感词,<wbr>茉莉花也成了一朵敏感花。”<br /> <br />220茉莉花行动取得了惊人的效果。<wbr>它揭示出中国当局是何等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风声鹤唳、<wbr>草木皆兵。它使得当局敌视人民、害怕人民的本性暴露无遗。另外,<wbr>它也从反面扩大了中东民主革命的影响。正如一位网友所说:“<wbr>这次折腾,最恼火的应该是中宣部国新办,<wbr>辛辛苦苦封锁北非中东革命的消息,警方这么大张旗鼓一折腾,<wbr>经过咱爱八卦的民众口耳相传什么的,岂不是马上街知巷闻?”<br /><br />220茉莉花行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首先,<wbr>220茉莉花行动充分显示出网络的强大动员力,<wbr>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反对力量缺少强大组织的不足。再者,<wbr>220茉莉花行动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wbr>主要就在于它为民众的参与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的形式。我在上期《<wbr>中国人权双周刊》发表的文章“从‘军队会不会开枪’谈起”<wbr>专门讲到过这个问题。在一个没有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的社会里,<wbr>要造成大规模的街头运动,“<wbr>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尽量减少迈出第一步的风险”,“象‘<wbr>到广场散步’和‘白衣行动’一类方案就有这个好处。比方说,<wbr>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号召大家在某一天到广场散步。到了那一天,<wbr>我就可以到广场去。如果到广场的人有成千上万,<wbr>我们就可以相机行事,把它转变成一场集会抗议。<wbr>如果到广场的人很少,我们就放弃闹事的计划,把它当作真的散步。<wbr>这样政府抓不住任何把柄,我们就可以全身而退。”<br /> <br />1990年2月10日,我起草了一份传单“到天安门广场散步去”<wbr>。传单呼吁:“为了不忘过去,为了开创将来,<wbr>让我们在今年的4月1日以及4月5日这两天,重新聚会在天安门。<wbr>”“我们并不是要去天安门集会游行。我们只是要去散步游览。<wbr>这不要批准,也无法禁止”。“<wbr>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天安门广场上一站,<wbr>它就会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所有的人,<wbr>都能够从广场上平静的人群,充分领悟到它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意义。<wbr>”传单提醒大家“<wbr>不要急于把这次平静的展示力量转化为公开的抗议”。因为“<wbr>有了扎扎实实的第一步,就会有更加扎实的第二步、第三步。”<wbr>在这一年的六四前夕,我们还提出了“白衣行动”计划。<wbr>可惜在当年,国内还没有普及互联网,一般人甚至没有私人电话。<wbr>因此,这两份传单的传播范围极其有限。但就是这样,<wbr>它们仍然引起当局的恐慌。据不少朋友说,<wbr>他们单位特地传达上级指示,要求大家在那几天不要去天安门。<br /> <br />在前年,六四20周年前夕,我们再次推出“白衣行动”计划。<wbr>这一次的成效就大多了。在不少地区,<wbr>有不少人都在这一天穿上了白衣。和这次茉莉花行动类似,<wbr>首先是当局自己,用它的高度紧张和严加戒备,<wbr>从反面成全了我们的计划。台湾《中国时报》在6月5日发表报道,<wbr>标题就是:“彩衫军趴趴走,白衣行动使天安门广场添诡谲。”<wbr>报道称,在6月4日这一天,天安门广场除了军警便衣密布之外,<wbr>还出现了“大批穿着红、蓝、绿衫的‘志愿者’,<wbr>以游客身份进场活动,广场气氛显得异常‘井然有序’”<wbr>这批彩衫军“以每组约20人的编组,在广场的不同区域活动”;<wbr>即使天上下起短暂骤雨“依然坚守岗位”;其人数“<wbr>可能高达数千人以上”。“广场虽对外开放,但东西两侧入口处,<wbr>公安对每位游客都进行更严密安全检测,并询问相关背景”。<wbr>显然是针对白衣行动的因应策略。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窘态,<wbr>暴露无遗。一些西方媒体对此也有报道。<br /> <br />毫无疑问,<wbr>这次220茉莉花行动取得的效果远远超出此前的几次类似的行动。<wbr>这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还在20日之前,<wbr>当局就开始拘押若干知名的维权人士。<wbr>尽管他们和这次茉莉花行动并无任何关系。20日当天和以后,<wbr>当局又抓捕了一些在场的人士。与此同时,<wbr>当局还加强了对网络的控制。面对这种形势,<wbr>我们一方面要援救要抗议,另一方面则要准备新的行动。事实上,<wbr>人们已经在准备新的行动了。我们应当大力支持。<wbr>海外人士首先要做的是向国内广泛传播有关信息。<wbr>由于在此类行动中,直接参与者可以假装不知情(“我是打酱油的”<wbr>,“我是路过的”),当局无法有效鉴别,所以很难惩治,<wbr>故而风险较小;而发号召发呼吁者很容易被指控别有用心遭到惩罚,<wbr>所以海外人士正好扬长避短,虽不能亲自参与现身街头,<wbr>但可以利用海外的安全环境发布信息。<br /> <br />另外,我建议,今后类似的活动,不必冠以“革命”二字。按说,<wbr>集会示威本是基本人权,<wbr>为什么我们不是号召大家集会示威而是说散步,<wbr>就是为了不给专制者打压留下半点口实。<wbr>再有就是提醒大家要相机行事,人不够多不喊激烈的口号。<wbr>现在还是热身阶段。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六四那天穿上白衣,<wbr>或者是在定好的时间和地点聚集,那本身就是胜利。</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