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h4> <img src="http://www.dw-world.de/image/0,,6573521_4,00.jpg" alt="在" align="right" border="0" /> <p>在"故纸堆"里找找,总有收获</p>100年前,武昌一次偶然事件造成的兵变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并最终导致了清帝国的垮台。尽管那个年代信息交通还很不便捷,但是遥远东方的风云变幻也惊动了欧洲,德国之声在陈旧的媒体档案中,搜寻到了当年的德语媒体对辛亥革命所进行的相关报道。</h4></div> <p> </p><p> 《科隆报》(Kölnische Zeitung)是当时最重要的德国报纸,同时也是目前可查的资料范围内,最早对中国辛亥革命进行报道的德语媒体之一。该报1911年11月1日发表了其 驻华记者10月14日从上海发来的题为《中国的武昌起义》的报道。文章一开篇就强调了那个年代,中国社会新旧交织的风云变幻:</p> <p> "大约一年前,我们就曾经指出,中国目前正在上演着一场大戏,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中国之间的巨大鸿沟必须得到弥合。……当时我们认为,虽然整个中国民众, 包括在各个阶层、各个地区,都存在着极大的不满,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突发事件,使得各地零零星星的抗议动乱不能通过一个强大的领导力量整合成一场统一的起义 运动的话,那么满清政府就还可以继续维持下去,整个政权就不至于翻船。但是从现在的形势来看,似乎这个强大的领导力量已经应运而生,这股力量拥有中国民众 的支持,将掀起一场反对满清统治的全国性起义运动。"</p> <p> <strong>胸怀理想的革命者</strong></p> <p> 在介绍了武昌起义的大致经过和进展之后,《科隆报》接着介绍了这股在全国性革命浪潮中起着领军作用的力量:</p> <p> "这群革命者并不是一支统一的部队,人们虽然把他们统称为\’革命党\’,但是这个概念除了真正的革命党之外(即后来的国民党,编者注),还囊括了很多地下的革命组织。目前看来,革命党人暂时还可称得上是组织有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武装力量。但是这又能持续多久呢?"</p> <p> 《新自由新闻报》是奥地利当今重要报纸《新闻报》的前身,1911年10月18日,该报也发表了一篇由一名"曾作为外交人士旅居中国多年的中国通"撰写的文章,题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文章间接回答了上文提出的问题:</p> <p> "在目前情况下,人们还难以相信起义队伍有一个真正的组织,尽管他们声势浩大,高呼远大宏图,但这就是中国人的特色。如上所说,起义军已经制定了一整套计 划,其中包括革命运动必须经历的几个阶段,直到他们梦想中的共和国成立。看起来,这场革命的领袖已经认识到,中国目前的现状对于实现他们的理想来说还不成 熟。"</p> <p> </p> <p> <strong>革命之火何以迅速摧枯拉朽</strong></p> <p> 尽管如此,为什么这场革命能够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地蔓延全国,撼动了摇摇欲坠的满清统治呢?《新自由新闻报》的这篇文章接着写道:</p> <p>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整个帝国之内,已经积累了不少催生革命的因素,多种多样的原因造成了极大的民怨民愤。一方面去年和今年两年,严重的自然灾害袭击了几个中原省份;另一方面那些维新改革带来的负担,不仅损害了老百姓的物质利益,也大大影响了他们的精神生活。……</p> <p>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过去几个月里,从中国的媒体报道中竟然看不到哪怕一丁点儿即将革命的征兆。假如排除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地方因素的话,可以看出在过去 几个月里,距离京城遥远的四川发生的、政府多次镇压未果的保路会起义,已经蔓延到华南省份广东。那里生活着很多思想进步的有识之士,那里长期以来反对满清 统治的暴动起义一直是频繁发生,可以想象,革命的发展在那里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假如我们分析的这一内在联系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这场革命的威力就不可小 觑。"</p> <p> 摘译:雨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