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思想的当代考察——纪念胡适逝世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

【编者按】今年是胡适(1891.12.17-1962.2.24)逝世五十周年。胡适的学生毛水子为其所撰的墓志铭中讲:“(胡适先生)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胡适不只是一位学术人物,也不只是一位政治人物,他的温文尔雅、慎思明辨,他对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融通把握,他对中国前程和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关注,使得他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激荡转型中的一面旗帜。

中国民主转型路径图与民间运动行动策略选择

比较政治转型理论认为,决定民主的转型条件不是宏观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国际因素,而是政治参与者对民主的偏好和政治行动的互动。发生在自由化之后的民主转型通常经历三个阶段:大规模政治风潮撕裂统治集团,改革派与民间理性派良性互动,打开政体;各派举行圆桌会议制定宪法;选举产生新的民主政府。中国痛失第三波民主化机遇的原因是统治集团暴力维稳和民间运动自我设限取消对抗行动。当底层抗争导致维稳成本飙升、暴政难以为继,中国再度面临政治转型机遇。中国民间运动应当支持、参与和引领民众反抗斗争,促发大规模政治风潮;同时做好与统治集团分化出的改革派良性互动,举行各界圆桌会议,实现民主化取向的政体和平开放转型。

欢迎孔庆东教授走上法制轨道

有人会说,孔庆东也有今天,知道用法律这个武器了。是的,中国是进步了。想想在去年这个时候更早以前,孔教授的老虎屁股岂是随便摸得的,若是摸了,他绝不会更不屑于像现在这样采取法律手段的——轻则微博、电话小骂,重则《孔和尚有话说》伺候,必定大骂、臭骂了之。孔庆东先生如今解决问题能走上法律轨道,虽不知能否立地成佛,也算是善莫大焉。

开放红卫兵墓是正视“文革”的破冰之举

重庆红卫兵墓园清明节将开放的消息,无疑开启了正视“文革”的破冰之举。因为“红卫兵墓”的开放,起码说明文革已不那么“敏感”;让人悼念与追忆,亲自目睹那些“文革故事”的直接载体,更是让人对文革时的一些情况有切身的体会,而不再止于那些书本上的抽象描述,或那些空洞的说教,总给人一种隔膜之感。

《血的神话》(连载五十)

治保主任邓江清和民兵营长陈玉贤带着两个民兵到公社领人, 正好碰上公社公安特派员李本跃。李本跃问: “怎么搞的,你们大队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邓江清说: “主要是蒋仁俊这个人思想太保守,他是支书,他不开口,我们有什么办法。 ”李本跃说: “他的意见,只能代表他个人呢……党的领导还要听取群众的意见。像邓见生这样的人,我看就可以杀。 ”
返回的路上,邓江清说: “上头讲了邓见生要杀,牵回去只怕又杀不成。 ”陈玉贤讲: “上头讲了要杀,还管他那么多,杀了就是。 ”就在路上把邓见生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