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遭遇警察”

《遭遇警察》这本书描写了各种各样的警察,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臭名昭著的“国保”警察。当警察被用于监控、打压、迫害异议人士、自由知识分子或公民运动领袖时,他们总体上是作为专制体制的工具存在并发挥其“职能”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警察又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所组成,脱了那身警服,他们也是老百姓中的一员。他们中的一些人何以能够对自己的同类(即便他或她是所谓的“异议分子”)拳脚相加、大打出手?他们真的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吗?还是说,他们不过是在“混碗饭吃”,而这种野蛮行为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人格分裂,或是在某种特殊条件或适宜条件下人的兽性的被诱发?我想本书记录的这些案例可供未来的行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 (本刊首发)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书评

蒋介石1946年修宪风波

蒋介石不仅向张君劢,实际上也是向中共和民盟让步,同意他曾经激烈反对过的《宪草修改原则》,而且也在国民大会上动员代表们接受根据这些原则所制订的宪法。11月28日,国民大会举行第三次大会,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由大会主席胡适代表全体代表接受。12月25日,《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三读通过,制宪任务完成,国大闭幕。

梅贻琦先生

买办的清华与革命的清华,教授的清华和革命领袖的清华,通才教育清华和“又红又专”的清华。

  我在清华呆了四年,时常感受到一种矛盾与分裂。它时而是学者的,是不争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时而又是属于政治家的,革命的,指点江山的,预备统领和主导社会进程的。我想,这种矛盾,大概就源于梅贻琦校长和蒋南翔校长的区别,旧时代和新中国的区别。

中国媒体冲破禁忌谈大饥荒:温家宝曾预示着薄熙来的倒台

中国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人为造成的大饥荒曾导致数千万人死亡,但中国官方对这一饥荒的事实始终讳莫如深,不敢正面承认,也不许媒体报道。而更有以薄熙来为首的极左派官员学者和不知真相的民众企图抹杀大饥荒的事实,对所有揭露大饥荒的人进行打击和侮辱。自从薄熙来事件后,中国舆论似乎出现某些宽松的迹象。南方人物周刊五月二十一日以“大饥荒”为封面公开报道和评论这一时期中国发生的灾难。法国世界报加拿大学者均注意到该周刊的新动向并及时给予报道。6 月1日的界报网站刊登一篇题为“中国一家周刊冲破60年代中国大饥荒禁忌” 。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