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看中国宪政法统

<div><em>(2011-10-10)</em></div><div>&nbsp;</div><div>中华民国百岁生日,辛亥百年的前夕,陈奎德博士在《中国透视》专题节目中,邀请夏明教授来讨论百年中国的宪政法统问题。以下是座谈的音频和座谈内容的文字概要:</div><div>&nbsp;</div><div><a href="http://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zhongguotoushi/panel-10102011164134.html/m1009panel.mp3/inline.html"><font color="#0066cc">http://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zhongguotoushi/panel-10102011164134.html/m1009panel.mp3/inline.html</font></a></div><div>&nbsp;</div><div>今年是辛亥百年,中华民国建国百年,目前中国大陆的态势,在某种意义上,看来与满清末年颇为相似。譬如。日渐走向类似晚清的&#8220;皇族内阁&#8221;(太子党操控全局),而经济上&#8220;国进民退&#8221;之势似有当年清室收回四川民间路权之态,前景堪忧。但基本态势其实已与百年前不同了。那就是100年的政治遗产&#8212;&#8212;筚路蓝缕艰难积累的宪政法统。</div><div>&nbsp;</div><div><strong style="font-size: 12pt;">一、现代中国的两个法统:中华民国(ROC)法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PRC)法统</strong><strong><br /></strong><br />&nbsp;&nbsp;&nbsp; 1)<strong>中华民国</strong>&#8212;&#8212;她的百年存在。她的宪政法统。她的民主转型。<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华民国 源头: 政治、军事源头: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div><div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宪法源头:《清帝逊位诏书》和《临时约法》<br /><br /><strong>清帝逊位诏书</strong>(张謇 杨度 主笔)<br /><em>奉旨<br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外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em></div><div><br /><strong>《临时约法》 :</strong><br /></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2)<strong>中华人民共和国</strong>&#8212;&#8212;自1949年武装夺权后,建政62年<br />&nbsp;&nbsp;&nbsp;&nbsp; 中华人民共和国源头: 军事、政治意识源头:军事夺权 , 马列主义意识形态<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宪法源头: 《共同纲领》(后被废弃) (新民主主义,联合政府)<br />&nbsp;<br /><strong style="font-size: 12pt;">二、两个法统之综合比较</strong><div>&nbsp;</div></div><div>两个法统,两个政治实体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对二者合法性( legitimacy )的比较,结论如何?<br /></div><div>&nbsp;&nbsp;&nbsp; 1)<strong>法统源头比较</strong>:</div><div>&nbsp;1911年辛亥革命和 1949年共产革命,何者具有合法性根基?辛亥革命及其创建的中华民国,依据的价值是基本上符合占主流的现代价值系统(民族、民权、民生,它基本上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价值系统的翻版,同时加上了一些当时流行的社会民主主义色彩),大略可以相当于当代欧洲不少国家所奉行的社会民主主义。而1949年共产革命的价值(公有、集体主义、阶级专政、计划经济)则是正在消亡的价值系统,已经被 20 世纪的历史演进所否决<br /></div><div>&nbsp; 2)<strong>历史路径比较</strong>:<br />中华民国: 自1912年起,从袁世凯主政的民国政府到其后的北洋政府,从孙文另立的南方政府,到蒋介石的北伐战争及至南北统一及其之后的十年国家发展;从抗战爆发到日本投降,从内战爆发到国民政府战败而播迁台湾,从以戒严法冻结民国宪法到1987年的解严(解除戒严法、解除报禁党禁),从1996年第一次总统直选到2000年和2008年两次政党轮换&#8230;&#8230;.。中华民国,血火煎熬,饱经忧患,历经沧桑,有时(1937 和1949)几乎面临国将不国的危局。然而最重要的基本事实是,她终于存活 下来了!更有甚者,历经百年风雨的她,今日焕发出了成熟而富有魅力的光彩。虽然地处一隅,然法统犹存,合法性日益强固。经过&#8220;宁静革命&#8221;,她成功完成了民主转型后四次总统直选,实现了第二次政党轮换。民国的法统,已然巩固;民主政制,已然稳定;政党政治,已然成形。 民生状况,亦远超对岸矣。<br /></div><div>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建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韩战、闭关锁国、暴力土改、镇反、肃反、三反五反开始,经合作化,工商业国有化,反右,大跃进,公社化,大饥荒,四清,文化革命,联美抗苏,到民主墙,改革开放,六四屠杀,在同盟同质国家苏联与东欧解体后,经济上抛弃毛主义,通过权贵市场化,重商主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导致经济起飞,贪污腐化横行,贫富差距扩大,坚守一党垄断政权,压制基本自由与人权,走向德国第三帝国式的政制。&#8230;&#8230;中共统治下的历史悲剧致非正常死亡八千多万人!<br /></div><div>3)<strong>政体现状比较:</strong><br />中华民国解严后民主化成功经验对中共仍在坚持的后极权制度。<br /></div><div>4)<strong>宪法比较:<br /></strong>&nbsp;&nbsp; 中华民国1946年宪法(解除戒严的束缚后,成为宪政民主化的基地)<br />&nbsp;&nbsp;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摆设 空置,且屡次大变)<br /></div><p>5)<strong>意识形态比较:<br /></strong>&nbsp; 三民主义<br />&nbsp;&nbsp;共产主义</p><p>邓氏「改革开放」的实质:「辛辛苦苦几十年,醒来回到解放前」,对共产革命及其意识形态的否定。所谓「改革开放」,其实际内涵,就是把共产主义强加于中国社会的那些痕迹,尽量抹去。</p><p>共产主义大溃败的冷战终局</p><p>二战后历史的检讨:1949年之后三个中国人的社会(大陆、港、台)的分区式的制度性竞争</p><p>它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选项:或许,我们并不需要从零开始去摸索走&#8220;革命或者立宪&#8221;的路径了。持续生存了一个世纪的中华民国,把现代中国的法统问题推到了国人面前。</p><div>两相对照,对比是清晰的。现代中国的真正宪政法统,是中华民国的法统。有鉴于此,人们就不难理解何以龙应台的《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及其北大演讲在中国大陆引发强烈的正面反响了。<br /></div><div><strong style="font-size: 12pt;">三、政治现实</strong><div>&nbsp;</div></div><div>诚然,必须客观看到,作为两个政治实体,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将近半个世纪时间内,是相互隔绝独立演化的。同时由于所占国土面积和人口多寡的极端不对称,构成当下两个法统&#8220;维持现状&#8221;的正当性民意基础。<br /></div><p>此外由于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中华民国丧失了联合国席位,其存在性受到严峻挑战。</p><div><br />1933年蒙特维多国家权利义务公约对主权国家的定义,一个主权国家有以下四要件:1、永久的人口,2、固定的领土,3、有效的政府,4、与其他国家交往的能力。所谓与其他国家交往的能力,就是指被其他国家承认,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这就是说,是否被其他国家承认是判断一个实体是不是主权国家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准。</div><div>以上四要件,中华民国至少拥有前三项,比较欠缺的是第4项。现在,中华民国有二十几个国家承认,也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不过,台湾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能力并不算弱。台湾和很多非正式邦交国都有大量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往。</div><div>六十二年来,两岸政府在各自实际管辖的地区实行着有效的统治并大体上能做到互不侵犯;特别是近十几年,海峡两岸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已经相当密切,人员的往来也与日俱增。这就是说,两岸关系已经从内战状态演变为分裂状态。一个中国已经变成了两个中国,或者说一个中国有两个政府。(胡平)<br /></div><div><strong style="font-size: 12pt;">四、国运前瞻</strong><div>&nbsp;</div></div><div>从长程历史看,法统问题最终是会回到两岸中国的。它是将来中国政治中无法绕开的基本问题。<br /></div><div>中华民国宪政民主体制,为同共产政权进行和平竞争、逐鹿中原预留下根本的正当性的法统资源,为未来中国走上民主宪政之路垂范立标,留下至关重要的血缘命脉!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伟大的政治遗产。<br /></div><p>在中国大陆的政治竞争中,引入中华民国宪政法统,使她与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一起,与大陆近年涌出的《零八宪章》一起,创造出一个生力充沛五彩斑斓的多元政治。<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