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过去几年,拿“猫论”(“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开涮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说,中国经济改革其实就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误打误撞,不是什么黑猫白猫抓耗子。说这话的人,并不了解“猫论”的实质——反对一切教条主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span id="__tab_ctl00_ContentPlaceHolder1_ContentPlaceHolder2_TabContainer1_TabPanel1">。</span><span id="__tab_ctl00_ContentPlaceHolder1_ContentPlaceHolder2_TabContainer1_TabPanel1"></span></div><div><span id="__tab_ctl00_ContentPlaceHolder1_ContentPlaceHolder2_TabContainer1_TabPanel1"></span></div><div> </div><span id="__tab_ctl00_ContentPlaceHolder1_ContentPlaceHolder2_TabContainer1_TabPanel1"><div id=":p"> 白猫黑猫论,有针对性吗?<br /> <br /> 有。首先,它针对的是一切教条主义。<br /> <br /> 按照邓小平本人的说法,他不是“猫论”的原创者。<wbr>第一原创者是四川老百姓,第二原创者是他的老搭档刘伯承,<wbr>他顶多算第三原创者。他在1962年这样说过:“<wbr>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wbr>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打仗。<wbr>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wbr>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要恢复生产,也要看情况,<wbr>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br /> <br /> 可见,“猫论”的实质,从否定的意义说,就是不走老路,<wbr>反对一切教条主义和墨守成规;从肯定的意义上说,就是“看情况”<wbr>,什么情况?当下的情况。因此,“猫论”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方法,<wbr>一种注重当下情况的思想方法。<br /> <br /> 其次,它针对的是当年的“两个凡是”——“<wbr>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wbr>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按照“两个凡是”,别说改革,<wbr>连邓小平和陈云恢复工作都不行,<wbr>因为他们两位都是被毛泽东罢黜的。<br /> <br /> 这么说,中国改革是从去教条化开始的?<br /> <br /> 一点不错。教条,在战争环境下,是捆绑自己手脚的绳子,<wbr>让自己束手就擒;在和平环境下,是小脚女人的裹脚布,<wbr>让自己裹足不前。中国要想进步,就不能不破除“两个凡是”<wbr>的教条。<br /> <br /> 1978年初,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的胡耀邦,<wbr>领导了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大讨论,<wbr>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这场讨论,<wbr>实际上是让白猫黑猫论穿上了理论正装,还打了领结:所谓“实践”<wbr>,就是抓耗子;所谓“真理”,就是好猫。是不是好猫,<wbr>要让能不能抓耗子的实践来检验。<br /> <br /> 不过,教条也分两种:个人信奉的教条和国家信奉的教条。<wbr>个人教条叫“成见”,国家教条叫“国教”。“两个凡是”<wbr>是当时的国教。要破国教,没有国家领导人支持是不行的,<wbr>幸运的是,德高望重的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wbr>陈云等老同志都积极支持,“两个凡是”的叫驴才停止了叫唤。<br /> <br /> 改革从此就没有教条了吗?<br /> <br /> 并非如此。教条这东西,就像蚕皮,从自己身上长出来,<wbr>还得自己破除,而且还要多次破除。<wbr>不愿意多次蜕皮的蚕是长不大的。<br /> <br /> 当时破除的“两个凡是”,针对的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wbr>也就是文革10年所犯的错误,还是针对更长期,比如文革前“<wbr>17年”犯的错误?党内对此并未取得一致意见。<wbr>很多人能接受破除“两个凡是”,未必愿意否定“17年”旧体制。<wbr>因为他们是那个体制的主要设计者和运作者,那是他们自己的“皮”<wbr>,要蜕自己的皮,很痛苦。但是,为了让老百姓免于饥寒,<wbr>能够温饱,元老们最后大多同意从那张旧体制的皮里蜕出来,<wbr>所以才有后来的局面。<br /> <br /> 事实上,过去30多年,经济改革的主要思想分歧,<wbr>就是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公有制和计划体制。<wbr>主张最大限度保留公有制和计划体制的人,关心“猫”的颜色,<wbr>多于关心“猫”的本领。<br /> <br /> 近几年来,把自己曾经蜕下的皮重新套上的,也大有人在。<wbr>主张这也不搞、那也不搞,说国有企业很美,比西施、<wbr>杨贵妃还美的,就是这些人。实际上呢,那些国企被认证为“美人”<wbr>,只因为她们是宫廷嫔妃而已。<br /> <br /> 改革会不会产生新教条?<br /> <br /> 如果把执政党比作一条蚕,每一个新执政团队上台,都要蜕一次皮,<wbr>蜕掉不适应新情况的皮,<wbr>目的就是防止过去的改革做法成为新的教条。<br /> <br /> 我参与过中共十三大报告的起草,对报告提出的“<wbr>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印象深刻。<wbr>摸到“初级阶段理论”这块石头,当时大家很高兴,<wbr>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引进市场机制的改革寻求到了党内共识。<wbr>但是,它是一个阶段性理论,将会被更好的说法取代。<wbr>这个理论有一块暗礁:<wbr>如果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体制,那么,<wbr>有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吗?如果有,<wbr>是否要重新实行公有制和计划体制?<br /> <br />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理论,破除了这块暗礁,<wbr>往改革的河对岸更进一步。它彻底蜕去了人类发展单线图式的皮:<wbr>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wbr>社会主义社会(初级-中级-高级)——共产主义社会。<wbr>它把社会主义定义为当下圆满的体制:生产力和文化先进,<wbr>老百姓利益得到满足。至于实行什么体制,就看能否达到这个要求。<wbr>因此,人们不再有后怕。<br /> <br /> 这个理论,被中共十六大认可。它虽然有执政党自封合法性的嫌疑,<wbr>但相比初级阶段理论,显然进了一步。<wbr>中国改革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前进的,下一步怎么走,还在探索之中。<br /> <br /> 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每次摸到一块石头,<wbr>都是为了放弃过时理论。否则,摸着一块石头,就大声叫好,<wbr>不往前走,那样永远也过不了河。</div><br /></span><span id="__tab_ctl00_ContentPlaceHolder1_ContentPlaceHolder2_TabContainer1_TabPanel1"><br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