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安倍——中日“必有一战”吗?

那种认为中日“必有一战”的论调可以休矣。至少从日本方面来说,即使哪天在钓鱼岛周边区域不幸发生了擦枪走火的状况,也不应该至于发展成两国全面战争。因为,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谁都无法承受“一战”的代价。 (本刊首发)

毛新宇没有错 ,人傻有错吗?

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近日称他爷爷发动文革是为了“消灭四人帮和林彪 ”遭众网民及学者批评,对他以客座教授身份,应邀担任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教师也提出质疑。

看罢,我顾晓军又要仗义执言了:毛新宇没有错!人傻,有错吗?…..

八声甘州——写给为《南周》发声的伊能静 *

问霏霏雨雪几多愁,新茶饮寒烟。

尽微身柔髪,将那莺啼,唤止长鞭。

凌霸从来欺软,奈软更无牵;

明月千秋举,岁岁婵娟。

寄望新亭风景,竟音吞琴瑟,木落山川。

叹沉边箭雁,空唳呕心篇。

晋衣冠,古丘花谢;汉露盘,清泪滴铜仙。**

兴亡事,见微红袖,知著毫颠! (本刊首發)

苦难的程度与飞翔的高度成正比——刘晓波与曼德拉之比较

在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群星灿烂的天幕上,我认为最具可比性的两个人是曼德拉与刘晓波:他们承受的漫长而艰难的牢狱之灾是如此相似;他们经历的家庭的破碎和丈夫及父亲身份的缺席是如此相似;他们在各自的国家和平转型中的象征地位和枢纽作用也是如此相似。所以,本文以刘晓波和曼德拉的比较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两人在不同的时空、文化及信仰背景下的处境的异同,进而凸现刘晓波在中国宪政变局中无可取代的价值。 (本刊首發)

时事大家谈: 为何许多中国人想要回归体制?

中国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在中国,争相回归体制的不光只有那些想当公务员的人,更有不少民营企业家,包括富豪,希望能在现有体制内谋上一官半职。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为何不少中国人想回归体制。

 
 

馬悅然反駁廖亦武的公開信

廖亦武顯然不知道中國政府從1959年到1979年,從1989年到1994年先後二十七年間,把我視為不受歡迎的人;也不知道本人在2011年5月16日已通知中國駐瑞典大使館表示不願與官方中國有任何聯係。因為,我清楚地看到官方中國為保持現行體制不惜摧毀普世的價值觀,造成道德淪喪、良知泯滅之现象。莫言獲獎就在于以個人視角和文學創作力將當下中國底層社會隱而不彰的人的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瑞典學院的“授獎詞”充分表達了這一點。 (本刊首發)

杨白冰与六四后的政治迷团

前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杨白冰周二(15日)去世,他曾担任六四戒严部队总指挥,公认是镇压天安门学生运动的重大罪责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