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对利叙危机的考量与摇摆

有评论人士认为,中国在利比亚问题上非常失策,既没有随大流赞同在利比亚设禁飞区,也没有坚持一贯的外交原则投反对票,阻止武力干预利比亚,却投了弃权票,使中国现在处于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地位,所以这次在叙利亚问题上态度鲜明强硬,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

媒体札记:纪念乔布斯

正当市场化媒体的主编们开始苦恼于假期新闻短缺进入最严重时刻时,苹果“教父”的去世给了他们最好的选择,从10月6日早晨编译外电消息开始,乔布斯的头像和苹果公司的官网声明就从互联网屏幕一路攻陷至报章头版。

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凤凰五大门户从当日午时起尽皆撤换头条专题,美国民众“占领华尔街”抗议金融资本家运动的进展暂且搁下,把最醒目的位置留给这位“25年来最成功的CEO”。凭借iPod、iPhone、iPad以及iTunes等一力重塑多个产业链、创建全球最大市值公司的这位传奇人物,在中国拥有太多粉丝,他们昨天因为苹果公司仅发布iPhone 4S而非iPhone 5而感到失望,今天得知噩耗后便上网发表最后的悼念和缅怀――用的就是“乔布斯的iPhone”。

中美争锋 亚洲两难

中美争夺权力和势力范围之战,将是决定未来一个世纪全球地缘政治面貌的一场大戏。这场争夺战虽然初露苗头,却已经让夹在两个全球巨头之间的亚洲各国面临尴尬抉择。

利比亚、中东革命与中国

卡扎菲在利比亚长达42年的统治画上了句号。卡扎菲在挣扎时公然援引六四屠城为自己辩护,其倒台对中国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和政治影响何在?中东革命的重要政治后果是,一个新的全球政治变迁时代的降临。有理由称,世界性的“民主第四波”已然启动。中东革命,对中国意味着后六四时期政治冷感期的终结,一个新生代为主体的政治热身期即将降临。 (本刊首发)

辛亥百年遗产——几个层面的观察(上)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晚清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在经历了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文化”浩劫之后,辛亥革命成为一场纯粹的“制度革命”,它既无“西化”色彩,也无“反西化”色彩。它不去“刺孔子”,更不“颂秦王”,而就是要改“秦制”。它追求的就是民主共和的普世价值、是现代化(尤其是政治现代化)。

驳美国衰亡论

中国可以依靠13亿人的人才库,但美国却可以依靠全球70亿人,并且把这些人在一种多元文化下重新整合起来,而由此产生的创造力也是汉族民族主义所无法比拟的。

CNN: 为什么21世纪不会属于中国?

本文是Fareed Zakaria在Munk Debate(Munk辩论)的开篇语和结束语的编译。在Munk Debate上,他和亨利・基辛格一起反驳了21世界将属于中国的观点,指出从经济、政治和地缘政治三方面来看,中国都不可能成为21世纪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