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em>台灣大選如火如荼,中國大陸學術界、媒體均派出觀選團,而赴台讀書的大陸學生群體,更從九十後的角度,現場體驗台灣大選,認識到台灣民主的優缺點。他們用激揚的文字傳遞台灣社會的信息,成為中國變革的參考系。他們內心反台獨,希望兩岸能夠互動,共同探尋一個更好更完美的制度,一個自由、開放、免於恐懼的人性化的社會,從「一國兩制」進步到「一國良制」的美好願景。 </em></div><div> </div><div><em>——————————————————————————–</em></div><div> </div><div>台灣近年被視為全球華人社會中唯一可以體驗直接選舉的民主政治典範,二零一二年台灣大選備受大陸關注,學術界、媒體均派出觀選團。在所有觀察台灣大選的群體當中,赴台學習的大陸學生群體,帶著初出大陸的最新鮮目光與超然角度,為兩岸關係提供新世代的意見。</div><div> </div><div></div><div>儘管在台灣,他們還不能隨便表露自己對兩岸問題的看法,但是這群在紅旗下長大的陸生,內心深處依然是堅定地反台獨,不過他們對台獨多了一份理解,知道台獨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大陸不民主,不自由。他們也冷靜理性看待台灣大選,認識到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也存在問題,希望兩岸能夠互動,共同探尋一個更好更完美的制度模式,從「一國兩制」達成「一國良制」的美好願景。</div><div> </div><div></div><div>海峽兩岸的風雲際會成就了這樣一批青年的幸運。在台灣感受大選,恰逢人生中充滿可塑性與無盡希望的青春歲月,陸生的台灣民主初體驗,也為未來中國社會的民主變革準備了近距離的觀察基礎,呼應了近年來要求民主與開放的大陸知識群體。</div><div> </div><div></div><div>去年十一月,十九歲的淡江大學陸生蔡博藝發在大陸人人網上的一篇日誌《我在台灣 我正青春》一夜走紅,被人人網、facebook與新浪微博等社交網站的用戶轉載分享幾萬次,文中不乏對二零一一年大陸熱點新聞及媒體生態的評論,深刻尖銳。</div><div> </div><div></div><div>是怎樣一種環境,將一個初入大學的青年的目光淬煉得如此犀利?二零一二年初,亞洲週刊記者採訪了這篇文章的作者——生於甘肅、長於浙江湖州的女孩蔡博藝。有點出乎意料的是,在自己的文章中,蔡博藝把台灣描繪得很美好,但在觀察台灣選舉時她卻像冷卻過一樣,偶爾蹦出的評論中露出獨立思考的痕跡。</div><div> </div><div></div><div><strong>體驗大選從批判開始</strong></div><div> </div><div></div><div>「我知道有些大陸人關注台灣大選,是在關注民主進程。我覺得有很多民粹的東西在裏面。」講到台灣的民主與民主選舉中看到的「民粹」,她頓了一下,有點憤憤地說,「我們也沒資格評論人家,跪著的不能人家站著的」,談到台灣大選,這個不到二十歲的大陸女孩以謙卑的姿態如是評價。與赴台觀光的陸客不同,她並沒有在掃街拜票等聲勢浩大的競選活動中看出什麼新意。</div><div> </div><div></div><div>「我每天住的地方樓下都有不同政黨、不同顏色的宣傳車,插著各種顏色的旗子,打著版子放著歌,你不覺得很像『文革』嗎?」這個從未在「文革」年代裏生活過的「九零後」,對「文革」歷史只有間接經驗,而這種印象與大陸官方媒體在二零零四年大選時對台灣選戰期間與選後一段時期內的概括相符——那時候,大陸媒體與部分台灣問題學者認為台灣處於「小文革」時期。</div><div> </div><div></div><div>生而為「九零後」,在中國大陸的環境中接受從小學到高中的十二年教育,思想政治與歷史等科目教科書裏的標準答案與現實,在遙遠的海峽對岸碰撞出對過去的反思與自我的重識。</div><div> </div><div></div><div>「最大的衝擊,其實我們都知道啦」,她靦腆一笑,「就是我們從小看到教科書裏講的那句——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首先得承認,台灣它真的是一個非常自由的地方,它有自己的政府。它是中國,但是『一中各表』,在這之上產生出來的人與社會層面的東西,如果你從教科書裏的那句話來看,是根本沒有辦法來理解的」。</div><div> </div><div></div><div>兩岸關係議題在歷屆總統大選中都佔據重要位置,同時也影響著陸生在台灣的認同感。「我有看過錢復講為什麼台灣很少有人支持統一,因為他講大陸一直在打壓,不給台灣國際空間。以前(媒體)一報出來大陸打壓台灣,台灣就很火(憤怒)。」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大陸給台灣最好的禮物,莫過於幫助台灣創建一個可以發揮想像力的國際交往空間。另一位陸生表示,來到台灣後,才對統獨問題有了深入了解——「當你看到滿街都是隨處可見的競選標語時,就明白為什麼台灣人不願統一了,大陸根本做不到這一點。」</div><div> </div><div></div><div>「我覺得台灣大選中,藍綠兩邊的這種爭吵,與大陸微博上左右兩派的爭吵很像。」生於一九九零年的方圓這樣評價。這個不到二十二歲的「九零後」是同濟大學新聞系的本科生,在台灣世新大學新聞系進行一個學期的交流。他對大選的觀察,以媒體角度為主。</div><div> </div><div></div><div>「藍綠的爭吵無完不在意事實,以『宇昌案』為例,沒有人吵出一個真相。到最後完全就是一種抹黑的方式,烏賊戰術。大陸的微博上也是這樣,雙方不顧基本事實,話題越扯越遠。雙方各自號召一群人過來圍攻一個人。」</div><div> </div><div></div><div>方圓認為,大陸的微博在民主化過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也看到大陸似乎在走台灣曾經的坎坷道路,他擔心以後大陸媒體也有可能「選邊站」——「缺乏主張,更多的是一種反對:只要是你提出來的,我都反對,不管是不是真正符合我的信仰。不像歐洲的媒體,真的是有一種政治信念,比如英國工黨的媒體,它有自己的政治主張與經濟主張。」</div><div> </div><div></div><div><strong>對台灣大選觀察深入</strong></div><div> </div><div></div><div>方圓對台灣大選的觀察也符合一些台灣媒體人對藍綠陣營的評價:兩邊除了兩岸關係問題上的差異,其他的政策主張並沒有什麼差別。</div><div></div><div> </div><div>談到為何來台灣交流,他的初衷很簡單:「當初想去的是香港,但由於專業受限制,覺得來台灣也很好。」方圓是幸運的,他在台灣的幾個月,正是台灣大選前媒體戰漸入焦灼狀態時期,不間斷的政論節目給了他直觀的「新聞自由」衝擊。</div><div></div><div> </div><div>「我曾在《解放日報》實習過,在大陸那種環境裏感到很壓抑,《解放日報》是黨的喉舌,每個記者心裏都有一條線,不能踩,不用編輯幫你閹割,你自己就知道哪些東西需要閹割,這是最可悲的事情。」但台灣媒體給了他一份驚喜——「這邊的媒體在民主進程中起到的作用還是蠻大的,包括早期的《美麗島》雜誌。我覺得台灣媒體對我的改觀就是,讓我對媒體行業,還有那麼一種憧憬。」</div><div></div><div> </div><div>從媒體角度聊開,方圓又回顧了美麗島事件對台灣民主進程的影響。「美麗島事件後,逮捕了一批人,很多都是重判十年以上。蔣經國利用這十年的時間,在黨內培養了很多人。國民黨與共產黨一樣,背了很多歷史包袱,其實對國民黨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怎樣把這種歷史包袱做一個切割。美麗島後的十年,國民黨很好地把改革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div><div></div><div> </div><div><strong>超越民主的成熟</strong></div><div> </div><div></div><div>「台灣的這條路,不敢說大陸會全部走過來,但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模板,一個探路過程。我看到大陸很多公共知識分子,他們的探索與台灣的這種道路還是蠻像的。所以我認為可以從台灣的現在和過去走過的歷史看一看大陸未來的走向。」</div><div></div><div> </div><div>無論是蔡博藝還是方圓,在他們年輕的頭腦中都潛藏著超越年齡的成熟,但就在首批赴台攻讀學位的陸生開學之初,這群「九零後」還被台灣媒體狠狠嘲笑了一番——陪同陸生赴台的家長,處處表現對子女的溺愛。短短幾個月,台灣使他們的成熟迅速而驚豔。</div><div></div><div> </div><div>更充滿希望的是,當大陸的知識分子群體還在為中國要不要民主,要怎樣的民主在爭論不休時,這些赴台的「九零後」,已經遠遠走到了上一代的前頭,在台灣,他們通過大選直接體驗民主制度,並從中選取適合自己的人生規劃。</div><div></div><div> </div><div>目前就讀於台灣大學的胡憶陽,兩年前曾以門大學交換生的身份來到台灣,本科畢業後選擇赴台攻讀研究所。兩年前她初來時,對台灣的民主社會「很熱血」,經常參加各種政治活動,辦簡報,聽講座。但民主制度的雙刃外部性——自由媒體,讓她感到很難在紛雜的爭吵中看到真相。現在,胡憶陽的興趣著眼於幫助弱勢群體,她認為台灣在這方面做得很好,這也是台灣社會給她的一筆精神遺產。</div><div></div><div> </div><div>供職於台灣《經濟日報》的大陸新聞記者陳致畬,在過去幾年中曾多次赴大陸訪問,並於二零一零年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交流近一學期,多次大陸經歷讓他在回台後也更加關注赴台陸生的思想轉變與人生規劃。</div><div></div><div> </div><div>「我認識的大陸學生,從台灣回去後,更堅定他們出國唸書的決心,去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法國。因為他們在台灣真的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有些學社會的,會從NGO做起,學法律的,會希望最終回到大陸去改變法律環境。」</div><div> </div><div></div><div><strong>在台陸生的現實困境</strong></div><div></div><div> </div><div>每到大選時刻,兩岸關係議題的敏感度就直線上升。政治無處不在,無論專制或民主社會。</div><div></div><div> </div><div>一位陸生透露,在赴台讀書前,家鄉所在的城市曾由國家安全部門與地方台灣事務辦公室出面,與當地準備赴台陸生談話,主題是請陸生多多宣傳大陸的好處。一些陸生將自己在台經歷寫成文章發表在網絡媒體,也招致安全部門的「善意提醒」,這令部分陸生在接受採訪時不願被拍照或提供真實姓名。</div><div></div><div> </div><div>而在台灣,這群新一代「遣台使」也面臨兩岸關係帶來的身份尷尬。一位不願具名的國立中山大學陸生表示,身處台灣南部的高雄,民進黨的勢力在這裏很強大,一些陸生不願過多表露自己的政治立場與身份背景,以免遭到來自綠營支持者的敵意相對。陸生在兩岸交流中遇到的種種瓶頸與難以言表的壓力,成為橫兩岸交流的一個現實難題。</div><div></div><div> </div><div><strong>陸生破除統戰恐懼</strong></div><div></div><div> </div><div>在一些台灣人的記憶中,「大陸」仍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電影裏《秋菊打官司》的質樸形象,象徵著「落後」與「待開發」。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儘管兩岸商貿往來多年,大陸與台灣民間對彼此的真正了解仍然處在很淺薄的階段。陸生在台灣,也常因「陸生」身份而引來「在地人」的圍觀、搭訕。</div><div></div><div> </div><div>自二零零五年,台灣逐漸開放大陸學生赴台學術交流,但期限僅為一個學期,對赴台交流的陸生也在交換學校、獎學金與校內外兼職等多方面作出嚴格限制。</div><div></div><div> </div><div>而陸生赴台攻讀學位這一政策,則是「千呼萬喚始出來」。陸生攻讀學位議案,在醞釀之初,曾在台灣遭到民進黨的強烈抵制,在台灣立法院審讀「陸生三法」時,民進黨曾以暴力干預議事程序。一些國民黨立委也擔心,隨著兩岸互相認證學歷,台灣本土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會更加嚴峻,來自大陸這個崛起中的強大力量對台灣是一個現實與心理上的雙重威脅。部分民進黨成員則更擔心大陸官方會有意識透過陸生向台灣輸出意識形態,「陸生」群體或會成為深入台灣內部的「統戰」先鋒。</div><div></div><div> </div><div>陸生赴台政策幾經波折,終於帶著一絲顧慮實施起來。來到台灣幾個月,幾乎沒有一個陸生表示「不喜歡台灣」或「討厭台灣」,在台灣大選期間,陸生為台灣大選提供了嶄新的大陸視角,他們中的活躍分子參加電視討論節目,現身於學術交流活動,發表文章增進兩岸交流,既加深了大陸對台灣大選的直接感觀,又消溶了台灣社會的「統戰」焦慮。一位陸生認為,實際上,很多陸生在來台一段時間後,反而被台灣的文化與社會環境成功「反統戰」,這恰證明台灣的軟實力較大陸更具吸引力。無論選後誰上台,繼續推進兩岸交流,都是台灣向大陸輸出軟實力與價值觀的良好契機。民進黨此前對「統戰」的擔心可謂多餘。</div><div></div><div> </div><div>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楊景堯對赴台讀書的大陸學生很感興趣,陸生赴台讀書也是他多年來的一貫主張。</div><div></div><div> </div><div>談到大選對陸生赴台政策的影響,楊景堯說,「不管誰當選,大陸學生都只會多不會少。現在談論統獨,一點意思都沒有。重要的是要讓中華文化更深化,兩岸人民的生活更和諧」。</div><div></div><div> </div><div>楊景堯最近一段時間在編一本書,主題是大陸學生看台灣,他認為這是首批赴台攻讀學位的陸生在台灣的初體驗,就像今人讀古人的文章,去揣摩千年前的意境一樣,現在他也要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給未來一個佐證。目前,他的這本書已經收到了一些大陸學生的投稿,在這些年輕人的字裏行間,他讀到了一份欣喜。</div><div></div><div> </div><div>「大陸學生的夢想不在大陸,而在台灣」,他激動地說,「現在的台灣青年,不敢有夢。台灣的高等教育普及,供大於求,博士貶值,他們看到失業,看到這麼高的房價,不敢想像未來。香港也一樣,年輕人也沒有夢想」。</div><div></div><div> </div><div>楊景堯關注陸生,多從台灣本土角度出發,他認為台灣給大陸學生提供了一個夢想和機會,記述這樣一段陸生赴台的歷史,希望能夠激勵台灣的青年,讓台灣人也能像大陸人一樣,勇敢地追夢。</div><div></div><div> </div><div>「大陸學生對台灣的了解,只有藍綠,了解得還不夠多。」他建議陸生真正融入台灣社會,了解台灣的社會結構,「讓兩岸的族群和諧,兩岸關係更好,過去六十多年對抗的歷史,就讓它過去吧」。</div><div></div><div> </div><div>二零一二年是兩岸三地政治生態劇變之年,繼台灣大選之後,香港將產生新一屆特區行政長官,大陸也將召開被外界普遍視為中共換屆大會的十八大。台灣大選拉開了兩岸華人的換屆大幕,隨之而來的,是華人對民族命運的新一輪寄望。身處台灣社會親身體驗民主選舉、見證選票力量的這一批陸生是幸運的,但未必是自覺的,或許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青春經歷,將會在未來的兩岸交流史上寫下不可磨滅的一筆;也未必會意識到,自己觀察到的台灣選舉對未來中國大陸的民主化進程有怎樣的借鑑作用。但他們來到台灣、體驗選舉本身,就已超越了兩岸的政治屏障;他們用自己激揚的文字與愉快的聲音傳遞著台灣這個華人社會優秀樣本的種種好處,本身就是用態度在兩岸之間投票。</div><div></div><div> </div><div><strong>蔡博藝成為簽約作家</strong></div><div></div><div> </div><div>「我希望四年後,自己會是一塊造型獨特色彩豐富並且有厚度和重量的海綿,把台灣帶給我的一切帶回大陸去。我要用這四年的時間拓展我視線的維度,增加我生命的厚度,挖掘我思想的深度。我要有一筆濃重的青春,我要有在這裏活過的痕跡。」蔡博藝在《我在台灣 我正青春》中曾寫下這樣的句子。在這篇文章小有名氣後,一些台灣的知名出版商找到了她,邀請她成為簽約作家。台灣給這個幸運的女孩提供了無限機會。</div><div></div><div> </div><div>「也許在大陸也會有這樣的機會吧」,蔡博藝說,「但不會像在台灣來得這麼快」。無論怎樣,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一個健康的社會總是鼓勵青年奮進的,而不會動用國安系統對一心嚮往民主自由的青年施加壓力,這就是一個良性的社會。</div><div></div><div> </div><div>大選前,一些台灣學者與政客曾表示,統一問題不是不可以談,但要大陸首先民主化。「拿什麼來統一台灣」一度成為兩岸共同關注的焦點。從陸生對台灣大選的觀察中可以看出,拋開兩岸的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不談,一個自由、開放、免於恐懼的人性化的良性社會,是年輕的心靈所趨鶩的,而贏得青年的社會才會贏得未來。從「一國兩制」進步到「一國良制」,成為兩岸和平統一的最佳願景。這樣追求的過程,也刺激兩岸的年輕一代,對自己的民族與文化抱持自豪的認同與樂觀的信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