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毛泽东的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成为反对党外和党内专权的金口玉言。当今的中国,“党外有党”的道路走起来很难,但“党内有派”的道路有越走越畅的趋势。</p> <p><br /> 有人认为近些年来,民族很爽,民生很难,民主很死,主流语言的表达是,政治体制改革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然而,这些年来,政治上也并非乏善可陈,如果细心地观察一下,政治宽容度还是在不断扩大。具有某种政治敏感力的人会感觉到,左右派已经从知识的派别演变为政治的派别,而且越来越公开地表达各自的主张。对此,中国领导人没有强硬地压制,而是在温和地疏导。领导人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一个像毛泽东或邓小平那样的权威来统一思想;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党史上的残酷斗争心有余悸,害怕出现新的悲剧。现在尽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统一的思想,但它的包容性太强,装进了太多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东西,因而只能带来符号上的统一,而不是实质上的统一,不像毛泽东思想那样具有鲜明的立场。</p> <p><br /> 在这种局面下,领导层也有一种担心,那就是局面会失控,尤其是党内思想的不统一,会带来治理的混乱。然而,不知道是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还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目前党内的左右派开始悄悄地分化组合,从舆论阵地到队伍排列,一切好像在有序地进行。</p> <p><br /> 这样的过程,需要强有力的人物来推动,也需要强有力的人物来维持。作为推动者来说,有两个人物不得不提,一个是温家宝,一个是薄熙来。可能大家心照不宣地认为,前者代表了党内的右派,后者代表了党内的左派,不管他们自己心里怎么想,其言行在公众心理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定论。当然,如果恰当一点,他们所代表的左右派前面还应该加上“温和”两个字。这两个字意味着温家宝代表了右派中偏左的部分,而薄熙来代表了左派中偏右的部分。这种倾向符合常态政治中的竞争规律,也就是向中间民众靠拢。那些偏向端点的右派和左派尽管对温和薄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在他们自己不能形成强有力派别的情况下,也只好分别勉强地支持他们。于是,在他们的周围,就形成了数量可观,阵势强大的两种政治力量。他们在党内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在党外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p> <p><br /> 对于这两个派别的出现,观察家们还没有足够的敏感和深度的分析。但国家领导人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变化,似乎开始从政治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在谋求一个妥善的应对策略。从左右派知识分子的言论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对最高领导人的不同态度。由于他们所掌握信息的不充分,不平衡,这些态度也许不能算定见。有一种态度很有代表性,认为最高领导人对这种现象缺乏有力的干预,表现得似乎无所作为,那种“不折腾”的语言其实就是不作为的真实写照。其实,在目前阶段,不作为也许是更好的作为,是深谙政治发展之道的表现。既然左右派都有了作为,那么作为最高领导人的不作为,就意味着肯定他们各自的作为,如果硬是要作为,就有可能压制了某一方,偏袒了另一方。</p> <p><br /> 当然,如果从国家政治发展的角度考虑,适当的作为还是必须的,这不是那种压制性的作为,而是借助双方的力量,形成一种和平共处,甚至和平共治的机制。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让两派都有了表达的机会,有了舆论的阵地,至少在公共言论中能够和平共处,走出了那种你死我活的斗争状态。</p> <p><br /> 然而,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共治,还需要迈过一个比较高的台阶。目前看来,和平共处在党内党外正在实现,但和平共治则暂时只能在党内实现。这里的“共治”是共同治理国家的意思,进一步说,是指有组织的力量通过和平竞争,而不是残酷斗争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如果实现了这一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上的一个飞跃,其意义不可限量。</p> <p><br /> 如何实现这一点呢?可能会在两条线路上来展开,一条是思想的线路,一条是组织的线路。就思想线路来说,这些年来左右派的知识竞争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思想资源,现在可能会出现代表不同政治派别的系统性理论表达和政策主张,以成为政治派别长期立足的思想基石。就组织线路来说,左右派需要分别围绕强势的领袖人物,形成核心-外围的团队力量,以便在未来的政治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经验表明,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再好的思想在政治生活中也只能昙花一现。</p> <p><br /> 目前能够带来较强预期的是两位代表性人物都表现出了强势。温家宝尽管看上去比较柔和,但柔和中透露着一种执着,尤其是关于推动政改,至死方休的言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然而不利的是,高层领导还没有人出来公开支持他的言论,而且他很快就要卸任,影响力会大打折扣。当然,如果要兑现至死方休的诺言,那么卸任后会做更积极的努力,也许活动空间更大一些。更重要的是,需要年轻一点的代表性人物,以便更有力地团结温和右派,以克服右派历来缺乏团结的毛病。否则,右派的前途比较堪忧。</p> <p><br /> 薄熙来的强势写在脸上,溢于言表。在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中国政治生活中,他独树一帜,在有独立王国传统的西部打开了新的政治局面。他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唱红打黑,大搞民生,赢得了下层人民的欢呼,受到了左派人士的青睐。他的表达简洁明亮,他的行动快速有效,具有魅力型领袖的诸多特征。他将一些大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而且极具挑战性,譬如说“民生才是硬道理,公平才是生产力”几乎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这么一位人物,会成为左派力量动员人民的强大资源。他的出现,让一些反对搞竞争性选举的左派换了脑筋,改变了想法,因为如果实行竞争性选举,左派力量可能成为最大的赢家。</p> <p><br /> 由于形势的发展,右派面临某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出于一贯的政治理念,他们必须支持竞争性选举,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搞竞争性选举,他们就有可能变为在野力量。但不管怎么样,在当今的中国,左右派的主流观念都没有办法合乎逻辑地反对竞争性选举。</p> <p><br /> 况且,那种更普遍、更直接、更平等的竞争性选举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承诺,在革命年代曾经尝试过。毛泽东说,苏维埃政权的最大特征就是普遍平等的选举。在陕北边区的民主建设中,一本政治手册上写道:“民主政治,选举第一”。无论是苏维埃民主,还是边区抗日民主,都是政权的大民主,而不是党内的小民主。如果要发扬这个民主传统,所要做的就不只在党内搞民主,更要围绕人大来搞民主,让中国的人大真正成为民主的典范。左右派争来争去,在这一点上都没有办法拿出像样的反对理由。既然如此,何不就此达成共识呢?</p> <div><br /> 在这个共识基础上,左右派人士如果头脑清醒的话,所能够做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格局下,分别团结在具有人格魅力的代表性人物周围,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政治派别,以实现左右共治的局面。中国的领导层也应该延续那种远大的政治气魄、高超的平衡技巧,为创新这种共治的机制,为实现和平有序的政治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如果顺利的话,红二代就能够与广大人民一起,成就不亚于父辈们的丰功伟绩。<br /><br />********************************** </div> <div> </div> <div><strong>读者评论选:</strong></div> <div> </div> <div> <span class="username"><a href="http://www.21ccom.net/member/index.php?uid=哈哈君"><font color="#0066cc"><em>彭雄</em></font></a></span><em> <span class="date">2011-05-06</span> <span>发表</span> </em> <div class="decmt-act"><span id="goodfb66406"><a href="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xzmj/article_2011050634916.html#goodfb66406"><font color="#0066cc"><em>支持</em></font></a><em>[7] </em></span><span id="badfb66406"><a href="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xzmj/article_2011050634916.html#badfb66406"><font color="#0066cc"><em>反对</em></font></a><em>[0] </em></span><span class="quote"><a href="http://www.21ccom.net/plus/feedback.php?fid=66406&action=quote"><font color="#0066cc"><em>[引用]</em></font></a><em> </em></span></div> <div class="decmt-content"><em>都有人得奖了,还说别人没有政治魅力。在中国,这样的有魅力的右派,当局容忍吗。如果放开言论自由,你先生看看中国自由主义者当中会不会出现有魅力的群众领袖。<img alt="该用户表示中立" src="http://www.21ccom.net/templets/images/cmt-neu.gif" /> </em></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