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教六四有什么难

按:哈佛大学东方语言与文明系何晓清博士自两年前开设六四课程,去年秋季开始课程加码,由原来一个学期一科增设至两科,两班学生修毕课程后,今年春季共同组织了「天安门运动历史与记忆」研讨会宣读期末论文,来自哈佛不同学系的资深中国问题研究教授全程参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国学大师余英时教授为学生写贺辞。六四课程的课堂照片连续两年成为哈佛新生课程总目录的封面,何晓清也连续两年获颁哈佛傑出教学奖;一切看似顺遂无虞,实则,这第二年里,她面临种种挑战。於今年六四周年前夕,她将经验整理总结和分享,一次过回答关注这个课程的一些疑问。

一九八九安魂曲(上)

这是為八九六四安魂曲交響樂合唱隊而作的词。

魂兮歸去! 魂兮安息!
魂兮靜穆, 魂兮安詳!
天使守護, 萬道神光,
星河迢迢, 靈臺浩蕩。………. (本刊首发)

纪录片 天安門 六四事件(十五)

编按:本片试图探讨1989年天安门运动发生的原因和部分运动领袖在抗议运动进行中的行为,纪录了部分发生在天安门周围,以及北京其他街区的解放军开枪及人民伤亡的情况,其中包括后来发起“天安门母亲”活动的丁子霖描述她儿子参加抗议活动被打死的经过。众多当年的运动领袖接受了采访,如刘晓波、王丹、吾尔开希等。其他包括吳國光、梁曉燕、項小吉、戴晴等。但本片对该事件与人物的处理也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议。 2009年,王丹、封从德、严家祺、鄭義、盛雪等人曾经签署《致〈天安门〉制片人的公开信》,王丹、封从德等人认为《天安门》有选择地引用语句和遗漏史实,让观众得出对柴玲的印象,指责称其“期待流血”、“我愿意求生”等言论都为断章取义。値此六四23周年前夕,本刊特转发此片,期望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更深入广泛的发掘、探讨和更公正的评判。
 
 
 

艾滋之殇:背起过去,行于此时

贪污腐化,是当今社会的万恶之源,它带来了人为的祸患—— “血浆经济”泛滥! 20年来“血祸”带着艾滋病病毒,悄悄地降临到中原大地,夺去了鲜活的青壮年们的生命! 留下孤寡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无依无靠,哭天抢地,让人触目惊心。

所有发生过的,都不会轻易消失

任何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都不可能轻易消失,都在某个地方被记载下来。我说的不是记载在天上,而是记载在大地上,成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前提,成为我们呼吸的空气。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曾经的暴力,曾经的血腥,曾经的尸陈遍野,受伤者的呼叫,无辜者的呻吟,被饿死的人朝向天空绝望的眼神,浑身青紫倒毙在操场上的女老师,所有这些,不可能被一场大雨冲去,十场大雨也不行。所有的山水、河流、树木,灯柱和夜空,所有的道路、通往过去的和朝向未来的,它们都看见了。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