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遗产——几个层面的观察(上)

<p>辛亥百年,人们已经写了浩如烟海的文字;百年辛亥,人们依然还有太多的话要说。一百年来,在国难当头、强敌入侵时,人们为&#8220;民族&#8221;而战斗;因积贫积弱、温饱难求故,人们为&#8220;民生&#8221;而拼搏;当国家自立、国民脱贫后,对&#8220;民权&#8221;的追求又强烈起来。只要民主前贤、共和先烈的理想未能完全实现,&#8220;辛亥情结&#8221;就会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p><p> <strong>近代中国的发展非&#8220;三阶段&#8221;而是&#8220;两条线&#8221;</strong></p><p> 过去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许多细节不甚了解,予以辨析绝对是必要的。但是过去对这段历史的大背景也有许多似是而非的描述,这恐怕更应该反思。</p><p> 例如,过去人们常从&#8220;中西文化碰撞&#8221;的角度看近代史,于是流行一种&#8220;三阶段&#8221;的叙事:洋务运动时国人热衷于船坚炮利,学习西方的&#8220;器物&#8221;;戊戌、辛亥国人由改良而革命,是学习西方的&#8220;制度&#8221;;而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则达到最高层次,开始&#8220;改造国民性&#8221;,学西方的&#8220;文化&#8221;了。</p><p> 这种把&#8220;文化&#8221;列为最高层次的&#8220;三阶段&#8221;论反映了一种文化决定论的观点。但它未必符合事实。笔者曾指出:其实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国人对西方&#8220;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8221;的共和民主&#8220;制度&#8221;产生羡慕,并不晚于国人重视器物层面的&#8220;船坚炮利&#8221;,而像刘锡鸿那样反感西方&#8220;器物&#8221;,却对西方&#8220;政教&#8221;私下称羡不已的现象也并不罕见。但是,最为重要的反证应该是太平天国:作为基督教这一&#8220;文化&#8221;在华造成巨大影响的事件,太平天国早在洋务运动之前就震撼了神州。今天的&#8220;新儒家&#8221;常责怪民初新文化运动反儒。其实太平天国对&#8220;儒家文化&#8221;的极端排斥和禁毁,对&#8220;基督教文化&#8221;的狂热信仰和推行,都比被今人称为&#8220;激进反传统&#8221;的新文化运动要激烈得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太平天国在&#8220;器物&#8221;和&#8220;制度&#8221;两方面却没有什么&#8220;进步&#8221;可言。</p><p> 我把&#8220;选择什么&#8221;称为文化,而&#8220;能否选择&#8221;称为制度,我以为这样的理解是符合人们常识的:爱吃中餐和爱吃西餐是文化之别,但饮食自由和饮食管制是制度之别;信基督和信孔子是文化之别,但信仰自由与神权专制是制度之别;拥戴圣贤和拥戴能人是文化之别,但是否有权选择拥戴者(是否民主),则是制度之别。从这个角度看,太平天国&#8220;文化&#8221;上以耶排儒,制度上却实行中世纪式的神权专制,是典型的&#8220;西化而非现代化&#8221;运动。</p><p> 30多年后的义和团,&#8220;奉旨造反&#8221;,大闹京师,对与西方有关的一切,从&#8220;文化&#8221;、&#8220;制度&#8221;直到&#8220;器物&#8221;全都一锅端了。但是,如此激烈&#8220;反西化&#8221;的义和团运动对于弘扬中国文化起了什么作用?哪怕就是&#8220;传统文化&#8221;、儒家文化、&#8220;文化保守主义&#8221;,在庚子狂潮中得到了一丝一毫的支持吗?义和团请来各种&#8220;神仙&#8221;,从太上老君、黄连圣母、伏魔大帝、洪钧道人直到&#8220;念咒语,法真言,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8221;,可谓有奶便是娘,但从来没提孔孟,更没人提尧舜禹汤文武周公。&#8220;满口怪力乱神,噤声道德文章&#8221;就是这个&#8220;运动&#8221;的特点。&#8220;文革&#8221;时有人把义和团列入&#8220;历史上劳动人民反孔斗争&#8221;之列,也不是空穴来风的。义和团&#8220;反西化&#8221;却不尊儒,整一个&#8220;荆轲颂秦王&#8221;的活剧而已。</p><p> 于是,从&#8220;金田起义&#8221;到&#8220;庚子国难&#8221;,中国历史经历了两个&#8220;大拐弯&#8221;。同样以专制制度为基础,太平天国要以基督教扫除孔孟之道,实现&#8220;中世纪式西化&#8221;,而义和团要以&#8220;各洞诸神仙&#8221;扫除基督教,实现&#8220;怪力乱神式本土化&#8221;。洪秀全们要把&#8220;西方中世纪的人权标准&#8221;强加于中国人,而老佛爷慈禧则绝不允许中国人试试西方现代的人权标准。&#8220;文化资源&#8221;一西一中,反现代化的制度取向却如出一辙。值得注意的是:在两者同样排斥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两者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也并不感冒:天朝把孔孟之道斥为&#8220;妖书&#8221;而禁绝,&#8220;神团&#8221;则恰恰以怪力乱神的妖言来排斥孔孟之道。这样看来,现代文明与孔孟之道在这两场灾难中与其说是敌人,倒不如说更像难兄难弟了。联系到后来的一个时期天朝与神团都被当作两大&#8220;高潮&#8221;而捧上云霄,而当时恰恰也是&#8220;西方的&#8221;宪政法治与孔孟的传统道德两者都扫地以尽的年代,岂不令人深思?</p><p> 显然,与&#8220;三阶段&#8221;说相反,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更像是&#8220;两条线&#8221;:在一条线上人们不断地折腾&#8220;文化&#8221;,不断地在&#8220;西化&#8221;与&#8220;反西化&#8221;之间反复。太平天国搞&#8220;西化&#8221;,义和团&#8220;反西化&#8221;,新文化运动再一次提倡&#8220;西化&#8221;,但当时的&#8220;反传统&#8221;按王元化先生的说法却是&#8220;反儒不反法&#8221;。到20世纪下半期又再次大力&#8220;反西化&#8221;:开始反&#8220;资本主义&#8221;(欧美),接着反&#8220;修正主义&#8221;(苏俄),&#8220;文化大革命&#8221;原说是&#8220;封资修&#8221;一齐反,看来是要彻底&#8220;虚无&#8221;了。但是到了&#8220;文革&#8221;后期忽然大搞反孔扬秦、批儒捧法,出现全民读《韩非》、全面大&#8220;专政&#8221;的奇观。到了改革时代,先是拨乱反正,出现&#8220;荆轲刺孔子&#8221;的&#8220;西化大潮&#8221;,后来又&#8220;三十年河东&#8221;,形成&#8220;荆轲颂秦王&#8221;的&#8220;传统热&#8221;,一直到现在。</p><p> <strong>既不&#8220;西化&#8221;、也不&#8220;反西化&#8221;的辛亥革命</strong></p><p> 与此不同,另一条线就没有这样折腾,但也充满了坎坷。那就是制度上的现代化变革,尤其是政治制度的现代化。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以&#8220;三代&#8221;喻西方,希望摆脱秦汉以来的&#8220;大盗-乡愿&#8221;之制,实现古儒&#8220;天下为公&#8221;理想的呼声。到了戊戌,开始了以&#8220;孔子改制&#8221;为舆论准备而以学习&#8220;西法&#8221;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运动。但是,&#8220;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8221;(刘锡鸿语),此种体制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不容改革。他们的倒行逆施不仅断送了体制革新的一次机会,而且直接导致了庚子国难。</p><p> 经历了&#8220;西化而非现代化&#8221;的太平天国和&#8220;反西化但并不尊儒&#8221;的义和团,这两场&#8220;文化&#8221;方向相反、制度基础却类似的&#8220;武化大革命&#8221;的惨痛教训后,辛亥时代的国人明白了:中国之病不在于&#8220;文化&#8221;,而在于专制制度。</p><p> 辛亥革命比戊戌变法要&#8220;激进&#8221;,但两者共同点都是针对制度而非&#8220;文化&#8221;。笔者以前曾把戊戌以前的改革思潮称为&#8220;反法之儒&#8221;引进西制以&#8220;排秦救儒&#8221;的尝试。到了辛丑国耻后,辛亥革命前,由于国难日深,也由于日本变革的影响等原因,人们对&#8220;反法之儒&#8221;的兴趣渐消,而学习西方,实行宪政、革命成为思想界关心的重点。但是那时也并没有反儒非孔之说。</p><p> 辛亥前中国经历了基督教迅猛发展的时期,很多人成了&#8220;教民&#8221;。辛亥时期的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中都有不少基督徒,尤其是革命党,从1883年就受洗入教的孙中山,到武昌首义功臣孙武、吴兆麟、蔡济民、熊秉坤、彭楚藩与刘复基,据考证都是基督徒,甚至还有基督教中国籍神职人员和司牧组织也积极参与了革命。但是,无论革命运动或者立宪运动,本身都并无宗教色彩。孙中山的著作中经常称引&#8220;天下为公&#8221;之类的儒家经典,革命党人中也有章太炎这样的国学大师。更有甚者,投入革命的还有号称&#8220;革命和尚&#8221;的释太虚和苏曼殊、铁禅等佛教徒,在宁波等地,一些寺庙还组织了&#8220;僧军&#8221;参加革命。可以说,当时人们关心的是专制还是民主,而对信基督、佛陀还是信孔孟并没有看得多么对立。</p><p> 辛亥革命时期是民族主义高昂的时代。革命党人的民族主义主要是&#8220;反满兴汉&#8221;,而立宪派的民族主义比较重视国族意识,强调在列强瓜分危险中追求中国的自立。但是无论反满兴汉还是国族自立,当时都没有被与尊崇或禁绝某一宗教、某一信仰或思想流派混为一谈,很少有人认为信基督还是信孔孟与爱国还是卖国有什么关系。当时作为民族认同象征的主要是一些符号化的&#8220;文化&#8221;,尤其是所谓&#8220;汉衣冠&#8221;。从革命前的剪辫易服开始,恢复、振兴&#8220;大汉衣冠&#8221;的呼声一度高涨。武昌首义后的军政府门卫穿起宋代武士装,钱玄同则在浙江军政府任职时穿上他特地考证出来并自制的&#8220;深衣&#8221;、&#8220;玄冠&#8221;去上班。但这一切都出自自愿,出自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当时并没有什么人主张实行民间服装统一或服装管制。而他们透过这些认同符号凝聚&#8220;民族意志&#8221;后所要实现的,则是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而不是什么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同一个人,身穿&#8220;汉衣冠&#8221;,信仰基督教,弘扬自由民主,学术上热心国学研究,政治上为国人内争人权、外争主权,都是完全正常的。</p><p> 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都有反思,但几乎没有人喜欢太平天国的&#8220;文化&#8221;政策,也没有人欣赏洪秀全的&#8220;拜上帝天国&#8221;,尽管孙中山等人都是基督徒。而对于&#8220;扶清灭洋&#8221;的义和团,辛亥时代的人们批评就严厉多了。尤其是革命党人,既反感&#8220;扶清&#8221;也鄙薄&#8220;灭洋&#8221;。邹容在《革命军》中抨击道:义和团属于&#8220;野蛮之革命&#8221;,它&#8220;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睢,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8221;,&#8220;为国民添祸乱&#8221;。鲁迅则认为&#8220;义和团起事&#8221;是&#8220;康有为者变法不成&#8221;后&#8220;作为反动&#8221;的倒行逆施。蔡元培说:&#8220;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8221;</p><p> 显然,与所谓&#8220;器物-制度-文化&#8221;的三阶段说不同,晚清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8220;西化&#8221;-&#8220;反西化&#8221;-&#8220;现代化&#8221;。在经历了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8220;文化&#8221;浩劫之后,辛亥革命成为一场纯粹的&#8220;制度革命&#8221;,它既无&#8220;西化&#8221;色彩,也无&#8220;反西化&#8221;色彩。它不去&#8220;刺孔子&#8221;,更不&#8220;颂秦王&#8221;,而就是要改&#8220;秦制&#8221;。它追求的就是民主共和的普世价值、是现代化(尤其是政治现代化)。<br />&nbsp;</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