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22日,我在家中看电视的时候,屏幕出现breaking news:正在美国访问的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凯文•拉德(Kevin Rudd)——中国人更熟悉的是他的中文名字陆克文——在华盛顿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辞去他这个显赫职务。</div><div> </div><div></div><div>其实,对澳大利亚许多人来说,这算不了什么爆炸性新闻,甚至也不怎么是突发新闻。陆克文以退为进,图谋政变,之前几天在这里已是“司马昭之心”了。</div><div> </div><div></div><div>我马上想到去年我写的一篇短文:《和陆克文贺新年:他还想一夜变天?》。那是去年2月11日,星期五晚上,一位悉尼大亨也是广州大亨以《澳洲新快报》的名义,在悉尼市中心一家叫“同乐轩”的中餐馆举办一个为昆士兰州水灾赈灾筹款晚宴。在我看来,这也等于是一个为澳洲前总理现外交部长陆克文拉选票的活动(昆士兰州是他的选区),所以晚宴的横额写的就是“陆克文与华人社区共贺新年晚宴”。晚会上放了一段陆克文参与救灾特别是头顶行李和灾民涉水逃难的电视片段,然后是他的讲话。他故意问大家是喜欢他用中文讲话或是用英文讲,当然是全场摇动“克文您好”的小红旗高呼“用中文”,结果这位“中国通”大大展示了他的非凡的汉语能力。</div><div></div><div> </div><div>晚宴上我和陆克文照了个相,作了如下谈话。</div><div></div><div> </div><div>我对他说,你在2007年11月联邦大选大获全胜之后,我撰写一篇报告文学,题为《一夜变天》,以整版篇幅发表在《澳洲新报.澳华新文苑》上。我把该期报纸给你寄去,你特地在上面分别用英文和中文签上自己的大名,还签了一张感谢卡,并以特快邮件寄到我在悉尼的住处。</div><div></div><div> </div><div>陆克文说,记得,是有这件事,非常感谢!</div><div></div><div> </div><div>我说,我认为你是目前澳大利亚最出色的政治家。</div><div></div><div> </div><div>他满面笑容地说,我也这样认为!</div><div></div><div> </div><div>我说,希望你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再当总理。</div><div></div><div> </div><div>他不知是不是开玩笑,说,我也希望。</div><div></div><div></div><div></div><div> </div><div>2006年12月,49岁的陆克文当选为澳洲工党领袖,接着,仅以一年时间,于2007年11月24日,在全国大选中像秋风扫落叶般击败连续四届执政长达十一年半的何华德(John Howard),当选为澳洲联邦政府第26任总理。那天,全澳出现“从墙根到墙根”的工党政府(wall to wall Labor governments)的状况——联邦是陆克文的工党政府;而新州、维州、南澳、西澳、昆州、塔斯马尼亚、北领地和堪培拉首都地区的所有州一级政府也悉数归工党执掌。全国山河一片“工”,这在澳洲历史上亦是一项难以想象的纪录。</div><div></div><div> </div><div>岂料,2010年6月,陆克文执政不过两年半,却被迫下台,成了澳大利亚自1972年以来任期最短的总理!</div><div></div><div> </div><div>话说当年陆克文执政后不久便遇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澳政府在当年出现巨额财政赤字,支持率下滑。2010年5月,他执意要推行资源超额利润税制度,不但吓了大资本家也吓了害怕失业的工人,把民意支持率推入新低。因为2010年年底澳大利亚举行大选,如果颓势继续,工党很有可能就此输掉。“党内政变”就此引发。2010年6月23日,副总理朱莉娅•吉拉德(Julia Gillard)公开挑战陆克文。第二天,工党举行党内选举,吉拉德当选党首,便取代了陆克文当上了澳洲历史上首位政府女元首。</div><div></div><div> </div><div>在这次“不流血的政变”中,陆克文虽然“主动交出”总理宝座,并在当年9月转任外交部长,但这位刚愎自用、我行我素、胸怀大志、自视甚高也确具雄才大略之人,虽然马失前蹄摔了个大跟斗,但很明显一直是心有不甘耿耿于怀的。这次,他居然就敢在外国的土地上宣布辞去要职,不把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放在眼里,还说他为不得不辞去他热爱的工作而“感到悲伤”。更回顾说:2010年6月事件“这本身就是一件错误,类似事情不能再次发生。”他公开表示吉拉德已经不再适宜担任工党领袖。陆克文正如在辞职声明中所暗示那样,并不打算就此偃旗息鼓。他辞职的原因,正是为了讨论背水一战的可能性。</div><div></div><div> </div><div>吉拉德当然心知肚明。第二天,23日,吉拉德在南澳州首府阿德莱德宣布,她将于下周一即27日上午10点召开工党党内投票,以彻底解决近几日愈演愈烈的党内权力斗争。吉拉德表示,“假如我没能得到大多数工党议员的支持,我将重回后座议员席,并不再谋求工党的领导权。我预计陆克文先生将作为候选人参加党内投票,我呼吁他做出与我一样的承诺。”</div><div></div><div> </div><div>24日,这个星期最后一个工作日,陆克文宣布将参加对执政党工党领袖地位的投票,正式向现任总理吉拉德下达“战书”。陆克文表示,“无论对错,吉拉德都已经失去了澳大利亚民众的信任,从下周一开始我想要重建这种信任”,“这就是我决定参加工党领袖竞选的原因”。当然,他也不得不回应吉拉德做出同样的承诺:假如他这次失败,将不再第二次挑战吉拉德。</div><div></div><div></div><div></div><div> </div><div>陆克文近年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是澳大利亚政坛风云变幻的一个缩影。陆克文宣布辞职第二天,香港《文汇报》就刊文形容此为风云变色的“权斗肥皂剧”。说陆克文此役成功将自己塑造成遭暗箭中伤的受害人,与一群“冷漠无情”的官僚对抗。他主动辞职,避开下周党内投票中蒙羞,可以重掌自己政途。陆克文前年遭吉拉德逼宫下台,蛰伏近两年,现在突然来个绝地反击,让总理吉拉德措手不及。更充分利用外访机会,借传媒力量扩大事件。无论在策略和时间上,都比吉拉德阵营棋高一着,令他大有机会趁势再战总理之位。的确,而律师出身的吉拉德,在政治上并不是铁腕人物,没有太高明的地方。她因为一直未婚私生活也被渲染。</div><div></div><div> </div><div>不过,陆克文这次也是走一步险棋。根据澳大利亚多家媒体截至25日上午的调查,在27日工党党内投票时,工党103名议员中,将有67人支持吉拉德,只有30人将支持陆克文,另有6人的票属待定。但陆克文拥有澳大利亚民众的支持。根据尼尔森市场调查研究公司前两天公布的民调结果,有多达57%的民众支持陆克文任总理,而吉拉德支持率却只有区区的35%。这两天陆克文在民众中的支持率还不断上升。在未来的两天时间里,陆克文是否能够利用这一优势、说服更多的工党议员转而支持他,从而实现“逆转”,是目前最大的悬念。</div><div></div><div> </div><div>多数澳大利亚人认为陆克文比吉拉德更有可能领导工党取得2013年举行的澳大利亚下届大选的胜利。陆克文也的确着眼于2013年澳洲大选。他在宣布辞职后意味深长地问工党同仁:“谁最能够在下届选举中击败(反对党领袖)托尼•阿博特(Tony Abbott)呢?”但这次工党内讧,肯定已是全党的重伤。反对党领袖艾伯特就趁机说事,说:“我们现在实际上有三个工党,一个是吉拉德为首的工党,一个是陆克文领导的工党,再有一个就是其余人组成的工党。”他说:“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政府的政策,而不仅仅是更换领导人。”他的支持率略有上升,被认为是坐收渔翁之利。</div><div></div><div> </div><div>不过,不管这次将于后天见分晓的陆克文和吉拉德决斗结果如何,以及2013年澳洲大选的结果如何,正如目前在悉尼的中国著名网络作家杨恒均博士在前天一次媒体采访中所认为,这是民主体制正常的运作,万变不离其宗。“他们现在的主张都不是什么政治主张,而是经济怎么改革,怎么收税,怎么跟美国搞关系,怎么跟中国做生意。而现在在中国就有点不一样。有的人想上,当常委,上去之后有的要搞文革,有的要搞改革。这是国家的方向问题。西方的政治制度,永远就是民主选举,普世价值,民主、自由、法制、人权,不涉及政治制度的改变。”</div><div></div><div> </div><div>所以说,陆克文是图谋政变,不过也很正常,因为相当公开化透明化,从“围观”价值来说并非太高,绝对不像“王立军事件”那样匪夷所思,惊天动地,极具突发性戏剧性爆炸性,而且又深不可测,谁也不知还会牵涉到何人何事。澳洲政客们这几天自然非常忙碌,或策谋于密室,或诉诸之于大庭广众,也担心“站错队”,但一般老百姓,周末休息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比较关心国事的人可能议论一下,接着就等下星期一看这两位雌雄相决,看鹿死谁手。那时谈资更多。</div><div></div><div> </div><div>话说回来,政变成功就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如若失败,不过到后排继续当个不能太招摇的议员,这个代价很低啊——看来在澳洲从政绝非像在其他某些国家是高危职业。</div><div></div><div></div><div></div><div> </div><div> </div><div><img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2/Feb/2252012lukw.JPG" width="531" height="384" alt="" /> </div><div><em> </em></div><div><em>照片说明:2011年2月11日本文作者在《澳洲新快报》为昆士兰州水灾赈灾筹款晚宴上与陆克文合照。</em></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