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m>亞太台商聯合總會會長潘漢唐從香港重光談到回歸與再生,與李柱銘、關信基、李鵬飛等交流,探索香港的民主未來。 <br /></em>——————————————————————————–<br />二零一一年適逢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翌年是港台兩地的大選年。亞太台商聯合總會會長潘漢唐十月三十一日在香港舉辦的世紀講壇發表演講,以民主問題為主線,討論香港的重光、回歸與再生,兼談台灣的民主發展。潘漢唐表示,越來越多香港人開始說「我愛香港」的同時,應更多關注自身的歷史背景,有利於香港的民主發展。</p><p>這次論壇還邀請香港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自由黨創黨主席李鵬飛,以及公民黨創黨主席關信基教授作對談嘉賓。</p><p>潘漢唐從歷史角度回顧了香港重光的歷程,他認為一九四五年是香港近現代史的開端,開啟了香港民主發展歷史軌跡的重要一頁。</p><p>潘漢唐特別介紹了戰後的「楊慕琦計劃」,他認為這是香港近六十年來自由民主選舉的萌芽。一九四六年八月二十八日,重任香港總督的楊慕琦爵士發表一份政治制度改革方案,並於同年開始進行廣泛的諮詢。「楊慕琦計劃」建議香港設立一個三十名議員組成的「市議會」,其中三分之二屬於民選,其餘三分一則屬委任。雖然「楊慕琦計劃」可讓華人從中獲利,但各界意見紛紜,港府無法得到全體華人社會的贊同,直至楊慕琦任滿離職,該計劃最終未能推行。</p><p>談到回歸後的香港,潘漢唐笑言有很多有趣的現象,港人突然變得很不一樣了。「以前香港人不懂政治,現在很多人說懂。以前很多人不太提中國,現在很多人開始研究中國文化。忽然政治、忽然文化、忽然藝術,香港的忽然情節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p><p>面對這個「忽然變化」中的社會,潘漢唐指出了香港的hard power(硬實力),soft power(軟實力)和smart power(巧實力)。他說,據今年瑞士管理學院的報告顯示,在全世界競爭力評估中,香港與美國名列第一,台灣名列第六,這不能不說是華人的成就。此外,香港的經濟自由度也幾乎連續二十年世界第一。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競爭力優勢不容質疑,潘漢唐同樣肯定香港的文化實力。他特別強調了孫中山與香港的特殊關係,並引用孫中山的原話,說明香港是孫中山學識與思想的來源。潘漢唐還指出眾多文化及科學界名人都曾從香港吸收養份,包括蔡元培、魯迅、張愛玲、蕭紅等,以及年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高錕。</p><p>從重光到回歸,潘漢唐將香港未來再生的方向,鎖定在教育、政治和民主的基礎上。他將香港和台灣的選舉作了對比,對於台灣從一九九六年舉行第一次總統直選到二零零八年以來,平均達到世界罕見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投票率,予以正面評價,唯對於香港未來民主道路的發展,他認為香港缺乏像英國有一千年民主發展的歷史,他建議香港要多關注自身的歷史背景。</p><p>他說,近年越來越多港人開始說「我愛香港」,但若不先認識自身的歷史,很難做到真正的「愛香港」。</p><p>辛亥革命讓「民主」深入人心,一百年後的二零一二年,港台兩地大選風雲再起。香港有「雙英相爭」(唐英年與梁振英),台灣也因為宋楚瑜的加入,使得「雙英對決」(馬英九與蔡英文)演變成三國演義。對於香港未來民主道路的發展,對談嘉賓李柱銘強調,民主是唯一的道路,也是大勢所趨,無可抗拒;他不滿香港目前的選舉狀態,還調侃說如果孫中山還在世的話,只能去參選區議會。李鵬飛談到自己一九七零年代去台灣的感受,他肯定台灣民主的發展,說台灣從一個戒嚴、喊口號的地方,變成了現在是有投票箱的地方。他表示台灣對他思考香港問題有很大發。</p><p>曾任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主任的關信基更回應大會主題,詮釋了「重光」、「回歸」與「再生」的內涵。他說,香港「重光」的內涵是實在的,但目前的「回歸」,還僅限於主權和政治法統上的回歸,「再生」的內涵更為模糊。他指出有些西方觀點認為民主在中國不可能,因為中國「大一統」制度下不容許有差異。但「一國兩制」為香港提供了歷史機會,在「大一統」前提下有了合法的「差異」,未來香港應該思考的是對待「差異」的態度,也得思考是否願意去守衛「差異」。<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