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张君劢纪念馆,这是我的最大的心愿

我的最大的心愿是在张君劢的家乡,也是我的家乡地真如,建立张君劢纪念馆。也许我看不到这一天,但我要为之努力。至于对我所写的《民主中国宪法设计》一类的事,我从来就将它看得那样的轻。我一直在想,只要在我于临终前,能回顾我的这一人生时,仅做了二件敢逆时流的事,一件是做了全唐山铁道学院师生员工中为顾稀翻案的第一人,另一件是能为中国现代史上可称得上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中国的宪法之父张君劢老前辈翻案,而且略有成绩,此生足矣!(本刊首发)

《血的神话》(连载十四)

早饭后,召开民兵大会,钟昌友主持会议,宣布“前线指挥部”正式成立。郑有志作“重要讲话” 。据处遗工作组有关调查材料披露;郑有志等人在这次成立大会上,大肆渲染所谓的阶级斗争的敌情,讲了四马桥杨家公社杀人的情况,还把早上刚刚听到的廖家大队杀人的情况添油加醋地大讲一通, 并把这种严重的犯罪行为说成是 “贫下中农的革命行动” , “好得很,而不是糟得很” ,是“检验革命和反革命的试金石” 。

那一场“文学的远征”

二十三年前,1989年元月,木心先生在纽约为我们开讲世界文学史。初起的设想,一年讲完,结果整整讲了五年。后期某课,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去年岁阑,逾百位年轻读者从各地赶来,永别木心。在乌镇昭明书院的追思会上,大家恳请我公开这份笔录,我当即应承了——当年讲课时,木心常说将来怎样,回国后又怎样,那天瞧着满屋子陌生青年的脸,戚戚然而眼巴巴,我忽然想:此刻不就是先生时时瞩望的将来吗?

追求自由与真实的时钟永不会停止–《锐推观察》第3 卷第1 期 总第 38 期 (第一部分 未完待续)

编者按:
又是一年,还来不及总结过去,祝福新年,元旦假期一过,《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就引爆网络,成为持续的热点。南周人在长期的忍辱中终于爆发,但对于新闻自主的有限乞
求显得那般无奈,而新京报同仁在被迫转载环球时报社论中的勇气令人尊敬,民间则借此进行了一次呼吁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有限抗争,让人看到了希望。有司对民间抗争的打压是刚性维稳的必然,但台湾艺人伊能静微博声援南周而遭喝茶和禁言,着实让人觉得疯狂,但细想一下,正如莫之许所言“专政不允许例外”,不管你是谁都可能成为维稳对象。

正因为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流亡海外多年的民运人士、作家、学者无法踏回故土,哪怕是尽孝探亲或魂归故里均难实现。被拒国门之外的吴仁华老师此番化名闯关,时隔
二十余年,终如愿返乡探亲,闻之令人动容,推文中“回家”两字显得无比沉重,充满了思念的辛酸与重逢的喜悦。吴仁华老师说:“我和母亲有一共同点:意志坚强,脾气硬朗。母亲无政治意识,也许不了解我的理念,不懂我所做事情的意义,但从不干涉我的选择。为了不增加我的亲情压力,默默忍受思念的痛苦,从不说思念的话语,不当面落泪。”读来更让人感动,亦可见“专政不允许例外”的冷酷与无情。

专政一日不终结,就难见天日。就像近期各地持续被雾霾笼罩,暗无天日,新浪微博有人说,“如果北京人都不开车,天就蓝了。”下面一个神回复:“大家如果都上街,天就蓝了。”
也许这个日子越来越近了,就把这个神回复就作为新年的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