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式发展为什么“要命”

或许有人以为,此一事故的伤亡规模与当年“大跃进”数以千万计“非正常死亡”不可相提并论。这是冷血的强词夺理,因为不久前的日本福岛核危机证明了存在着更可怕的高技术风险;惨案所控诉的,不过是许多人早就压抑于心底的忧虑:无论工业化时代抑或高技术时代,大跃进一定“要命”。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尽可能从根本上避免?

韦耶劳赫:《中国不引人注目的共和国——世界史阴影中的100年》

《中国不引人注目的共和国》的副标题——“世界史阴影中的100年”表明了作者的大历史观,把中国近代史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来研究,向读者展示一个被国际政治忽视了的中华民国,在他眼里,这个国家恰恰是东亚现代化的先驱。满清王朝的异族统治、列强瓜分、苏联收买、日本入侵,都是伴随中国近代史的阴影。作者提请读者注意1949年前中国的两次民主选举,第一次是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举行的临时总统选举, 17省代表在三个候选人中选出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第二次是1948年4月20日的中华民国首次总统选举,同样在南京举行,由行宪国民大会代表投票选出蒋介石为总统,副总统选举同时进行。可惜两次选举成果都夭折在暴力手中。

对立宪与帝制的历史追问

中华民国的建立有三件大事,光照历史。一是制定宪法,这在中国是前无古人之举,从制度上吸收人类文明的精萃,启动了政治现代化的历程;二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它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取得的成就,已为经济学界所公认;三是领导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共合作,得到共产党的有效配合,这不是一党一派的功劳,而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不可否认的是全民族统一在中华民国的国旗下,在主战埸上奋战的是中华民国的国军。

追梦的踪迹——从近代史看中国的宪法.宪政.法统

为何在中国政客不把宪法当回事? 原因恐怕首先要从宪法诞生的原初条件去找。中国历次立宪都不是国内各种不同立场的政治力量长期对峙、力量相对均衡的结果,不是双方谁也吃不掉谁、不得不协商妥协的结果;而是产生于一派武力的压倒性胜利,宪法成了对战争结果的认可、对军事胜方的背书。因而宪法不可能具有超越党派的公正性;相反,军事胜利一方的党派利益凌驾于宪法之上。因此,如何避免形成政治斗争中的压倒优势、胜方通吃的局势,如何扶弱抑强,维系动态平衡,是将来考验中国民众与知识界政治智慧的核心。

《陈平对话录》秦晖:中国模式、民主改革 (视频)

秦晖(1) 中国模式的成功以资源消耗为代价
秦晖(2) 得民心者得天下只适用于民主社会
秦晖(3) 美国生态文明正向社会制度层面演变
秦晖(4) 扩大内需应以民需为主

秦晖(5) 民主改革首先要权责对应

「六四」非不幸,追究屠殺責任

支聯會對於閣下近日稱「六四」是不幸事件的言論感到非常憤怒及強烈不滿。這是在「六四」死難者家屬傷口撒鹽。支聯會要求閣下公開道歉,以及收回有關言論。 22年前,閣下與香港市民以及全球關注北京學運的人士,透過中外傳媒報道及不同渠道,親眼目睹解放軍血腥鎮壓八九民運,絕對清楚發生了甚麼事。「六四」屠殺不僅是閣下早年形容的悲劇,或者最近以不幸事件來含糊事實真相,意圖為中共屠殺國民的罪行砌詞掩飾。

纵使百年精卫志,依然一梦意难平

辛亥时期基于共同理念而折衷协商建立起来的宪政民主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成就, 也是近百年来最值得后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历史事件。虽说历史不容假设,但历史假设与现实的反差是如此之大,禁不住会使后生如我者产生历史以其它形式再现的悬想:如果辛亥当时的参与者,既具有历史的大智慧,又不乏坚韧和耐心,敬畏呵护宪政民主的政治制度有如奉持神器;虽有大挫折,大牺牲,亦不轻言放弃;一切以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改良为目标,而不以一人,一党的私利为考量,那么,我们也许就真地能够避免后来那种与宪政民主道路渐行渐远的迷途。 (本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