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谈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特朗斯特罗默

<p><em>(下面章节摘自北岛论诗文集《时间的玫瑰》中的《特朗斯特罗默: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一文。)</em></p><p>(1)<br />蓝房子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一个小岛上,是瑞典诗人托马斯&#8226;特朗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omer)的别墅。那房子其实又小又旧,得靠不断翻修和油漆才能度过瑞典严酷的冬天。</p><p>今年三月底,我到斯德哥尔摩开会。会开得沉闷无聊,这恐怕全世界哪儿都一样。临走前一天,安妮卡(Annika)和我约好去看托马斯。从斯德哥尔摩到托马斯居住的城市维斯特若斯(Vasteras)有两个小时路程,安妮卡开的是瑞典造的红色萨巴(Saab)车。天阴沉沉的,时不时飘下些碎雪。今年春天来得晚,阴郁的森林仍在沉睡,田野以灰蓝色调为主,光秃秃的,随公路起伏。</p><p>安妮卡当了十几年外交官,一夜之间变成上帝的使者&#8212;&#8212;牧师。这事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儿不可思议,好像长跑运动员,突然改行跳伞。安妮卡确实像运动员,高个儿,短发,相当矫健。我1981年在北京认识她时,她是瑞典使馆的文化专员。西方,那时还是使馆区戒备森严的铁栏杆后面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我每次和安妮卡见面,先打电话约好,等她开车把我运进去。经过岗楼,我像口袋面粉往下出溜。</p><p>1983年夏末,一天中午,我跟安妮卡去西单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吃饭。下车时,她给我一包东西,说是托马斯最新的诗集《野蛮的广场》,包括马悦然(Goran Malmqvist)的英译稿和一封信。马悦然在信中问我能不能把托马斯的诗译成中文,这还是我头一回听到托马斯的名字。</p><p>回家查词典译了九首,果然厉害。托马斯的意象诡异而辉煌,其音调是独一无二的。很幸运,我是他的第一个中译者。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诗歌当时处于一个很低的起点。</p><p>1985年春天,托马斯到北京访问。我到鼓楼后边的竹园宾馆接他。那原是康生的家,大得让人咋舌。坐进出租车,我们都有点儿尴尬。我那时英文拉不开栓,连比划带迸单词都没用,索性闭嘴。最初的路线我记得很清楚:穿过鼓楼大街,经北海后门奔平安里,再拐到西四,沿着复外大街向西&#8230;&#8230;目的地是哪儿来着?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于是那辆丰田出租车开进虚无中。只记得我紧张地盯着计价表上跳动的数字:兜里钱有限。</p><p>没过两天,我又陪托马斯去长城。那天作家协会出车,同行的还有《人民画报》社瑞典文组的李之义。他把作协的翻译小姐支走,小姐也乐得去买买衣服。李之义是我哥们儿,没的说,除了不得不对司机保持必要的防范。那年头,我们跟托马斯享受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坐专车赏景,还在长城脚下的外国专家餐厅蹭了顿免费的午餐。</p><p>那天托马斯很高兴,面色红润,阳光在他深深的皱纹中转动。他触摸那些城垛上某某到此一游的刻字,对人们如此强烈地要被记住的愿望感到惊讶。我请他转过头来,揿动快门。在那一瞬间,他双手交叉,笑了,风掀起他开始褪色的金发。这张照片后来上了一本书的扉页。那书收入托马斯诗歌的各种译文,包括我译的那几首。</p><p>(2)<br />果戈理</p><p>夹克破旧,像一群饿狼<br />脸,像一块大理石片<br />坐在信堆里,坐在<br />嘲笑和过失喧嚣的林中。<br />哦,心脏似一页纸吹过冷漠的过道</p><p>此刻,落日像狐狸悄悄走过这片土地<br />瞬息点燃荒草<br />天空充满了蹄角,天空下<br />影子般的马车<br />穿过父亲灯火辉煌的庄园</p><p>彼得堡和毁灭位于同一纬度<br />(你从斜塔上看见)<br />这身穿大衣的可怜虫<br />像海蜇在冰冻的街巷漂游<br />这里,像往日被笑声的兽群围住<br />他陷入饥饿的利爪<br />但群兽早巳走出高出树木生长的地带<br />人群摇晃的桌子<br />看,外面,黑暗正烙着一条灵魂的银河<br />登上你的火马车吧,离开这国家!<br />(李笠译)</p><p>果戈理</p><p>夹克破得像狼群。<br />脸像大理石板。<br />在那轻率而错误地沙沙作响的小树林中<br />坐在他的信件的圈里,<br />心像一片纸屑穿过充满敌意的通道<br />而飘动着。</p><p>日落现在像一只狐狸匍匐爬过这个国度,<br />一瞬间点燃草丛,<br />空间充满角与蹄,而下面<br />双座四轮马车像影子一样在我父亲那亮着灯的<br />院落之间悄悄滑动。</p><p>圣彼得堡与湮灭处于同一纬度<br />(你看见那斜塔上的美人吗?)<br />在冰封的居民区周围,穿斗篷的穷人<br />像一朵水母漂浮。</p><p>在这里,笼罩在斋戒中,是那些从前被欢笑的畜群包围的人,<br />但这些人很久以前就把自己远远带到树行上的草地。<br />人们摇晃的桌子。<br />看看外面吧,看见黑暗怎样剧烈地焚烧整整一条灵魂的星系。<br />于是乘着你的火焰之车上升吧,离开这个国度!<br />(董继平译)</p><p>果戈理</p><p>外套破旧得像狼群。<br />面孔像大理石片。<br />坐在书信的树林里,那树林<br />因轻蔑和错误沙沙响,<br />心飘动像一张纸穿过冷漠的<br />走廊。</p><p>此刻,落日像狐狸潜入这国度<br />转瞬间点燃青草。<br />空中充满犄角和蹄子,下面<br />那马车像影子滑过我父亲<br />亮着灯的院子。</p><p>彼得堡和毁灭在同一纬度<br />(你看见倾斜的塔中的美人了吗)<br />在冰封的居民区像海蜇漂浮<br />那披斗篷的穷汉。</p><p>这里,那守斋人曾被欢笑的牲口包围,<br />而它们早就去往树线以上的远方。<br />人类摇晃的桌子。<br />看外边,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br />快乘上你的火焰马车离开这国度!<br />(北岛译)</p><p>李笠和董继平均为托马斯的重要译者,他们分别把托马斯的诗全部翻成中文,结集在国内出版。李笠是从瑞典文译的,董继平是从英译本转译的。</p><p>我一向认为李笠的译文很可靠,本无意挑战他的译本。当我重读弗尔顿(Robin Fulton)的英译本(依我看这是最值得信赖的译本)后,我对李笠的翻译感到不安,于是决定自己动手重译这首诗。除了弗尔顿的英译本外,我还参考了李之义的中译本,为保险起见,我最后请马悦然来把关,他只对一个词提出修改建议。</p><p>在我看来,李笠的译文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力度。托马斯的诗歌风格冷峻节制,与此相对应的是修辞严谨挑剔,不含杂质。而李笠用词过于随便,节奏拖沓,消解了托马斯那纯钢般的力量。例如,&#8220;哦,心脏似一页纸吹过冷漠的过道&#8221;,首先在原文中没有感叹词;其次,双音词&#8220;心脏&#8221;在这里很不舒服,让人想到医学用词。此刻,&#8220;落日像狐狸悄悄走过这片土地&#8221;,显得有些拖泥带水,而且&#8220;土地&#8221;不够准确(我译成&#8220;此刻,落日像狐狸潜入这国度&#8221;)。&#8220;这身穿大衣的可怜虫/像海蜇在冰冻的街巷漂游&#8221;,&#8220;大衣&#8221;不够确切,应为斗篷,这样才能和海蜇构成联想关系,&#8220;可怜虫&#8221;应为穷汉,因为这个词在原作中并无贬意。&#8220;但群兽早巳走出高出树木生长的地带&#8221;(我译成&#8220;而它们早就去往树线以上的远方&#8221;),由于&#8220;树线&#8221;这个关键词没译出来,致使全句溃散不得要领。</p><p>另外,李笠的翻译有明显的错误和疏忽,例如,&#8220;(你从斜塔上看见)&#8221;应为&#8220;(你看见倾斜的塔中的美人了吗)&#8221;。&#8220;他陷入饥饿的利爪&#8221;应为&#8220;守斋&#8221;,只要知道果戈理因守斋而病死的背景,就不会犯此错误。&#8220;人群摇晃的桌子&#8221;应为&#8220;人类摇晃的桌子&#8221;,对比之下,&#8220;人群&#8221;使这个意象变得混乱浑浊,而&#8220;人类&#8221;则使它站立,获得重量。&#8220;黑暗正烙着一条灵魂的银河&#8221;,应为&#8220;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8221;,烙与焊,一字之差,差之千里。</p><p>再就是李笠对标点符号及分行的不在意,也显示了翻译中的轻率。标点符号和分行是一首诗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正如榫之于桌子、椽之于屋顶一样。特别是分行,由于中文和西文语法结构的巨大差别,虽然很难一一对应,但要尽量相伴相随,以便让读者体会其结构的妙处。</p><p>尽管如此,和董继平的译本相比,李笠的译本可算得上乘了。只要扫一眼董译本那其长无比的句式就够了。仅举最后一段为例:&#8220;在这里,笼罩在斋戒中,是那些从前被欢笑的畜群包围的人,/但这些人很久以前就把自己远远带到树行上的草地。/人们摇晃的桌子。/看看外面吧,看见黑暗怎样剧烈地焚烧整整一条灵魂的星系。/于是乘着你的火焰之车上升吧,离开这个国度!&#8221;这是诗歌吗?这是托马斯的诗歌吗?这风格不正与托马斯那凝练的创作原则背道而驰吗?</p><p>再来看看其中的错误。第一句明明是单数,那守斋的人即果戈理本人。而第二句由此导致了个更大的错误,把畜生当成人:&#8220;但这些人很久以前就把自己远远带到树行上的草地(而它们早就去往树线以上的远方)。/人们摇晃的桌子&#8221;,则是和李笠犯了类似的错误。&#8220;看看外面吧,看见黑暗怎样剧烈地焚烧整整一条灵魂的星系(看外边,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8221;,&#8220;剧烈地焚烧&#8221;其实就是焊住,一个关键词的误用就完全废了这神来之笔。最后一句应为&#8220;乘上&#8221;,而非&#8220;乘&#8230;&#8230;上升&#8221;,这有本质的区别。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多费笔墨了。</p><p>言归正传。《果戈理》是托马斯的最早期的作品之一,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诗十七首》(1954年)。果戈理是俄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死魂灵》、喜剧《钦差大臣》等。其生平有几个重要因素与此诗有关,其一,他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在乡下长大。其二,父亲早逝,他离家去彼得堡谋生,结识了普希金等人,彼得堡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城市。其三,他一生贫困,终身未娶,死时年仅四十三岁。临终前,他被一个神父所控制,听其旨意烧掉《死魂灵》第二卷手稿;并在封斋期守斋,极少进食,尽量不睡觉以免做梦。守斋致使他大病而终。</p><p>&#8220;外套破旧得像狼群。/面孔像大理石片。/坐在书信的树林里,那树林/因轻蔑和错误沙沙响,/心飘动像一张纸穿过冷漠的/走廊&#8221;。我在教书时,一个美国学生指出,由于外套这个词也有书封套的意思,故此诗是从一本书开始的。我认为有道理。从他的阅读切人点出发,&#8220;面孔像大理石片&#8221;(扉页肖像)、&#8220;坐在书信的树林&#8221;、&#8220;心飘动像一张纸&#8221;变得顺理成章。是的,这首诗正是从阅读果戈理开始的,一种由表及里的阅读。最后一句非常奇特,心飘动像一张纸,即写作;而走廊用的是复数,令人想到迷宫,显然指的是写作中的迷失。</p><p>第二段充满了自然意象,是对果戈理在乡下的童年生活的回顾:此刻,&#8220;落日像狐狸潜入这国度,/转瞬间点燃青草。/空中充满犄角和蹄子,下面/那马车像影子滑过我父亲/亮着灯的院子。&#8221;落日像狐狸潜入这国度使整个画面变得生动,由未被说出的火红的颜色点燃青草,而&#8220;空中充满犄角和蹄子&#8221;显然是点燃的结果,似乎是烟在孩子眼中的幻象,&#8220;那马车像影子滑过我父亲/亮着灯的院子&#8221;。在这里,马车代表出走的愿望,和结尾处&#8220;快乘上你的火焰马车离开这国度&#8221;相呼应。</p><p>&#8220;彼得堡和毁灭在同一纬度/(你看见倾斜的塔中的美人了吗)/在冰封的居民区像海蜇漂浮/那披斗篷的穷汉。&#8221;与第二段的明亮的梦幻基调形成对比,第三段由沉重阴郁的都市意象组成,显然和果戈理在彼得堡的生活有关。仅一句代表了另一个世界的幻象:&#8220;(你看见倾斜的塔中的美人了吗)&#8221;,用括号以示和现实的区别。彼得堡和毁灭在同一纬度是妙句,其妙首先妙在结构上,在起承转合上节外生枝,让人警醒;再就是妙在其独特的隐喻效果,把一个城市和毁灭这样的抽象名词用纬度并置,让地理历史及个人命运压缩在一起,使这隐喻变得非常之重。</p><p>最后一段把全诗推向高潮:&#8220;这里,那守斋人曾被欢笑的牲口包围,/而它们早就去往树线以上的远方。&#8221;果戈理临终前守斋,成为注脚。欢笑的牲口作为童年的伙伴,已经永远消失。树线其实是生命之线,而树线以上的远方暗指死亡。&#8220;人类摇晃的桌子&#8221;,是典型的托马斯式的警句风格&#8212;&#8212;稳准狠,既突然又合理,像炼丹术一般。我们人类的桌子,难道不是在摇晃吗?&#8220;看外边,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8221;,依我看,是这首诗中最妙的一句。如果只是&#8220;灵魂的银河&#8221;并没有什么,但&#8220;黑暗&#8221;和&#8220;焊住&#8221;一下激活了它。那种窒息感(即人类的精神困境),却用如此辉煌的意象照亮,想想看,这个意象太大了,要用什么样的尺子才能衡量它?&#8220;快乘上你的火焰马车离开这国度!&#8221;如果马车第一次出现指的是离开家乡的话,那这次则代表了死亡与超越。</p><p>用一首短诗来概括一个作家的一生,谈何容易?但托马斯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他从阅读开始进入果戈理的生活,从童年到彼得堡直到死亡;不仅涉足作家的一生,也涉及其内在的危机,并由此展示了人类普遍的困境。</p><p>我刚刚收到托马斯的妻子莫妮卡(Monica)的电子邮件,她告诉我,托马斯写《果戈理》年仅十八岁。让我大吃一惊。大多数诗人是通过时间的磨砺才逐渐成熟的,而托马斯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惊人的成熟。甚至可以说,托马斯的写作不存在进步与否的问题&#8212;&#8212;他一出场就已达到了顶峰,后来的写作只不过是扩展主题丰富音域而已。</p><p>(4)</p><p>快到维斯特若斯,安妮卡用手机和莫妮卡联系,确认高速公路的出口和路线。托马斯住在一片灰秃秃的没有性格的排房里&#8212;&#8212;我紧跟攥着门牌号码的安妮卡东奔西突,在现代化的迷宫寻找托马斯。</p><p>他出现在门口,扔下拐棍,紧紧搂住我。那一瞬间,我真怕我会大哭起来。莫妮卡说:&#8220;托马斯正要出去散步&#8230;&#8230;看看我们的托马斯,要不是这两天感冒,简直像个明星&#8230;&#8230;&#8221;待坐定,我才能真正看到他。他的头发全白了,但气色很好,眼睛恢复了中风前的镇定。</p><p>1990年12月,我得到托马斯中风的消息,马上给莫妮卡打电话。她哭了,&#8220;托马斯是个好人&#8230;&#8230;他不会说话了&#8230;&#8230;我能做什么?&#8221;莫妮卡是护士,托马斯中风后她辞了职。1991年夏天我来看望他们,托马斯显得惊慌而迷惘。他后来在诗中描述了那种内在的黑暗:他像个被麻袋罩住的孩子,隔着网眼观看外部世界。他右半身瘫痪,语言系统完全乱了套,咿咿呀呀,除了莫妮卡,谁也听不懂。只见莫妮卡贴近托马斯,和他的眼睛对视,解读他的内心。她也常常会猜错,托马斯就用手势帮助她。比如把时间猜成五年,手指向右增加,向左减少,微妙有如调琴。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在托马斯和莫妮卡的现实中是真的,他们跨越了语言障碍。</p><p>如今托马斯能说几句简单的瑞典话,常挂在嘴边的是&#8220;很好&#8221;。托马斯,喝咖啡吗&#8212;&#8212;很好。去散散步吧&#8212;&#8212;很好。要不要弹钢琴&#8212;&#8212;很好。这说明他对与莫妮卡共同拥有的现实的满意程度。我给托马斯带来一套激光唱盘,是格林&#8226;高尔德(Glenn Gould)演奏的巴赫第一、第五和第七钢琴协奏曲,他乐得像个孩子,一个劲儿向莫妮卡使眼色。在我的请求下,他用左手弹了几支曲子,相当专业。弹完他挥挥手,抱怨为左手写的谱子太少了&#8212;&#8212;如今莫妮卡翻译得准确无误。</p><p>女人们去厨房忙碌,我和托马斯陷人头一次见面的尴尬中。我说了点儿什么,全都是废话。我剥掉激光唱盘上的玻璃纸,把唱盘交给托马斯。放唱盘的自动开关坏了,用一根黑线拴着,托马斯熟练地把唱盘放进去。在高尔德演奏第一协奏曲的前几秒钟,他突然大声哼出那激动人心的第一乐句,吓了我一跳。他两眼放光,让位给伟大的钢琴家和乐队,自己摸索着坐下。音乐给了我们沉默的借口。</p><p>茶几上,那团成一团的玻璃纸,像朵透明的花慢慢开放。</p><p>(6)</p><p>问:你受过哪些作家影响?<br />答:很多。其中有艾略特、帕斯捷尔纳克、艾吕雅和瑞典诗人埃克罗夫。</p><p>问:你认为诗的特点是什么?<br />答:凝练。言简而意繁。</p><p>问:你的诗是否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br />答:我的诗深受音乐语言的影响,也就是形式语言、形式感、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我的诗与绘画接近。我喜欢画画,少年时我就开始画素描。</p><p>问:你对风格足怎么看的?<br />答:诗人必须敢于放弃用过的风格,敢于割爱、消减。如果必要,可放弃雄辩,做一个诗的禁欲主义者。</p><p>问:你的诗,尤其早期的诗,试图消除个人的情感,我的这一感觉对不对?<br />答:写诗时,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不是我在找诗,而是诗在找我,逼我展现它。完成一首诗需要很长时间。诗不是表达&#8220;瞬间情绪&#8221;就完了。更真实的世界是在瞬间消失后的那种持续性和整体性,对立物的结合。</p><p>问:有人认为你是一个知识分子诗人,你是怎么看的?<br />答:也有人认为我的诗缺少智性。诗是某种来自内心的东西,和梦是手足。很难把内心不可分的东西分成哪些是智性哪些不是。它们是诗歌试图表达的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即彼。我的作品一般回避通常的理性分析,我想给读者更大的感受自由。</p><p>问:诗的本质是什么?<br />答: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p><p>&#8212;&#8212;摘自《托马斯访问记》(访问者李笠注明说:&#8220;1990年7月,我和特朗斯特罗姆坐在波罗的海的龙马屋岛上。&#8221;依我看,李笠对日期的记忆有误,应为1990年8月4日,因我当时也在场。)</p><p>(8)</p><p>致防线后面的朋友</p><p>1<br />我写给你的如此贫乏。而我不能写的<br />像老式飞艇不断膨胀<br />最终穿过夜空消失。</p><p>2<br />这信此刻在检查员那儿。他开灯。<br />强光下,我的词像猴子蹿向栅栏,<br />哐啷摇晃,停住,露出牙齿。</p><p>3<br />请读这字行之间。我们将二百年后相会<br />当旅馆墙壁中的扩音器被遗忘<br />终于可以睡去,变成三叶虫。<br />(北岛译)</p><p>我决定放弃合作社,在托马斯的诗歌翻译上搞单干。这虽说多少有些寂寞,但省心。</p><p>从题目上看,托马斯又涉及到他最常见的主题&#8212;&#8212;边界。这回是语言的边界,是可表达与不可表达的边界。第一节点出表达的困境:&#8220;我写给你的如此贫乏。而我不能写的/像老式飞艇不断膨胀/最终穿过夜空消失。&#8221;老式飞艇这个意象很妙,夜空指的是人的潜意识或无意识的不明区域。第二节始于检查员所代表的防线(即语言边界)。&#8220;我的词像猴子蹿向栅栏/哐啷摇晃,停住,露出牙齿&#8221;,则意味着语言所具有的行为能力,是对检查员所代表的防线的挑战。第三节第一行&#8220;请读这字行之间。我们将二百年后相会&#8221;,我们指的我和防线后面的朋友。&#8220;当旅馆墙壁中的扩音器被遗忘/终于可以睡去,变成三叶虫。&#8221;由于死亡和遗忘,&#8220;请读这字行之间&#8221;所代表的语言的虚无终于显现出来。三叶虫显然来自托马斯关于博物馆的童年记忆,那化石是虚无的外化。</p><p>这首诗妙在结构上的切断与勾连。用数字代表的三段似乎互不相关,但又同时指涉同一主题&#8212;&#8212;语言的边界。从第一节老式飞艇的消失,到第二节在检查员那儿的显现;从&#8220;哐啷摇晃,停住,露出牙齿&#8221;的暴力倾向,到最后一节&#8220;请读这字行之间&#8221;的克制与平静。起承转合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大度,整首诗显得匀称、自然而突兀。在某种意义上,读者必须采取开放的阅读方式,才可能破译并进入这首诗。</p><p>(9)</p><p>蓝房子里挂着一幅多桅帆船的油画,是托马斯的祖父画的。这房子至少有一百五十年历史了。由于保暖需要,天花板很低,窗户小小的。沿着吱吱作响的楼梯上楼,一间是卧室,一间是托马斯的小书房,窗外就是树林。托马斯的很多意象与蓝房子有关。</p><p>我头一回见到蓝房子是1985年夏天,即我陪托马斯游长城的半年以后。那时我像只没头苍蝇,在官僚的玻璃上撞了好几个月,终于有只手挥了挥,把我放了出去。</p><p>托马斯笑呵呵地在蓝房子外迎接我。在场的除了马悦然和夫人宁祖(她去年因癌症过世),还有他们的学生碧达(Britta)和安妮卡。安妮卡来晚了,她刚从北京调回瑞典外交部。如果时光是部影片的话,我非把它倒回去,让那个时刻放得慢一点儿,或索性定格。那时托马斯爱开玩笑,壮得像牛;宁祖活得好好的,大笑个没完;安妮卡年轻得像个大学生,精力过人,好像直接从北京游过来似的。</p><p>瑞典的夏天好像钟停摆&#8212;&#8212;阳光无限。坐在蓝房子外面,我们一边喝啤酒,一边尝莫妮卡做的小菜,话题散漫。瑞典文和中文近似,有两个声调。两种语言起伏应和,好像二重唱。那年蚊子特别多,逆光下呈雾状,挥之不去,让人心烦意乱。而托马斯坐在蚊子中间若无其事。蚊子不咬他,他也不驱赶,似乎达成了一个秘密的和平协议。</p><p>托马斯给我看了他刚刚完成的诗作《上海》(题目后来改成《上海的街》)。开头两句是:&#8220;公园的白蝴蝶被很多人读着。/我爱这菜白色,像是真理扑动的一角。&#8221;这意象来自他上海的经历。从北京到上海,没人陪同,使馆要他把所有发票都保存好。发票多半是中文的,他正着看倒着看都没用。那上海闲人多,估摸这奇怪的动作招来看热闹的,于是发票变成了白蝴蝶,被很多人读着。</p><p>托马斯是心理学家,在少年犯罪管教所工作。依我看,这职业和诗歌的关系最近,诗歌难道不像个少年犯吗?在二十三岁那年,托马斯靠他的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把瑞典文坛给镇了。即使现在看,那些诗也近于完美。他写得很慢,一辈子只有一百多首诗,结成了全集也不过一本小书而已,但几乎首首都好。那是奇迹。</p><p>我们又回到1998年,在晚饭前喝着西班牙开胃酒。我问起托马斯的写作。他从抽屉里找出两个八开的横格本。1990年12月是个分水岭,以前的字迹清晰工整,中风后改左手写字,像是地震后的结果,凌乱不堪。一个美国诗人告诉我,当年托马斯来美国访问,人一走,有人把摹仿他诗句的纸条塞进他住过的房间,再找出来,宣称是伟大的发现。他们要能看到这原稿,还了得。</p><p>六七十年代,不合时代潮流的托马斯受到同行们恶狠狠的攻击,骂他是&#8220;出口诗人&#8221;、&#8220;保守派&#8221;、&#8220;资产阶级&#8221;。记得有一次我问他生不生气。&#8220;我倒想说不,可我能不生气吗?&#8221;如今时代转过身来,向托马斯致敬。他接连得到许多重要的文学奖。莫妮卡告诉我,前不久,他俩去斯德哥尔摩美术馆,被一个导游认了出来,他大声向观众们说:&#8220;这是我们的托马斯!全体向他们鼓掌。&#8221;</p><p>(12)</p><p>写于1996年解冻</p><p>淙淙流水;喧腾;古老的催眠。<br />河淹没了汽车公墓,闪烁<br />在那些面具后面。<br />我抓紧桥栏杆。<br />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br />(北岛译)</p><p>这首短诗只有五行,却写得惊心动魄。开篇时相当宁静:&#8220;淙淙流水;喧腾;古老的催眠&#8221;,用流水声勾勒出冰雪消融的景象,声音成为动力推动着诗继续向前:&#8220;河淹没了汽车公墓,闪烁/那些面具后面&#8221;如果说第一行是声音的话,那么第二三行是画面,在这画画中出现了不祥之兆:汽车公墓和面具,汽车公墓即废车场,面具即报废的汽车。自然意象和工业文明的意象在这里交汇,且在一种相当负面的阴影中。接下去,&#8220;我抓紧桥栏杆&#8221;,叙述者终于现身&#8212;&#8212;在桥上。动作的突然性构成了紧张,暴露了叙述者的内心恐惧&#8212;&#8212;&#8220;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8221;。这是个多么强烈的意象,首先在于其准确生动,再者充满动感而更紧迫更具威胁性。桥,这工业文明的象征竟意味着死亡。全诗从淙淙流水到桥,从缓到急,从和平到死亡,从古老到现代,戛然而止。</p><p>我忽然想到传统。托马斯拥有多么丰富的传统资源,自古罗马的贺拉斯到日本的俳句,从瑞典前辈诗人埃克罗夫到现代主义的宗师艾略特,从法国超现实主义的艾吕雅到俄国象征主义的帕斯捷尔纳克。他承上启下,融汇贯通,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开创出自己的道路。</p><p>反观中国现代诗歌,不能不让人感到传统的一再中断。五四运动就是第一次中断,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否定,造成早期白话诗的苍白幼稚。左翼运动的革命文学致使诗歌沦为宣传的工具,是第二次中断。而第三次中断,是&#8220;九叶派&#8221;后中国诗歌的巨大空白。&#8220;今天派&#8221;出现后,代沟纵横,流派林立,恶语相向,互相掣肘,使本来非常有限的传统资源更加枯竭。没有传统作后盾,就等于我们的写作不断从零开始。</p><p>自八十年代初起,大量的西方作品译介到中国。在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相遇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流行的看法,认为现代主义必然是反传统的。我本人就深受这一看法的影响。其实这完全是误解。</p><p>我最近在一次访谈中说:这些年在海外对传统的确有了新的领悟。传统就像血缘的召唤一样,是你在人生某一刻才会突然领悟到的。传统博大精深与个人的势单力薄,就像大风与孤帆一样,只有懂得风向的帆才能远行。而问题在于传统就像风的形成那样复杂,往往是可望不可及,可感不可知的。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与境界的重视,最终成为我们的财富(有时是通过曲折的方式,比如通过美国意象主义运动)。我在海外朗诵时,有时会觉得李白杜甫李煜就站在我后面。当我在听杰尔那蒂&#8226;艾基(Gennady Aygi)朗诵时,我似乎看到他背后站着帕斯捷尔纳克和曼德尔施塔姆,还有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尽管在风格上差异很大。这就是传统。我们要是有能耐,就应加入并丰富这一传统,否则我们就是败家子。</p><p>(13)</p><p>1990年初,我漂流到瑞典,在斯德哥尔摩一住就是八个月。1985年那个令人眩晕的夏天一去不返。我整天拉着窗帘,跟自己过不去。若没有瑞典朋友,我八成早疯了。</p><p>那年我常和托马斯见面。</p><p>一张托马斯在花丛里的照片标明:1990年8月4日。那天早上,我和李笠乘轮船直奔蓝房子,结果坐过了站,被抛在另一个岛上,下一班船要等好几个钟头。李笠说服了一个住在岛上的老头,用汽艇把我们送过去,老头说什么也不肯收钱。</p><p>那天布罗斯基也在。他1972年离开俄国,再也没回去过。几乎每年夏天,他都到斯德哥尔摩住一阵,据说是因为这儿的环境气候最像他的老家彼得堡。我头一眼就不喜欢他,受不了他那自以为是的劲头。此后又见过面,都改变不了这第一印象。布罗斯基对托马斯倒是很恭敬。他曾老老实实承认,他的某些意象是从托马斯那儿偷来的。</p><p>我们坐在阳光下喝啤酒,懒洋洋的。大家倚在蓝房子的扶手台阶上,用拍立得(Polaroid)照相机轮流拍照。他们的小女儿玛利亚(maria)帮忙收拾杯盘,她长得很像莫妮卡。他们有两个女儿,都住在斯德哥尔摩。</p><p>李笠、布罗斯基和玛利亚赶傍晚的一班船回斯德哥尔摩,我留下来,住在蓝房子旁边的一栋小木屋里。那夜,我失眠了。树林里的猫头鹰整夜哀号。</p><p>算起来,从那时到托马斯中风只剩下四个月。只有托马斯自己,在1974年发表的唯一一首长诗《波罗的海》预言了这场灾难。8月初,我从瑞典搬到丹麦,临走前跟托马斯夫妇来往最频繁。他们一到斯德哥尔摩,马上打电话过来。和中国人在一起,饭局是少不了的,几杯酒下肚,托马斯总是半开玩笑地对我说:&#8220;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高的中国人。&#8221;</p><p>11月初,我在丹麦奥胡斯(Aarhus)刚落脚,托马斯就跟过来朗诵。我像傻子一样,坐在听众中间。现在想起来,那是天赐良机,在托马斯即将丧失语言能力以前。他嗓子有点儿沙哑,平缓的声调中有一种嘲讽,但十分隐蔽,不易察觉。他注重词与词的距离,好像行走在溪流中的一块块石头上。朗诵完了,听众开始提问。有个秃顶男人和托马斯争了起来。我还是像傻子一样,头在瑞典语和丹麦语之间扭来扭去。我从来没见过托马斯这么激动过,他脸红了,嗓门也高了。</p><p>朗诵会后,主持人请我们一起吃晚饭。问起刚才的争论,托马斯只说了一句:&#8220;那家伙自以为有学问。&#8221;我想为一起来听朗诵的同事安娜讨本诗集,他把手伸进书包,孩子似的做了个鬼脸&#8212;&#8212;没了。没了?我有点儿怀疑。没了!他肯定地说。</p><p>一个月后,他拒绝再和任何人争论。听到他中风的消息,我很难过,写了首诗给他,听莫妮卡说他看完掉了眼泪:&#8220;你把一首诗的最后一句/锁在心里&#8212;&#8212;那是你的重心/随钟声摆动的教堂的重心/和无头的天使跳舞时/你保持住了平衡&#8230;&#8230;&#8221;</p><p>一晃七八年过去了,托马斯真的保持住了平衡。</p><p>我第二天一早飞回美国,得早点儿动身回斯德哥尔摩。晚饭吃得早,有鱼子酱、沙拉和烤鱼,餐桌上点着蜡烛,刀叉闪闪。烛光中,托马斯眼睛明亮。莫妮卡时不时握握他的手,询问般地望着他。饭后,我们回到客厅,打开电视,正好是晚间新闻。政客们一个个迎向镜头,喋喋不休。莫妮卡和安妮卡笑起来,而托马斯表情严肃,紧盯着电视。一会儿,莫妮卡关上电视,端出她烤的苹果馅饼。我们正有说有笑,托马斯又用遥控器把电视打开。莫妮卡告诉我,托马斯觉得有责任监督那些愚蠢的政客。</p><p>1990年夏天,我的确在蓝房子过夜时失眠,莫妮卡证实了这一点。那么第二天早上干什么来着?对了,我跟托马斯去采蘑菇。我们穿上长筒胶靴,笨拙得像登月的宇航员。走着走着下起雨来,林中小路更加泥泞。托马斯走在前头,用小刀剜起蘑菇,搁嘴里尝尝,好的塞进口袋,坏的连忙吐掉,说:有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