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资缺的不是规则,是透明度

中国的外资目前正经历着资本结构大转型,劳密型外资由于减薪增税、利润减少而另寻&#8220;成本洼地&#8221;,不断从中国撤出。但非劳密型外资却正兴致勃勃地进入中国能源生产、机械制造、食品消费品生产、商业、金融服务业等各行业,农产品行业更被中国一些人认为&#8220;已被外资曲线控制&#8221;。<br /><br />在 这一背景下,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从3月14日开始,外资并购境内企业需过 &#8220;安检&#8221;。《通知》颁布后,时论一度认为缺乏实施细则不易操作。但近日国家发改委官员宣布相关细则将在3个月之后推出。也就是说,今后外资企业在中国实施 并购,需经过三道门槛,第一道,符合《外商在华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规定的产业准入政策;第二道,涉嫌市场份额垄断的,要依据《反垄断法》的规定,接受反 垄断调查:第三道,如果涉及《通知》中规定的领域还要接受国家安全审查。<br /><br />一个国家对外资进入当然应该设立门槛。20世纪最后的20年,中 国缺建设资金,只好降低门槛,现在不差钱,有了设立门槛的条件。再加上将近30年来的引进外资,既未用市场换来技术,又发现自家诸多涉及经济安全的领域都 成了外资的&#8220;盘中餐&#8221;,在此情况下推出外资并购的安全审查也无可厚非。为了说明这一必要,不少人花费笔墨论证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均设有外资的安全审查法 律,并声称&#8220;中国政府出台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是针对美国的类似制度出台的&#8216;对等制度&#8217;,为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并购受限提供一个政策工具&#8221;。仿佛外资对安全 审查抵触很大,须得要仔细说明中国是仿照贵国法律,双方互不吃亏。<br /><br />其实,自从2006年推出限制外资并购的10号文以来,安全审查法规及 实施细则的出台,在外资看来是意料中事。外资真正在意的不是相关法规,而是中国投资环境的&#8220;不透明&#8221;,这种&#8220;不透明&#8221;笼罩在市场准入、立法和执法透明度以 及知识产权等各方面。这些问题,应该说以劳动密集型资本为主的亚洲资本不太关心(因为都奉行亚洲价值观,对腐败容忍度较高),但欧美资本却相当关心。去年 中国美国商会(ACC C)发布的调查与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年度白皮书 《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 2009/2010》都谈到这些问题。<br /><br />有 这些担心并不奇怪。外资抱怨中国的制度执行过程不透明,是有无数案例可做佐证的。这种不透明与其说是制度造成,还不如是中国&#8220;人治下的法制&#8221;之必然结果。 因为只有不透明才能让中国官员浑水摸鱼,而且在摸了鱼之后还能逍遥法外。近些年来不少涉及外资的腐败案例,不是中国自个发现,而是美国在查处本国跨国企业 海外腐败行为时才发现并通知中国政府的。这张长长的名单上最显赫的官员是前中纪委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恩照(朗讯门)。西门子、美国两大烟草公司联一 国际与环球烟叶公司、美国控制组件公司等向美国司法部检举的中国受贿高官,大多在中国未受惩罚。中国国家商务部条法司的郭京毅,更是开创了立法腐败的先 河。郭利用手中修改、解释商务法律法规的权力,极为隐蔽地按 照行贿者需求设计制度。在华外企都深知,向中国高官与相关业务部门主管行贿,是外企在中国必须遵循的&#8220;潜规则&#8221;。《通知》将审批权从原来商务部单头掌控变 成由商务部与发改委双头掌控,对于外资来说意味着原来只需要向一个部门&#8220;公关&#8221;,现在需要向两个部门&#8220;公关&#8221;,多花公关费用罢了。<br /><br />有人认为《通知》出台,意味着闭关锁国。这倒是不必要的忧虑。2010年中国声称要优化外资结构,既提高准入门槛又提高税收,但外资仍对中国市场趋之若鹜,这一年中国引进外资高达105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创历史最高水平。缘何会出现如此现象?<br /><br />说 穿了其实也简单,盯准中国市场的外商很多,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商抱怨虽多,但绝不会将在中国市场上吃了亏这种&#8220;商业机密&#8221;与商界人士分享,未挤进来的却 希望能在这市场上淘金。中国政府也看准了这一点,知道甲外资退出,自有乙外资填空。官员们也早已摸索出一套索贿经验,知道最后的结果是外资顺应中国的制度 环境,在如何获得市场机会上相互竞争。这就是中国不断提高外商投资门槛,中国却不担心没有外商前来投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