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港獨」,是近月來京港各方人士滾燙的議題,而推演至今,似已可見中南海高層極表關注,也有出手相搏的跡象,甚有看頭。<br /><br /> 香港主權歸於北京之手後,隨著港人與大陸間從政治到民生諸類矛盾的加深,在一些主要以青年為主的港人中,不滿和抗拒的情緒逐漸累積,並進一步指向制度化的根源和尋求現存框架以外的解答。<br /><br /> <strong>魯平陳佐洱藉機火上添油</strong><br /><br /> 在「回歸」十五周年的今年七月一日和大陸國慶的十月一日,都有團體上街遊行,並在中聯辦門外,揮動港英時期的「龍獅旗」,以及呼喊不要北京干預香港事務的口號。九月中,有示威者在與大陸相鄰的港鐵上水站抗議大陸水貨客,打出「中國人滾回中國」的標語又喊口號。而在互聯網上,類似言論也時有所見。<br /><br /> 北京方面對此的回應,可謂「文攻武嚇,兩手並用」。<br /><br /> 十月中,前港澳辦主任魯平以讀者身份去信英文的《南華早報》,嚴詞批判「港獨」,稱這些人是「完全低能」,並以香港水源來自東江說道:「要不是內地支持,香港早是死城,他們知道每天喝的水從哪裡來的嗎?」<br /><br /> 接著,前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也加入戰團,發表講話謂:「港獨勢力在抬頭,像病毒一樣蔓延得很快,要提高警惕,嚴正應對。」<br /><br /> 大概是意猶未盡,魯平又於十一月一日在《南華早報》的專訪中以教訓和威脅口吻說,「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人,請看看自己的護照上寫的是什麼!他們應放棄中國國籍。」並稱:中國有十三億人,少了他們也不嫌少。而這篇專訪的題目就是「要不就是愛國,要不就移民」。<br /><br /> 然而,有意思的是,這些被魯平指罵的人並不服軟,有的發帖回應他說:你是不是以為香港特區護照能夠有這麼多個國家免簽證是因為有中國大陸支撐啊??還不如你先解釋一下為什麼中國護照只有這麼少國家免簽證啦!<br /><br /> 更有網絡組織人士跟魯平等玩個針鋒相對,日前乾脆向領導人溫總、胡主席同中聯辦發公開信,要求轉交陳佐洱、魯平,希望「言出必行」,千萬別食言,將他們的威脅言論兌現,在中央駐港聯絡辦港島西環的辦公大樓內闢出一個「褫奪中國籍專櫃」,專供只認同香港人身份、不認同中國人身份的人士到場宣誓,只要高叫三次「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就可以代表北京簽字作實,正式褫奪喊口號者國籍,到時facebook「我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專頁發起人必奉陪到底云云。<br /><br /> 網文聽似玩笑,實現的可能性也極低,但是這種嬉笑怒罵式的言辭,卻夠讓那些高官們費盡心思也難「以理服人」的。<br /><br /> <strong>嚇唬香港人的陸海空聯合軍演</strong><br /><br /> 當然,朝廷的回應並不總是理由和言辭。據北京中央電視台報道,駐港解放軍部隊十月二十四日在新界進行陸海空聯合演習。演習設定,假想敵方進佔香港街道,解放軍則模擬巷戰,在搭建的街景上有恆生銀行、匯豐銀行等香港商號。戰鬥中解放軍還用廣東話喊「你們0已經被包圍了,快放下武器」。解放軍展開街區作戰,戴上防毒裝備拆去炸彈,並從直升機游繩而下攻進敵人被逼入的大廈。演習中,直升機還飛越維多利亞港上空。在新界,武裝直升機多次以火箭空襲地面目標,還以導彈護衛艇模擬追截敵軍。<br /><br /> 雖然駐港部隊和港府保安局發言人循例表示,這是駐軍在十月下旬舉行的例行軍事演習,但民間評論不少認為,演習的時間、方式都顯示,它針對的就是香港人,要及時嚇唬的就是北京眼中的「港獨勢力」。更有論者指,「港獨」是京港某些政治勢力自己捆紮的作為假想敵的「稻草人」,藉以廣泛打擊他們早已想打的既定對象。<br /><br /> 在目前的國際國內態勢下,北京對基本上限於言論表達的所謂「港獨勢力」,大致是以「口誅筆伐」為主,直接以武力威脅,似還不能明說,要靠人家意會。<br /><br /> <strong> 《環球時報》異論泄天機</strong><br /><br /> 值得留意的是,跟中共常年傳統式「文攻武嚇」之類慣性反應不同,近日京城又傳出另一種聲音,十月三十一日的《環球時報》忽發一篇社評,題曰:「港獨」是地地道道的偽命題。聽來與此前京官的調門大相徑庭。<br /><br /> 社評稱,「當前的『港獨』更多屬於抗議人士的『想像力』……它與香港的政治經濟現實都毫無對應性,打港英旗幟喊『港獨』口號,與在街市上裸奔的人心態其實差不多。<br /><br /> ……香港這幾年示威規模比港英時期大很多,原因之一是今天的內地比當年的英國更不適應、也更在意這些示威。激進人士們實際在向內地『撒嬌』,以對抗方式套取自己的利益。<br /><br /> ……少數香港人鼓動敵視內地的情緒,根本原因是內地近年發展迅速,香港人對內地的優越感在流失。港英時代沒有比今天好的社會成就,一些人懷念的是那時香港與內地的落差。對這種情緒內地提供不了解藥,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方面少刺激香港人,讓這些情緒慢慢自行平復。」<br /><br /> 通觀全文,跟傳統的共產黨八股相比,不能說在思路、角度及措詞上寫得毫無新意。它多少沒有說得那麼絕對化、情緒化和極端化。當然在對整個事件觀察的立足點及總體判斷上,看來作者依然不脫共產執政黨的底色。<br /><br /> 而文中有句話頗堪玩味:「香港輿論近來開始稱他們是『港獨』,並有內地前官員接受港媒採訪,呼籲警惕『港獨』。」而作者就徑直稱「港獨」是地地道道的偽命題,端的是對「內地前官員」少留情面。<br /><br /> 這類作派在中國官場尚屬少見,因而可以說反映了近期北京高層的派系鬥爭,可能顯露出不同勢力在對港政策的影響力和發言權上的角力。<br /><br /> 前朝的「內地前官員」魯平、陳佐洱,一般被認為是江澤民當政時對港政策的執行官和智囊,而中央領導人《環球時報》則較多為當今代言。在十八大前,他們這番鬥嘴,實有「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