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祖墳旁的沉思

<div>去年第一次返鄉回洛陽老家掃墓 。祖父的墳是個隱藏在兩田交界的小土包,若不是藉由一塊缺了角的墓碑,幾乎無法辨識是個墳墓 。而祖母的墳只剩下十餘公尺外一塊倒在漫草間的石碑,碑上的刻字被泥土模糊地蓋住,上面寫著:"先妣 閆太夫人呂氏之墓" 。&nbsp;</div><div>&nbsp;</div><div></div><div>我們穿著皮鞋涉過漫過腳踝的爛泥 。簡單的儀式在持續落下的雨中進行,點燃的紙錢在風中亂飛,灰燼被雨水澆出陣陣的濃煙,香被雨水打得似燃非燃 。 父親的眼角有淚,我知道至孝的父親心裡在淌血,而我只能在一旁無助地參與,說不上話也插不上手 。&nbsp;</div><div></div><div>&nbsp;</div><div>他們說現在在"平墳",能保存這些,這還算得上是好的呢!我問什麼是"平墳"?就是把所有先人的墳都鏟平了變成種地,就連墓碑也不留 。我聽了豈止是驚懼而已 。怎麼連老祖宗的靈位槨墓不值得護守?列祖列宗,百年墳塋,就在一句簡單的口號,一個荒謬的政策下,就被毀之殆盡?連這個文化號稱沙漠,歷史只有兩百年的美國,對先人及親人的墓地,都規劃成花園,雇專人看顧。而我們這個自稱有千年文化的古國,自許具有最悠久的歷史,最優良的傳統,相形之下,諷刺得像個笑話!&nbsp;</div><div></div><div>&nbsp;</div><div>"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矣", 無所追念於先祖、無所感懷於前輩,則子孫無所忌憚於犯禁,乃至無畏有忝於所生 。&nbsp;</div><div></div><div>&nbsp;</div><div>中國人有一個字:"孝",是西方沒有的 。這並不就是說西方人就不知道孝敬父母了。西方的文化,把善待父母當做一種美德,跟中國人把"孝"視為基本道德,是有層次上的差異的。 這也就說明了&#8221;美國是老人的墳墓&#8221;說法的其來有自 。 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又說:"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後能養"。這個"不辱"傳統道德演伸出,由上而下,承先啟後"榮譽"的觀念,所謂的"無忝所生",是繫家庭乃至於社會倫理於不墜的強大約束力 。西方有"Honor"(榮譽)的觀念,但僅及於此身,己身,辱不及家庭與父母 。而中國人的"有辱先人"的道德約束力,遠遠大於西方的"榮譽"。所以中國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而詩經也說:"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nbsp;</div><div></div><div>&nbsp;</div><div>我時常感覺所見到現今國人的思想言行、是非價值與道德標準,與古人的觀念與思想,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是不是與孔子所說的:"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有著某種密切的關係?&nbsp;</div><div></div><div>&nbsp;</div><div>比如說國人市儈得比較明顯,自私得比較理直氣壯,道德欠缺、是非薄弱得比較臉不紅,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得比較徹底 。 只要在稍有能顯示身份高低的場合, 自以為在上者絕不會放棄表現&#8221;老氣橫秋&#8221;的機會 。 自以為不如人者,也必定以唯唯諾諾來表示自己的低賤。 這些,小自職員工友,上至高官權貴,都能碰到例子 。 所以經常有觸目驚心,為中華文化捏一把冷汗的感覺?不信你走去偏遠鄉鎮,看看當地公安與書記的嘴臉,跋扈得理直氣壯,霸道得理所當然,而百姓也照樣敬煙送酒,唾面自乾,行禮如儀?&nbsp;</div><div></div><div>&nbsp;</div><div>有時候我會想,中華文化的傳統,歷史,學術,文物,有相當一部分,反而是在中國境外,維護與保持的比發源地完全與完整 。&nbsp;</div><div></div><div>&nbsp;</div><div>由古籍文物來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談到敦煌的文物,有些因有王道士這種不肖子孫的敗家,以及拜西方強權的掠奪"之賜",今天才得以安然躺在大英博物館,羅浮宮,大都會博物館供後人瞻仰。試想,那麼多古籍古物經過一波一波的浩劫:秦皇焚書坑儒,改朝換代的兵棼,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太平天國,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紅小將的打砸,若還能在此中倖免,也難保不被像王道士這樣無知的人當柴火劈燒了;而哈佛的燕京圖書館,據統計,是所藏中國善本古籍最多的圖書館。南懷瑾先生曾參加在日本舉行的中文詩詞吟作觀摩大會,有一天,大會要求即興創作,與會眾多的中方代表,除了南老師與陳至平(作家瓊瑤的父親)教授,竟無人能即席寫詩,與日本人對中文詩詞的唱作具佳相形之下,中國人差點丟臉在日本的中詩大會上 。&nbsp;</div><div></div><div>&nbsp;</div><div>即使到如今,中國書法、茶道與勉懷先祖、先賢的德行,在日本受到重視與尊崇的程度,遠勝於在源始的現代的中國 。好的傳統與文物,因不幸而得幸,因禍而得福,因失去而獲得,該高興還是悲傷?如果是經典文物,或多或少總看得出是來自中國,但文化一失傳或被取而代之,則 端午節,針灸,中醫,孔子等,都要被韓國人喧賓奪主,真偽不分了,豈不可悲?!&nbsp;</div><div></div><div>&nbsp;</div><div>陳之藩先生在"旅美小簡"中,祖宗的遺產一篇文章中。曾這樣寫到:我未到外國之先,從不知中國的數學已發展到能解三次方程式,也不知道中國的算經講些什麼東西 。計算機的觀念來自中國 。幾年前看過一本火箭的書,上面寫著觀念始於中國的 "Wan Hoo"&nbsp;&#8230;&#8230;這些竟然是到了外國才知道 。 當然,中國的科學技術,工商的發展與物質文明,是無法望及西方項背,但人文與文化,中國累積數千年的經驗與思想所構成的文化大系,絕對有它能夠生存下來的原因與價值,豈是只有百年歷史的國家所能比擬的!&nbsp;</div><div></div><div>不知先人的遺產而一眛的崇洋,是妄自菲薄,中國人沒道理這樣自慚形穢;而把文化中光輝優良的寶藏束之高閣,藏諸名山,佔而不用,也不見得高明、同樣見不到光采!我們自己不重視甚至不要的東西,能怪人家撿了回去,奉為瑰寶嗎?這個失去以後,被別人所繼承的文化,還是屬於自己的嗎? 這是我們身為中國知識份子,應該有的省思吧, 我想。</div><div>&nbsp;</div><div></div><div>2009年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