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頌》讓位給《台灣頌》

<div><strong>&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韓寒領唱《台灣頌》</strong></div><div>&nbsp;</div><div></div><div>  五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央視隆重播出五集大型文獻紀錄片《大魯藝》,中宣部在人民大會堂高調召開「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七十周年座談會」,李長春親臨宣讀胡錦濤「重溫『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創作導向」的重要指示,百名著名作家藝術家在「聖譽百名」和「千元獎勵」名利雙誘下,彎腰屈膝重抄「毛講話經典」&#8230;&#8230;,一時間,以《延安頌》為標誌,「唱紅熱」重振旗鼓,復辟夢如日中天。</div><div>&nbsp;</div><div></div><div>  不料,全國網民眾志成城,奮勇抗戰,網上一片改《延安頌》為《台灣頌》的山呼海嘯,和絃合唱排山倒海&#9472;&#9472;</div><div></div><div>&nbsp;</div><div>  <em><strong>「夕陽照耀著草山(台灣陽明山)的亭影/月色映照著天溪的流螢/春風吹遍了台北的街巷/阿里山結成了民主的圍屏/啊,台灣,你這莊嚴不屈的寶島/到處傳遍了民主的歌聲/啊,台灣,你這百折不撓的寶島/熱血在你胸中奔騰/千萬顆青年的心/埋藏著對專制的仇恨&#8230;&#8230;啊,台灣,你這莊嚴不屈的海岸/築成了堅固的民主陣線/你的名字將萬古流芳,你是華夏真正的輝煌&#8230;&#8230;。」</strong></em></div><div></div><div>&nbsp;</div><div>  據網上排名榜,此次《台灣頌》大合唱的領唱者當推八零後領軍韓寒。五月十日,韓寒記錄訪台感慨的新博文《太平洋的風》,活脫一曲「台灣頌」&#9472;&#9472;向來以挖苦諷刺為樂的韓寒體,此時由「缺德派」變成了「歌德派」,大唱「台灣比大陸好」。億萬網友瘋轉《太平洋的風》,無數跟帖讚和酬唱,連鳳凰台名嘴石齊平也甘冒「違紀」之險,在節目中讚不絕口。《太平洋的風》引領「台灣頌」成民間主旋律,韓寒由此徹底擺脫「代筆門」陷阱,重新再露鋒芒。</div><div>&nbsp;</div><div></div><div>  短短一篇《太平洋的風》,不過一敘一歎,「一敘」講了兩個「台灣雷鋒」:一個拾得韓寒手機主動送到酒店,一個眼鏡老闆在抱歉不能為韓寒朋友及時修好眼鏡時,慨贈隱形眼鏡暫解急需;「一歎」比較了台灣大陸體制的優劣。</div><div></div><div>&nbsp;</div><div>  <strong>魯迅之孫拉開《台灣頌》序幕</strong></div><div></div><div>&nbsp;</div><div>  《台灣頌》取代《延安頌》這樣一百八十度的歷史大轉折,並非韓寒一人完成。遙望一九四二,《延安頌》當日何其振奮全中國&#9472;&#9472;它響徹陝甘寧邊區,浩蕩大江南北,沸騰長城內外!無數遠勝於韓寒的精英,全國億萬工農,無不熱烈禮贊延安!其時的《延安頌》,是對蔣介石「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怒斥,是對毛澤東倡導多黨聯合政府實行羅斯福四大自由的鼓掌。然而,當江山易主,毛成為新中國史無前例的「斯大林加秦始皇」後,《延安頌》病毒暴露,變調成讚美「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9472;&#9472;原來毛只想代蔣為王,並不願改變「三個一」的黨天下制度。從此《延安頌》帶來無窮災難:濫殺無辜的土改、鎮反、反右、四清、文革、清污、六四&#8230;&#8230;毛澤東雖在一九七六年死去,接班人鄧小平卻繼續傳唱《延安頌》,用以護航披著改革羊皮的黨天下。</div><div></div><div>&nbsp;</div><div>  幸乎天不滅中華。一九七五年蔣介石病逝,蔣經國雖以太子身份繼位,卻順應民心時代,奮然回歸民國初衷,讓台灣解除報禁黨禁,走向憲政多黨制,台灣由此迅速昇華為經濟發達的「亞洲四小龍」,成為中華文化與世界民主共生普世價值觀接軌的先鋒,宛如解救被中共「征吃」的大陸民主派的一顆前方「援棋」。進入新世紀,舉世公認,《台灣頌》取代《延安頌》,乃時代新潮浩浩蕩蕩!</div><div></div><div>&nbsp;</div><div>  魯迅之孫周令飛,第一個用腳投票,堅決要用《台灣頌》羞辱《延安頌》。一九八二年,周令飛利用日本留學之機,毅然叛逃大陸投奔台灣&#9472;&#9472;表面上是「情誘私奔」,要與台灣女同學張純華喜結秦晉,實質是棄暗投明:張純華不僅讓周令飛深感中華傳統文化光彩倖存台灣,更看到了中國實現民主政治的希望盡在台灣!</div><div></div><div>&nbsp;</div><div>  如此戲劇性舉世震驚:一九三八年毛澤東擅取魯迅之名創辦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閹割魯迅精神的「魯藝」創作了助毛騙百姓的《延安頌》。四十四年後,周令飛卻代祖父魯迅向毛黨討還盜名騙民之債&#9472;&#9472;其棄大陸投台灣,無異「林中的響箭,東方的微光」,拉開了《台灣頌》取代《延安頌》的序幕。</div><div></div><div>&nbsp;</div><div>  <strong>「民國當歸熱」公開化</strong></div><div></div><div>&nbsp;</div><div>  周令飛之後,大陸人紛紛覺醒。「六四風波」、「法輪功事件」、新世紀上訪潮、自焚潮、跳樓潮、毒奶潮、假藥潮、醫鬧潮、殺官潮、襲警潮&#8230;&#8230;一起千呼萬喚棄「延安」奔「台灣」。十年胡和諧,集黨天下「維穩」之大成,維穩費超軍費,更造成「維穩實為維腐」,更促成《台灣頌》洶湧&#9472;&#9472;「民國熱」二&#9675;&#9675;五年全面啟動,「民國當歸」二&#9675;一二年橫空出世,「維穩悖論」加速了「民國當歸熱」公開化、普及化、合法化。</div><div></div><div>&nbsp;</div><div>  二&#9675;&#9675;五年七月三十一日,錢學森向前來醫院看望他的溫家寶總理公開質疑《延安頌》:「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溫家寶當即贊同:新中國六十年竟不如民國三十年大師輩出!</div><div></div><div>&nbsp;</div><div>  二&#9675;&#9675;九年十一月十一日,藉錢學森逝世之遺囑,安徽高校沈正賦等十一位教授聯合《新安晚報》,向教育部發出一封公開信,以「錢學森呼喚民國教育」打開了民國教材再版禁區,「民國教材熱」席捲神州。《民國時期國語教材受家長學者追捧引熱議》消息如雪片漫天,「台灣頌」從教育層面曲線突破。</div><div></div><div>&nbsp;</div><div>  二&#9675;一&#9675;年二月七日,《福建論壇》建言,設立平潭(福州的平潭和廈門的大嶝)政治改革特區,由台灣人來當領導。</div><div></div><div>&nbsp;</div><div>  南方報系《新周刊》二&#9675;一一年一月十三日,發表《民國范兒》,打開天窗說亮話&#9472;&#9472;藝術家陳丹青呼喚「民國歸來」的吶喊傳遍九州。</div><div></div><div>  二&#9675;一二年五月十八日,北京憲政學者陳永苗在網上發表《改革已死,民國當歸》,顯示「民國當歸」已進入實施階段。據披露:三月以來,廣州、廈門兩地有許多人開展「民國當歸」行為藝術&#9472;&#9472;廣州多名年輕人上街舉牌,要求國家主席胡錦濤帶頭公開個人財產,不但沒被驅趕,更獲圍觀者叫好;北京學者陳永苗、游精佑與多名網友,在福建廈門,隔海遠眺台灣金門「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標語,高舉「改革已死,民國當歸」之牌示威呼應。&#8230;&#8230;</div><div></div><div>&nbsp;</div><div>  誠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七十年滄海桑田,七十年河東河西,「延安頌」終讓位於「台灣頌」&#9472;&#9472;儘管形式上今日中共還統治著大陸,但在大陸百姓心中,專制腐敗的「偉光正」,早已造成「民不聊生,官亦不聊生」,神人共憤,雖生猶死。「當初唯恐其不起者,而今唯恐其不死」,民皆盼改朝換代,歡呼《台灣頌》取代《延安頌》。</div><div></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em>二&#9675;一二年六月一日於深圳早叫廬</em></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