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没有这么好?——台湾的政情民情及其历史渊源

台湾社会的互信程度比较高,因为它有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继承,可能也没经过大陆许多波的大规模政治运动,所以人与人之间信任度比较高。一些传统的道德比如爱心助人、做好事、讲究诚信,普通人身上都有体现,不是精英人士才有这样的美德,反而一些小人物身上也可以、甚至更充分体现出来,这是台湾让人们感觉比较有礼貌、比较友善的一些原因。

  台湾的社会结构渐趋合理,所以一般人有什么想法的时候,他可以说出来,有一个反映的机制,可以透过制度性的解决,所以社会上一般不会充满暴戾之气,比较和谐。

  从体制上来说,民主法治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发展,此外,社会安全保障比如全民“健保”也做的比较好。……

谈日本的养老金制度

日本实施全民覆盖的“国民皆年金”制度已逾半个世纪(1961年投入实施),虽然支取年龄从61岁推迟到65岁,但未出现大的问题,基本保障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如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国民的生老病死的另一个重要保险——医保(即“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早在制定之初的1938年,便率先以农山渔村的居民为保险对象,1958年对象范围扩大至不从属于政府官厅或企业的无保障人群,最终在1961年实现了全民覆盖(所谓“国民皆保险”制度)一样,“国民皆年金”制度也是从“低端”起步,逐渐完善成全民覆盖的退休金福利制度。 这种“从下至上”,而不是“从上至下”的制度设计,有效地避免了社会贫困,即使在OECD国家中,亦不失为一个成功的范本。(本刊首发)

見證「六四」的世界各地民主女神像

二○一二年六月四日,在「六四」天安門屠殺二十三周年紀念日這一天,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約克大學學生中心樓外,矗立起一座八尺高的民主女神像。 歲月無情的流逝,「六四」屠殺轉眼過去二十三年了,加拿大的一些城市漸漸沒有人出面張羅舉辦「六四」紀念活動了。但是,在二十多年中,加拿大從未間斷舉辦「六四」紀念活動的,恰恰是立有民主女神像的溫哥華、卡爾加里和多倫多這三座城市。 不知道這其中是否也有民主女神的堅毅和勇氣在感召著人們。

致天安門研討會的賀信

過去的二十多年來,人們對「六四」事件的記憶在中國遭到系統的壓制,目的是要把記憶完全抹殺。結果,在中國國內,像你們這個年齡的年輕人多半很可能都沒聽說過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運動。我認為,對於同學們這一個研討會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都不會過份。正如你們在會議公告表達的:「希望通過我們的報告,人們能夠再次聽到當年被壓抑的聲音,願『六四』的記憶永存」。對如此動人的表述我衷心贊同。

歷史事實說出被沉默的聲音──談哈佛大學「天安門運動歷史與記憶」研討會

對於和中國當代歷史打交道的人來說,要還原歷史的難處是不言而喻的。因為種種限制,歷史斷層不幸地出現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身上。在學界,致力於還原歷史,扎扎實實地做點事情,並為社會公義吶喊的青年學者,真是少之又少。自二○一○年起,哈佛大學東方語言與文明系何曉清博士在哈佛開設「六四」課程,並連續兩年同修課的學生一起組織「天安門運動歷史與記憶」研討會。她的堅持和勇氣,取得收穫,今年再次獲得哈佛大學的傑出教學獎。在此,《動向》約請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郭建以對談的方式請何博士介紹幫助學生組織研討會的經歷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