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著《古蜀之肺:大慈寺传》最新出街兼自序

<div><em>冉按:这是我所出的十几种书中,最具戏剧性且延迟最久的一本书。戏剧性是因为我刚要拿到样书,即被有司捉将牢里去,很有几分小说意味。因此之故,拙著已印出后即躺在出版社的仓库里,虽然没有任何方面给出版社解释,更没有法律禁止,但出版社的自律自阉在中国有着强大的传统,这就是本书延迟很久的因由。现在拙著出街,但因是国营出版社所做,何时真正上实体店,何时能够上卓越、当当这样的网站,那还是个未知数。好在舍侄们是开书店的,于是他们先进了些来满足了朋友们的需求,详情请点击舍侄们书店缥缃书局淘宝店(可签名)http://item.beta.taobao.com/item.htm?id=15139852731,他们在新浪的微博账号是@成都缥缃书局,欢迎大家关注购买。拙著虽是一本写寺庙的传记,依然有我一直都有的现实关怀,特别是本书关于此一寺庙四九年后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史料,是独家披露,大慈寺自己都没有。要了解四九年后的中国社会,方外之地是个很好的角度,可以说我这书用微观史的角度满足了这样的要求。</em></div><div><em>&nbsp;</em></div><div><em>2012年1月6日9:55分于成都</em></div><div></div><div></div><div>  </div><div>浮屠常诫出家人:桑下不三宿。定力超群的出尘之人,宿三次免不了动情,何况我这样围绕古大慈寺周围已生活了二十三年的凡夫俗子,哪能不大动其情呢?这便是我发愿要给大慈寺写个传记的情感因由。这就像我以后会写一本《我们的摇篮:被北纬三十度穿越的大武陵地区》,来感谢生我养我的故乡一样,为大慈寺写传是对它的一点世俗报答。</div><div></div><div></div><div>  </div><div>有了情感因由,再找一点理智的根据。大慈寺有可考的历史1500多年,至今仍香火不绝。照理说,这样的名寺应该有寺志历叙其根柢传承才对,可是岁月流播、陵谷改迁,仿佛竟不曾为它留存有修志的时间,这在千年古刹中可谓绝无仅有。故不才遍读自《成都文类》以降的成都历代志书,复涉《佛祖统纪》等内典,不揣谫陋,写就此书。能否用粗制之砖引来精致之玉,未敢自信,但情感驱使了我的大胆,全然不管辟草除臻的不完美。</div><div></div><div></div><div>  </div><div>为何要给一座物质存在和精神传承的非人格主体机构&#8212;&#8212;即一座寺庙作传呢?这当然是受了名家路德维希《尼罗河传》的启发。作传冠名&#8220;古蜀之肺&#8221;来名大慈寺的功能,可谓适宜得体。如同肺有左右之利于呼吸,生活少不了信仰和物质。大慈寺之于信仰,自不必说,单说其周围聚集千年的世俗气味和商业气息,恐怕也少有古刹能比。十多年前我写作《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一书,就曾以一节&#8220;一个名叫大慈寺的地方&#8221;,来惊叹大慈寺千多年来能、将信仰和世俗味道水乳交融在一起的特殊魅力。</div><div></div><div></div><div>  </div><div>&nbsp;早年读了不少哲学和美学等令人头大的书,大学毕业论文也大论&#8220;共同美&#8221;,但现在不喜欢谈玄弄虚的事情。即便为大慈寺作传,也没有探讨任何关于佛教信仰的问题。我意在从世俗的角度来观察大慈寺的迁衍历程,因此无疑说本书有点利用社会学、经济学、史学来探讨宗教机构的影子,年鉴学派和日常史学,依旧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写作时力求情感与理智的均衡,尽量以史实说话,下结论比较谨慎,但情感也在其间潜滋暗长。</div><div></div><div></div><div>  </div><div>现在请大家开读本书,读完了只要不得到一位英国书评家曾经的酷评:&#8220;书已拜读,纸张不错&#8221;,我就是一位幸福的作者了。 2010年12月1至2日于成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