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六四难属含恨自尽 港六四游行促结束一党专政(图,视频)

六四周年纪念日前夕,北京的一位六四难属上周五含恨自缢身亡,公安扣留遗书。死者妻子张振霞星期天告诉本台,丈夫在遗书中写下“以死抗争”,终年73岁。北京“天安门母亲”丁子霖及难属们对此深感悲痛。这也是23年来,首位以死抗争的六四难属。在香港,支联会发起平反六四,要求结束一党专政的游行,有两千多人参加。

活在伟大的鬼魂中

杨:昨晚你也谈到,诗人更多是对鬼魂说话——和那些过去的伟大诗人们对话。我们当然无法找到他们的肉身,但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能找到他们个人的精神形式。他们就这样存在。 乔:我觉得诗人是存在的图书馆。 杨:绝对正确。历史就在这些的个人的内在世界、个人的精神形式中持存。当我们阅读他们和书写我们自己,我们创造自己的形式,去加入总称的“诗歌”。节奏、韵律、结构、诗歌空间,建立起诗歌的“内在记忆”,而诗歌又回馈诗人,通过它自身持存我们,甚至世界的经验。过去杰作中存在的伟大鬼魂,通过我们书写自己的形式,而持续活着。历史和传统,作为记忆就这样奏效。 (本刊首发)

善良的观看——谈海婴先生摄影作品

由文学而著名的鲁迅嘱咐孩子莫做“空头文学家”,由父亲而著名的海婴,毕生谦抑,藏着自以为无用的“记忆”,未敢示人,以至不知其珍贵。这对著名的父子各自见证了嬗变的时代,两代之隔的言说方式,则分别选择了嬗变的媒介:在书写时代,因苦闷而呐喊的慈悲心,鲁迅以入木三分的文学描述清末民初的众生相;在影像时代,因善良而观看的好奇心,海婴悄然自喜,沉溺摄影,留取民国末年接连共和国之间的韶光。海婴先生过世了,他早就完成的遗作,就是我们有幸面对的这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