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div img-w304=""><img src="http://wscdn.bbc.co.uk/worldservice/assets/images/2011/05/16/110516203133_hongkong_students_afp_cr304.jpg" alt="香港职业博览会上一批中学女生在参观(18/2/2011)" width="304" align="right" height="171" /><p>香港政府在中小学刚推出的课程指引咨询稿引来四面八方的争议。</p> </div> </div> <p>香港政府拟于明年九月在中小学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刚推出的课程指引咨询稿引来四面八方的争议,上周本栏已谈过。这次笔者想继续讨论有关科目对本地非华裔学生的影响。</p> <p><strong>公民教育变国民教育</strong></p> <p>笔者记得,在八九十年代念中小学时有德育课,至中学的社会科中有讲及公民教育,与德育课分开,讲授的是 政府架构、三权分立、选举制度,还有人权等议题。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这些都是非常沉闷的课题。当时学生要死记硬背香港的议会发展和两条国际人权公约的内 容,能因此而培养出多少公民责任心实在难以估计。不过,这一代的香港人对公民权利和责任的认识虽浅,但总算是略有所闻,而这些都是放诸于任何族裔皆准的价 值──不论你是什么人,你都享有基本的人权和自由,而只要你是香港永久居民,不论种族,你都同样享有投票选举权。</p> <p>不过,公民教育在回归前夕已静悄悄地退场,今天甚至已经易容为熨手山芋──国民教育,还连同德育一起速 销。这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现在硬要拼起来,难免给人「借德育过桥」的感觉,如文化评论人潘国灵所说,就是把国民教育与德智体群美等正面的价值观挂单, 予人理所当然的模样。而在1996年新版的《公民教育指引》中提及的民主、人权和公民参与等,从此没了影踪。</p> <p>课程指引的教学例子反智得有多令人咋舌,已有很多文章指出,在此不再重复。本来是要训练学生批判思考的 公民教育(当然,当年这科有否成功训练学生的批判思考又作别论),一下子变成有「样版」答案的国民教育,原因很简单──即使回归以来愈来愈人认同自己为中 国人,但香港过去的教育和民心取态,仍不符合北京心目中的「理想」国民形象。所以,只要一翻开指引,我们看不到它提及公民应有的权利,而是铺天盖地宣扬中 华文化之美,动之以情(文件第18页),以图令学生培养出爱国心和归属感。</p> <p><strong>「少数族裔」要爱谁的国?</strong></p> <p>问题来了。在香港的尼泊尔、印巴裔等我们通称为「少数族裔」的人其实为数也不少,前者目前人数有约二 万,后者更多,接近四万,而且不断增加。他们几代以前已在香港落地生根,如尼泊尔人多是自1948年以来港英政府招揽的「啹喀士兵」的后裔,而印巴裔人士 更是自鸦片战争时代已有他们的影踪。他们当中许多是百分百的「香港人」,可是,课程指引早就狭隘地假设了所有香港人的祖国是中国。指引的学习目标指出:学 生应「追溯中国传统习俗和自己的祖籍及家乡,萌发对国家、家乡的归属感」(第28页)。</p> <div><div img-w304=""> 当前的课程狭隘地假设了所有香港人的祖国是中国。 </div> </div> <p>由此可见,咨询文件完全没有顾及本地少数族裔的需要。我们实在难以想象,他们与中国大陆没有什么渊源, 为什么要因为华裔的祖国成就而兴奋自豪和有归属感?尽管这些群体一直被边缘化(所以我们才会称他们为「少数族裔」,这个词不包括同样也是少数的居港欧美人 士),但不容否认的是,香港本来是个多元的社会,不同人士有不同的祖国,甚至难以界定祖国(如欧亚混血儿),在这样的教育指引下,难免给人唯我独尊、万国 来朝的霸气,哪又如何能达到「求同存异、互相欣赏,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p> <p>事实上,这里还牵涉到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公民国民不分。不少少数族裔是香港的公民和永久居民,但非中 国国民。他们当中很多因为历史因素而归属英籍,又或持有英国海外公民(即BNO)身份。他们和中国没有渊源,但与很多祖籍中国的香港人一样,同样选择扎根 香港。对他们来说,有归属感的地方,好明显就不是指引内所谈的「祖国」,况且,这个「祖国」也从来不把他们当成国民。</p> <p><strong>香港哪里去了?</strong></p> <p>把公民教育变成国民教育,再从国民教育中淡化香港的角色,把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抹掉,有舆论认为这是政府 在逃避其政治责任。的确,如果2018年香港真的可以直选特首,现在就是要好好教育下一代公民责任的时候。这也是香港作为中国国民的责任,香港直选地区首 长会是全中国的先例,这样,香港对于整个中国而言,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这不就是「文明国民」的典范吗?因此,前工商及科技局局长王永平才会说:「在一 国两制下,香港有责任推行有别于内地的港式国民教育」。</p> <p>可惜,这显然不合当局和北京的原意。虽说指引希望动之以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可是,这份指引频出西 洋镜。在探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时,指引这样描述:「个人与国家发展并非两个独立概念,人民是国家的重要资产,个人良好品德有助推动国家进步发展,而个人亦 会因国家进步发展而受惠。」(第12页)。</p> <p>原来,我们都是资产!广东俗语有云:「讲钱失感情」。如此国民教育,不免令人感到虚伪,与教育的真缔──知识的追求、理性的思考、还有真善美,相去远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