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威權統治到民主開放──台灣五位總統的歷史功過

<div>&nbsp; &nbsp; &nbsp; 一九四五年,在蔣介石及國民黨領導下,八年抗戰終於取得全面性的勝利。在抗戰期間,共軍不但並未積極抗日,反而厚植實力,迅速坐大,對抗國軍。蔣介石雖然領導抗戰聲望日隆,但國民黨及其政府卻快速腐化,問題如山,國軍終被共軍擊潰,蔣介石於一九四九年被迫退守台灣。</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從一九四九年以至今日,台灣歷經六位總統的統治:蔣介石、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嚴家淦為蔣介石到蔣經國之間的過渡總統,任期極短,並無重大貢獻及失誤可言。</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最近台灣《新新聞》周刊針對台灣歷任總統對國家的貢獻度進行民意測驗,發現蔣經國最被人民肯定。此一民調報告引起廣泛的注意,某些學人開始討論台灣五位總統的成就。近年筆者在台、港、美報刊發表甚多綜述他們五位的貢獻,現撰本文,評析他們的歷史功過。</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strong>蔣介石保衛台灣</strong></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一九四九年蔣介石領導國府及國軍撤退來台後,立即開始整軍備戰,鞏固台灣,穩定台灣情勢,並於一九五四年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抗拒共軍入侵。一九五八年共軍雖對金門發動砲戰,但始終無法攻佔台灣&#9472;&#9472;保衛台灣可說是蔣介石歷史性的貢獻。</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此外,蔣介石重用陳誠(先後出任行政院長及副總統),推動土地、金融及其他改革,並實行地方自治及縣市首長與議會議員選舉,為台灣早年的民主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礎。</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然而,蔣介石卻無法容忍反對派對政府的批評。由雷震創辦的《自由中國》雜誌(胡適擔任發行人)發表甚多專文批評政府,主張民主改革,甚至有意結合台灣本土精英(如李萬居)籌組反對黨,以監督、制衡國民黨及其政府。對此一挑戰蔣介石無法容忍,終於下令逮捕雷震,並通過軍法審判,以莫須有的罪名判以十年重刑,《自由中國》也被迫停刊&#9472;&#9472;此一台灣早年的民主運動終被壓制。</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蔣介石至一九七五年逝世時,持續實施威權統治,並堅持「反共抗俄」及「統一中國」國策。</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strong>蔣經國歷史性的貢獻</strong></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曾在蘇聯學習多年,在蔣介石領導下,蔣經國負責情治及軍中的政治工作,影響其形象。</div><div>&nbsp;</div><div> </div><div> 然而,自出任總統後,蔣經國頗多改變。一九八三年,著名海外學人丘宏達在台灣《中國時報》撰文,公開呼籲蔣經國解除戒嚴,掃除民主改革的障礙。蔣經國深受影響,終於決定採行新政:</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8231;採行政治開放政策,解除戒嚴,保障人民的政治權益。</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8231;解除黨禁,允許反對黨成立,台灣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因而合法成立,開始監督、批評、制衡國民黨及其政府。</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8231;取消報禁,允許新的報刊出現,與國營及國民黨營的媒體競爭,充份發揮獨立媒體的報道、批評、監督及揭露黑暗、貪腐的功能。</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8231;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取消過去的種種限制,保障人民自由旅行的權益。</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除上述新政外,蔣經國也改變了蔣介石所制定的反攻大陸、統一中國等國策,改採務實的落地生根、植根本土、建設台灣、發展經濟等新政策,促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台灣因而開始邁向本土化,民主化的大道,台灣的經濟也因此日漸繁榮,民眾的生活大幅改善&#9472;&#9472;蔣經國對台灣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時至今日,蔣經國仍然是台灣民眾最肯定的總統。當然,蔣經國的執政並非全無污點。一九七九年,黨外(民進黨前身)推動「美麗島」民主運動被鎮壓,施明德、黃信介、呂秀蓮及其他民運領袖被逮捕,並通過軍法審判被判重刑,但數年後蔣經國即解除「三禁」(黨禁、報禁與戒嚴)。現《自由中國》運動及「美麗島」民運已被平反,重新獲得肯定。</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strong>李登輝的歷史功過</strong></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一九八八年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立即開始推動一系列的民主改革:</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一、 廢除「國家動員戡亂條例」,民眾因而擺脫「條例」的限制,政治生活不受干擾。</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二、 通過新法,迫使在大陸時期選出的中央民意代表退職,所有中央民代均在台改選,建立了反映台灣民意的新國會。</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三、 修改憲法,廢除正、副總統間接選舉制度,改由人民直選。</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四、 修改有關法律,改變過去由總統任命的台灣省主席及直轄市長(台北及高雄市長)之規定,改為由民眾直選。</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五、 完成修憲工程,廢除效能不彰的國民大會,將其職權轉移給立法院,建立單一國會,並精簡行政體系,廢除疊床架屋的台灣省政府,將原有的三級制改為二級制(中央政府與縣市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節省行政資源。</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此外,在李登輝領導下,台灣民眾的自由與人權獲得充份保障,政府並為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平反、道歉,並建立國賠基金制度,為受難者家屬補償。</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綜如上述,李登輝對台灣的民主化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然而,在李登輝執政後期,貪腐、黑金橫行,民眾非常反感,國民黨政權漸失民心&#9472;&#9472;二&#9675;&#9675;&#9675;年,國民黨候選人終於在總統大選中被民進黨的陳水扁擊敗而喪失政權。</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雖然頗多台灣政學界人士肯定李登輝對民主化的貢獻,認為李登輝為台灣的「民主之父」,但也有甚多人士認為李實是台灣的「黑金之父」。</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strong> 陳水扁實現政黨輪替</strong></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二&#9675;&#9675;&#9675;年三月,台灣舉行總統大選,在野的民進黨提名陳水扁參選並獲勝,推翻了分裂、腐化的國民黨政府,完成了台灣歷史上的首次政黨輪替及和平轉移政權,阿扁對台灣的民主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div><div>&nbsp;</div><div>  在其執政期間,陳水扁強化台灣的自主性、主體意識,提升人民對台灣的認同&#9472;&#9472;這是阿扁對台灣的另一重要貢獻。</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然而,陳水扁的偏激本土意識排斥其他族群,並以賣台、親共(這也是阿扁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的指控)等名詞來形容某些外省政治人物,撕裂台灣族群,違反民主政治的族群平等、族群融合的基本要求。</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與此同時,阿扁並未汲取二&#9675;&#9675;&#9675;年前國民黨政權腐化沉淪的教訓,更無「權力導致腐化,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化」之警惕。陳水扁執政八年,阿扁本人、扁氏家族及扁政府官員捲入數十項重大弊案,扁家的鉅額海外密帳及洗錢等醜聞被揭發,震驚海內外。在二&#9675;&#9675;八年的總統大選中,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因而慘敗,國民黨的馬英九當選總統,完成二次政黨輪替,和平轉移政權已成為台灣民主政治的常態,台灣的民主政治因而又往前邁進了重要的一步。</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strong>「撥亂反正」與「脫胎換骨」</strong></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在二&#9675;一一年九月的書面專訪中,馬英九向筆者指出,在民進黨執政八年期間,扁政府違法亂紀,貪污腐化,製造族群矛盾及令台灣在外交與兩岸關係上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兩岸及台美關係均跌入谷底。馬英九因而決定在其第一任總統任期內,做到「撥亂反正」的要求,並建立廉能政府,推動三通與司法改革,維護台海和平,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及台美關係,強化台灣的競爭力及改善民眾的生活。台灣各方多認為,馬英九在其第一任總統任內,大致達到了「撥亂反正」的目標。</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在其第二任期內,馬英九向我指出,他決定推動公平正義的改革,大幅縮短貧富差距,照顧及協助弱勢族群,促使台灣經濟繁榮,進一步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並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擴大兩岸的交流,確保台灣的安全與主權,使台灣「脫胎換骨」,令台灣進入一個新的時代。</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今年一月十四日,馬英九當選連任後,立即推動各種必要的改革,但卻遭遇無比的困難,其民意支持度迅速跌入谷底,在TVBS及《聯合報》的民調中,馬的民意支持率分別為百分之十五及二十三&#9472;&#9472;馬英九現正面臨嚴峻的考驗。</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此外,行政院祕書長林益世的貪腐弊案重創馬政府的清廉形象,也嚴重影響民眾對馬英九的信任度。筆者認為,馬英九雖承受無比的內外壓力及各方的嚴厲批評,但忍辱負重,堅持推動各種改革,領導台灣往前邁進,用心良苦。</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馬英九堅持推動必要的改革,各方多肯定馬的改革理念,但馬政府確實未曾全面評估可能的反彈,也不知如何掌握時機&#9472;&#9472;在台灣的分裂社會中,馬英九推動「脫胎換骨」的改革,必然是困難重重。</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然而,最近立法院已通過證所稅及馬政府提出的美牛方案,台股也持續上升。美牛問題的解決掃除了台美談判及簽定「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的一項重要障礙,也為台灣創造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的必要條件,讓台灣能順利融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此外,美國可能在未來數月正式給予台灣公民免簽證的待遇,但未來三年多,馬政府仍多困難。</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strong>蔣經國、陳水扁與馬英九</strong></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綜如上述,在台灣歷史上的五位總統中,蔣經國最受台灣民眾的愛戴、肯定,陳水扁承受最多嚴厲的批評。雖然阿扁於二&#9675;&#9675;&#9675;年實現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及和平轉移政權,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但其貪腐卻是其無法掩蓋的過失,陳水扁已成為最被台灣人民唾棄的領袖。</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  至於馬英九,其第一任的貢獻已被廣泛肯定;其第二任於今年五月二十日展開,未來三年多的成就、貢獻、缺失與功過尚待觀察。</div><div></div><div></div><div>&nbs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