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一代和薄瓜瓜一代

<em>北大优异生走上政治异议之路。王丹选择在台湾教书历练取经,为未来回中国参政作准备。薄瓜瓜在重庆新红卫兵训练营亮相成笑柄。团二代听命于官二代的宿命前景。</em><br /><br />我至今清晰记得,一九八九年五月十日,首都知识界组织了一次&#8220;飞行集会&#8221;,就是自行车游行,我随一群作家骑在第一排。我看到几个学生蹬了一辆三轮车,跟我们后面紧追不舍。其中有一个男生,发育太快的瘦高麻杆身材,挑着一颗娃娃脸的脑袋,脸上又架着一副镜框巨大的眼镜,给我印象比较深刻;行进间他还不小心从三轮车上掉下来一回,就更叫我忘不掉他。风暴过后,我才从新闻照片上认出来,他就是王丹。<br /><br />王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上进的男孩,台湾市井里称为&#8220;乖宝宝&#8221;。他说上小学时,老师曾深情地称赞他:&#8220;要是学生都像王丹这样,共产主义早就实现了。&#8221;这个细节,到今天已经让他觉得&#8220;想起来真是不好意思,因为要是我那一代人都像我一样,共产主义应该早就灭亡了&#8221;。<br /><br />其实连王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回忆录里的这个描写,具有非常丰富的政治学意味,涉及了中国大陆至今令中共头疼的&#8220;政治参与&#8221;这个尖锐问题,也透视了一个中国青年,无论他(她)是在&#8220;五四时代&#8221;、还是在&#8220;九一八&#8221;、五七年、文革、&#8220;八九&#8221;乃至时下&#8220;腐败盛世&#8221;,他们所具有的政治选项是怎样被时代所笼罩;也再次证明,&#8220;青年运动&#8221;在中国政治生活里永不颠簸的历史作用;甚至诠释&#8220;学而优则仕&#8221;这个传统,在现代社会里必定异化为政治参与。<br /><br /><strong>社会优秀分子永恒的叛逆倾向</strong><br /><br />无论王丹怎样强调他五六岁就贴过&#8220;第一张大字报&#8221;、&#8220;毛泽东死的时候我笑了&#8221;、&#8220;十二岁就因为组党而被公安部审讯&#8221;等等,他基本上不是一个被主流社会排斥、跟时代格格不入、沦落到社会底层的青年,总之不属于廖亦武&#8220;底层系列&#8221;中的人物;相反,他小学担任少先队中队委员,俗称&#8220;两道杠&#8221;;到高中竟也有了&#8220;团派背景&#8221;&#8212;&#8212;年级团支部书记、参加区团代会、参加团中央的恳谈会、一九八七年&#8220;北京市市级优秀团干部&#8221;,以至校党委&#8220;也向我交底,准备发展我入党&#8221;。<br /><br />问题是,像王丹这么一个&#8220;跟体制亲和&#8221;的青年,怎么会转变成&#8220;反体制&#8221;的异议分子、且成为最重要的领袖人物呢?王丹说&#8220;应当反思的恐怕不是我,而是中共自己&#8221;,显示他其实未解其中缘故,这却是我想做点分析的地方。<br /><br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王丹是个很优秀的多才多艺的青年,这无疑跟他的天资、家教、成长环境的浓厚人文氛围等等分不开。他从小的自信,给人印象深刻,在高考那个关口,&#8220;我记得我当时的心情颇为放松&#8221;,还去看电影,结果以全校最高分考进北京大学。他心仪北大之强烈,因为父母都是北大出身,自我诠释为&#8220;有一种近乎血缘性的认同和亲切&#8221;,但这也可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压力&#8212;&#8212;我猜大多数北大出身者的后代,都会终身背负这种压力。<br /><br />北大自&#8220;五四&#8221;以来就是中国政治风云的发源地,说&#8220;数风流人物,还数北大&#8221;,也不过分,那么是不是北大塑造了一个反叛的王丹?有没有一个所谓&#8220;北大精神&#8221;?反观北大今天这幅堕落相(非指政治冷感,指迎奉体制、学术腐败),你又会很沮丧。我认为,&#8220;北大精神&#8221;并没有多少政治学上的意义,或者说,也做不了多少&#8220;政治&#8221;、&#8220;社会运动&#8221;的图解。<br /><br />&#8220;北大精神&#8221;的正宗,只是一种学术精神,即蔡元培的&#8220;兼容并包,思想自由&#8221;,容纳信奉马列的陈独秀、自由主义的胡适、守旧的陈汉章、主张清帝复辟的刘师培。正是这样的自由氛围,让北大在学术、思潮、政治等诸方面,领先群伦,也在&#8220;五四&#8221;等重大历史关头鹤立鸡群。扼杀蔡元培精神,也就杀死了北大,这也许反倒可以归纳为一种&#8220;反北大精神&#8221;,在八九六四以后,逐渐臻于完备。<br /><br />我非常欣赏王丹在第三章&#8220;北大:我的精神圣土&#8221;中,以强烈的笔触,写出了八十年代北大那种思想活跃、思潮激荡的醉人氛围,他也由此描绘出他自己独特的精神旅程,刻画了他的叛逆传奇&#8212;&#8212;倾心各种讲座、追随&#8220;青年导师&#8221;,第一次到天安门广场静坐,迷恋、参与、主办勺园塞万提斯像下的&#8220;草地沙龙&#8221;、&#8220;民主沙龙&#8221;,编辑民办系刊《燕园风》、校刊《新五四》??一个优秀的人,只要置身于&#8220;兼容并包、思想自由&#8221;的氛围,他(她)就会吸收、思考、怀疑,一句话,变得更&#8220;优秀&#8221;。<br /><br />这正是百年前&#8220;五四&#8221;那个北大、五七年&#8220;大鸣大放&#8221;时那个北大的光辉所在。这也证明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法则:凡优秀分子,注定会怀疑体制、质疑多数、反抗潮流,唯此这个社会才有希望进步、大多数人的权利才有保障;反过来,这也注定了专制制度的存活前提,是必须扼杀社会优秀分子,对整个社会实行逆淘汰,输送形形色色&#8220;脑残&#8221;、平庸甚至卑劣之徒,至权力枢纽中,那么它的运作代价和杀伤力,也就可想而知了。<br /><br /><strong>&#8220;理想主义&#8221;可能是一个陷阱</strong><br /><br />王丹作自传,回眸心路历程,将自己的&#8220;造反心迹&#8221;归因于理想主义,并以此诠释&#8220;八九一代&#8221;。以我阅读的范围而言,这是多数学运领袖所见略同的一个看法。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未经剖析和分殊的笼统之见,期间暗藏着许多思潮的陷阱;&#8220;八九一代&#8221;也以&#8220;理想主义&#8221;来区分他们跟&#8220;后八九&#8221;的政治冷漠,显示了某种代际紧张。<br /><br />凡政治参与,都仰仗理想主义,文革中的&#8220;红卫兵&#8221;恐怕是最极端的&#8220;理想主义&#8221;。&#8220;六四&#8221;屠杀后,中共痛定思痛,决意泯灭青年学子的政治参与企图,不惜放纵娱乐化,以抵消理想主义,这大概是&#8220;理想主义话语&#8221;的一个主要观点。其实,这不过是在重复所谓&#8220;法兰克福学派&#8221;对&#8220;发达资本主义&#8221;的批判,即消费和享受,取消了人的批判和否定的能力。这种理论的缺陷一望而知,难道禁欲和清贫,就维持得住批判能力?<br /><br />由于中国社会的政治发育程度极低,公民社会基本空缺,民间政治参与渠道彻底堵死,在这样的社会里,&#8220;关心国家大事&#8221;就是最大的理想主义了,这基本上就是&#8220;八九学运&#8221;的历史前提。实际上,他们能够承受的遗产很有限,唯有模仿文革的静坐、绝食。假如用&#8220;理想主义&#8221;,可以同时解释文革造反运动和&#8220;八九学运&#8221;的动机、驱力,这不是有点尴尬吗?<br /><br />王丹毫不讳言诸如&#8220;红色经典情结&#8221;、建构于&#8220;国家主义&#8221;&#8220;集体主义&#8221;的责任感、民族主义的体育狂热、阅读马列经典等&#8220;理想主义&#8221;要件,引出一个颇具张力的问题:&#8220;八九一代&#8221;的理想主义,发育在中共意识形态背景下,集体、国家、民族等巨兽彻底压倒个体,如何支撑他们自由主义的反体制立场?这个悖论,甚至导致了他们与体制之间关于&#8220;爱国不爱国&#8221;的滑稽歧义。我们其实很难判断,距离所谓&#8220;喝狼奶&#8221;的一代只有几步之遥的&#8220;八九一代&#8221;,未被洗脑的程度究竟多少?王丹的客观描述并不错。&#8220;八九一代&#8221;未被解构的&#8220;民族国家&#8221;意识,使得&#8220;关心国家大事&#8221;的旧式政治参与难以长久,终究要被&#8220;个体&#8221;、&#8220;维权&#8221;等意识取代。<br /><br />前不久中国在&#8220;钓鱼岛&#8221;争端中爆发的反日狂热,表演了一种由官方操纵的民间&#8220;政治参与&#8221;模式,令全世界跌破眼镜:中共二十年来、尤其是茉莉花运动以来,最忌讳街头运动,不惜耗费高于国防费的巨额资金来防堵,今天居然肆无忌惮地&#8220;自我导演&#8221;一场群众抗议、砸店烧车、蔓延一百多个城市,规模空前。他们要向国际社会证明,他们用&#8220;民族主义&#8221;就可以把人民玩于股掌之间。惨不忍睹的是,民间郁积的愤怒,借由&#8220;刺刀对外&#8221;的官办临时孔道而发泄,人们竟也自得其乐。<br /><br /><strong>&#8220;仕途&#8221;在今日中国</strong><br /><br />王丹或是一个做学问的好苗子,却此生注定要&#8220;以政治为志业&#8221;了,这使我自然有兴趣梳理一番今日中国的&#8220;仕途经济&#8221;。<br /><br />中国官场今日的路数有二:是&#8220;太子党&#8221;须得混文凭,是平民拥有高学位也须得入&#8220;团派&#8221;,舍此二途,做官无门。所以我们来设想一番王丹,假如&#8220;八九学运&#8221;未曾发生,当初以他颇为看好的&#8220;团派背景&#8221;,又是北大出身,也够机灵,而今以他四十出头的年龄,兴许当上省委书记了;假如他的&#8220;学长&#8221;李克强肯提携,进政治局也说不定。<br /><br />如今在中国高等学府里,对&#8220;团派&#8221;仕途,一定趋之若鹜,平民&#8220;学而优则仕&#8221;,唯循此径,跟&#8220;官二代&#8221;分享权力。网上曾风靡一个视频,薄熙来跟来自全国的一群大学生骨干座谈,恰好可以拿来作&#8220;官二代&#8221;、&#8220;团二代&#8221;两厢的应证,所以特别有趣。(见OPEN网站)<br /><br /><strong>薄熙来接见新一代红卫兵</strong><br /><br />话说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9675;九所全国知名高校的学生会或研究生会的主席,共一百六十二人,二&#9675;一&#9675;年来重庆参加&#8220;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8221;,由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带领,跟薄熙来座谈。这些学生骨干在重庆&#8220;上山下乡&#8221;、参观考察,却在座谈会上,一律穿着红色polo(马球)衫,极为讽刺。这段视频的跟贴评品,最为精彩:<br /><br />这些学生干部是将来官僚体系的中坚力量,是最善于钻营的一个群体,目前我们的官员系统主要培养的就是这种人,唯长官意志是从,有个性的有为青年被排除在外。<br /><br />当代这些学生会头头也是学生中的&#8220;人精&#8221;啊。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学会官场中那一套,他们年轻,却并非心智不成熟,而是过度投机于政治,不知道薄案发的今天,再看这段视频他们作何感想?他们还想玩政治,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br /><br />就在视频接近尾声、全体人员起立鼓掌时,画面突然闪过主席台,赫然出现薄瓜瓜,他站在薄熙来右边的位子上,前面并未摆放名牌。网友感叹这段影片如今看来格外讽刺:<br /><br />看看这个视频,我更加坚信这厮若是当上一把手,必然重演文革,国家走向纳粹式的极权万劫不复之地。注意:视频最后十三分三十秒起立时,薄身边那个年轻小伙像谁?而且他台上是没摆放名字牌的,奇怪,政府会议竟然带儿子参加,什么用意?扶持上路?<br /><br />不厚非常神往当年毛贼城楼一挥手百万红卫兵山呼万岁的那个场景,非常神往红海洋,非常想玩毛贼那个味。看了这个视频,可以确认这厮正在重走毛贼曾经走过的道路,几乎没有区别。可怕的是,这些激情发言的名校大学生领袖跟当年的红卫兵领袖几乎一个腔调,他们随时可能挥舞红宝书,冲向不厚指向的战场。<br /><br /><strong>团二代听命于官二代的前景</strong><br /><br />最让人担心的不是薄家少爷的出现,最可怕的是中国的年轻菁英们如此轻易的放弃了信仰,主动向权力靠拢。年轻菁英不再是社会进步的力量,已经彻底沦为权力的附庸,成为现行体制的接力维护者。这应该就是钱理群先生十分担心的所谓&#8220;精英利己主义&#8221;吧。悲观了,进步的动力在哪里?<br /><br />不过我并没有网友们那么&#8220;气愤填膺&#8221;,因为薄熙来的架势,与其说叫&#8220;团二代&#8221;跟&#8220;官二代&#8221;(薄瓜瓜)见个面,不如说他要让&#8220;团二代&#8221;明白,你们都要听命&#8220;官二代&#8221;。这不仅就是眼下中南海里的戏码,也将成为中国政治的长期内容。那情形,颇像满清王朝,有满员汉员之分,位高权重而颟顸的一定是满员,精干而不被信任的多为汉员,此亦大清覆亡之因。<br /><br />由此,王丹暂时在台湾边教书边历练取经,实为上策。他将要去中国走一条全新的参政之路。其实他有一个更亲密的北大&#8220;学长&#8221;王军涛,也是他最服气的人,比他有更深的&#8220;团派&#8221;背景,却在纽约流亡环境下,作更艰幸的试炼。据说,他常常站在时代广场,冲着川流不息的熙攘人潮,用中国话大声演说,到了&#8220;如入无人之境&#8221;的境界。有一次我从王丹的手机屏幕上看到,王军涛磨练完了从纽约回新泽西家中去,深夜一个人孤零零站在路灯下等长途汽车。我忽然非常感动。<br /><br /><em>(二&#9675;一二年十月二十二日美国德拉瓦州)<br /><br />《王丹回忆录:从六四到流亡》,台北市,时报文化,二&#9675;一二年九月初版</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