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老翻译家为什么对中国没有好感

<div>2011年6月的一个下午,我在越南河内阮志清大街(见注解)的一家咖啡馆里和越南著名翻译家,诗人Duong Tuong 见面。Duong Tuong 的发音很像中文的&#8220;郑盾&#8221;,但我不敢造次,这里就照用 Duong Tuong。<br /></div><div><img border="0" alt=""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1/Oct/1022011Viet.JPG" width="555" height="471" /></div><div>&nbsp;</div><div>年近八十的Duong Tuong 是越南最有声望的老翻译家,四十多年来翻译了大约50部世界文学名著。我手头可以查到的他翻译过的西方名著有《飘》,《安娜 卡列尼娜》,《可敬的妓女》(萨特),《陌生人》(加缪),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和《第十二夜》,《呼啸山庄》(艾米莉 博朗特),等等。他手不释卷,常常以图书馆为家,在那里从开门待到关门。直到今天仍然如此。他的太太是越南历史博物馆的负责人,她接听丈夫朋友打来的电话时,最典型的回话就是&#8220;他在图书馆&#8221;。近年来,他最满意的翻译是德国作家君特&nbsp; 格拉斯的《铁皮鼓》(Tim Drum)。为了翻译这本书,他在图书馆租了包间,但书出版后的版税700万越南盾(约数百美元)还不够他买书送亲友的。<br /></div><div>令人敬佩的是,和很多在法国学校中接受系统教育的越南知识分子不一样,Duong Tuong的英文和法文基本是长期艰苦自学成才的。他少年时就投身抗法战争,但在战斗的间隙中抓紧一切机会自学外文。他参加过不少战斗,但在爱国主义之外,他比别人多一个甘冒生命危险的理由:他要冲进敌人营地,搜寻一些有用的书籍。他的战友回忆说,当他们身上背满了缴获的军火和干粮时,Duong Tuong却为找到一些他喜爱的书籍而沾沾自喜。名著《西线无战事》就是这样落入他手的,他也是这本书的越南文翻译家。</div><div><br />但我寻访这位可敬的老人倒并不是为了了解他的文学翻译生涯,而是关心他作为历史见证人的身份。Duong Tuong亲身参加过抗法战争,在抗美战争期间,他在越南新闻社工作,后来是越南美国战争罪行调查委员会的成员。但在今天,当我提起这些往事的时候,他似乎有些淡漠。他告诉我他越南战争后两次访问过美国,并给我看了他在第二次访问美国时在华盛顿的越南战争纪念墙前写的英文诗: <br /></div><p><em>At the Vietnam Wall </em></p><p><em>Because I never knew you nor did you me I come</em></p><p><em>Because you left behind mother, father</em></p><p><em>and betrothed</em></p><p><em>and I wife and children</em></p><p><em>I come</em></p><p><em>Because love is stronger than enmity</em></p><p><em>and can bridge oceans</em></p><p><em>I come</em></p><p><em>Because you never return</em></p><p><em>and i do</em></p><div><em>I come<br /></em></div><div>翻译成中文大意是:<br /></div><p><em>在越南战争纪念墙前<br />因为我从来不知道你,你也不知道我,我来了</em></p><p><em>因为你把父母亲和未婚妻留在了美国</em></p><p><em>而我有妻子和儿女在越南</em></p><p><em>我来了</em></p><p><em>因为爱比仇恨更强烈</em></p><p><em>能跨越大洋</em></p><p><em>我来了</em></p><p><em>因为你没有能回家</em></p><p><em>而我可以</em></p><p><em>我来了</em></p><p>&nbsp;</p><div>这样一个人,对于中越关系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br /></div><div>当我问他这个问题时,他直言不讳地说:&#8220;我对中国从来没有好感&#8221;(我们用英文交谈,他说的是 &#8220;I am always hostile to China&#8221;)。我们会面的时候,正好是南海危机愈演愈烈之时,我下意识地以为他多少是在说当前的局势,就像我遇到的几乎所有越南人一样。但他出乎意料地说:一切都从1949年开始,自从1949年一切都变了。这是什么意思呢?他思索了一会,好像在想究竟从何说起,然后说:本来我们好好的,很多事都很自由,但1949年中国毛主义一来,每个星期都要开会学文件批判别人检讨自己,连谈恋爱都不自由,找女朋友都要组织批准。为了在那些接二连三的自我批判会上过关,我们一些人只得告诉组织一些个人生活上的小错,例如男女关系等等。我实在憎恨这些。中国总是把它的东西强加给我们,那是&#8220;大汉扩张主义&#8221;(他用的是&#8221;Da Han expansionism&#8221;)。<br /></div><div>Duong Tuong想了一会,又说:我们这一代还是受到了很多西方的影响,民主自由的观念,独立的观念,等等。我们得益于这些东西。<br /></div><div>当听到一个参加了反西方殖民主义和军事侵略的老战士说出这样的话时,我一时有点困惑,但后来我很快明白:这说明自己在西方学术界里生活得太久了。抵制这种&#8220;西方的影响&#8221;的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是听一听像Duong Tuong这样的&#8220;东方&#8221;知识分子的观点。另一位越南老教育家,也是反法抗美的老战士范全(他的故事需另文交代)告诉我,他曾经对法国大使说:在政治上你们带给了我们殖民主义,但思想上带给了我们启蒙主义。如果这还不够说明问题的话,可以读一读胡志明1945年8月在河内巴亭广场上宣读的《越南独立宣言》。那篇越南民族独立和革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献,它的原则,结构和语言其实是《北美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在20世纪的翻版。<br /></div><p>&nbsp;Duong Tuong和其他越南老知识分子对毛主义的痛恨和对&#8220;西方&#8221;观念的留恋,正好从一个侧面给当前&#8220;中国特色&#8221;和&#8220;普适价值&#8221;的争论提供了一个参考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