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北京——中国外长上周六表示北京不会放弃朝鲜,他重申了中国的长期立场,即对话(而不是制裁)是说服朝鲜放弃核武器的最佳方式。<br /><br />在全国人大全体会议期间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外交部长杨洁篪暗示,中国支持联合国出台针对朝鲜的更严厉制裁,不应被解读为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r /><br />“中方始终认为,制裁不是安理会行动的目的,也不是解决有关问题的根本办法,”杨洁篪在回答中外记者的问题时表示。<br /><br />但这些小心翼翼的言论掩盖了一个现实:中国官员和分析人士圈子中正在展开空前坦率的讨论,在朝鲜坚持发展核武器、并不断发出打击美国和韩国的新威胁的情况下,值不值得继续支持朝鲜。<br /><br />朝鲜在2月份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之后,中国在上周与美国一起推动联合国实施更严厉的对朝制裁。虽然对于中国是否会真正执行制裁,仍有待观察,但中国决定支持制裁也引起人们考虑一种可能性,即中国会针对其顽固不化的盟友采取更加大胆的做法。<br /><br />中国对朝鲜不耐烦的最明确迹象出现于上周四全国政协会议的一次小组讨论上,这个政府顾问小组的讨论会对新闻媒体开放。<br /><br />据共产党高级官员裘援平说,政协委员们谈到了“保持还是放弃”对朝鲜的支持的问题,还辩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当与朝鲜“打还是谈”的问题。<br /><br />共产党官员通常都很端庄稳重,裘援平对这场活跃辩论的描述显得相当不寻常。她是在有记者在场的“全国政协对外友好界”小组讨论会上说这番话的,出席这场讨论会的还有数名临时回到北京的中国驻外大使。<br /><br />作为中共中央外事办公室(这是一个行事隐秘的机构,负责向最高领导人提供外交政策建议)副主任,裘援平通常言行慎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共产党高官承认朝鲜是一个烦人的邻居,因为中国主要是通过两党同志式的关系(而非外交部)与朝鲜进行外事往来。<br /><br />裘援平发表上述言论几天前,党内知名分析人士、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发表署名文章,提出中国应当“放弃”朝鲜。<br /><br />邓聿文上月底曾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他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美国对朝鲜发起先发制人的攻击,会发生什么情况:“基于中朝两国的‘同盟’,我们会没有义务帮助朝鲜吗?这会不让我们引火烧身吗?”<br /><br />此外,邓聿文写道,朝鲜不可能像中国政府几年来所敦促的那样,走上全面改革经济、成为一个正常国家的道路。邓聿文表示,即使朝鲜的新统治者金正恩(Kim Jong-un)想改革,根深蒂固的精英统治集团“也决不会允许他这么做”,因为他们知道,打开改革大门将导致政府被推翻。<br /><br />邓聿文的分析通常得到广泛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经常发表能融入主流舆论的大胆观点。去年,他曾在《财经》杂志网站发表文章,称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执政10年期间问题多于成绩。自那篇文章发表后,胡温时代经常被称为“失去的十年”。<br /><br />自朝鲜在2月中旬进行核试验以来,尽管中国方面对朝鲜有种种忧虑,但迄今没有明确迹象显示,中国计划对朝鲜采取超出联合国制裁范畴的行动。<br /><br />在中国东北与朝鲜接壤的吉林省,商人们称,看不出跨境商品贸易有所放缓。在走私活动的主要发生地点——吉林省延边自治州,一名官员称,当局有可能采取行动打击走私者,但这迄今还没有发生。<br /><br />中国会否在联合国制裁以外采取自己的惩罚措施?复旦大学韩国朝鲜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建表示,这令人怀疑。<br /><br />中朝贸易的最大组成部分是中国对朝鲜的石油出口,石油维持着朝鲜军队的行动能力,也维持着朝鲜破旧的工业基础的勉强运转。“石油不会被切断,”蔡建表示。中国企业购买朝鲜的煤炭和铁矿石,此类贸易得到中国政府的鼓励,同时帮助朝鲜获得硬通货。这些进口不太可能受到限制。<br /><br />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e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朝鲜问题专家马库斯·诺兰(Marcus Noland)在博客上写道,尚不清楚中国将在多大程度上执行新一轮的联合国制裁措施。他指出,只要中国有意,它有很多空子可钻。<br /><br />诺兰写道,针对朝鲜的新限制措施,包括阻止支持军购的朝鲜银行在海外开业的努力,受到“可信信息”这一条的制约,该条款使一国政府可以声称,它缺乏评估情况或实施制裁所需的信息。<br /><br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表示,支持联合国制裁是中国一个权衡之举。<br /><br />中国支持新一轮制裁,希望它们将足以鼓励朝鲜重返谈判桌讨论弃核问题,但不希望制裁太严厉以至于到导致朝鲜的崩溃。<br /><br />贾庆国表示,如果朝鲜崩溃,驻韩美军可能进入朝鲜,帮助朝鲜半岛在美国的保护伞下统一,那是中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br /><br />目前而言,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立场将保持不变。他说,“如果中国的政策发生变化,那将是因为朝鲜作出某种挑衅行动,比如又一次核试验,更靠近中国边界。”<br /><br /><em>Bree Feng对本文有研究贡献。<br /></em><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