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晚年的“宁静起步”

<br />  近来围绕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的讨论,让我想起17年前(1996),当李泽厚、刘再复的&#8220;告别革命&#8221;风行之初,在纽约的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 &#8220;台湾的宁静革命&#8221;(Taiwan\’sSilentRevolution)。<br /><br /><br />  日前与一年轻朋友聊起此事。我说,台湾从蒋经国晚年 &#8220;宁静革命&#8221;起步,到民主制度转型,不过十多年时间,世称 &#8220;Silent Revolution&#8221;:一是对&#8220;旧制度的终结&#8221;,避免了暴力和流血;二是几乎无声无息、未被世界注意已实现了和平的变革。朋友是媒体中人,他说,&#8220;把你的台湾故事写出来吧,读者会感兴趣的。&#8221;我说,&#8220;好,就从蒋经国晚年说起吧。&#8221;<br /><br /><br />  1986年9月28日,民主进步党在台北圆山饭店宣告成立,国民党内一片惊惶。郝柏村(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说:&#8220;偏激分子组党与中共统战呼应,否定中华民国,当然不能容忍!&#8221;罪名不小:&#8220;与中共呼应&#8221;,是&#8220;通匪&#8221;;&#8220;否定中华民国&#8221;,是&#8220;台独&#8221;。两项均涉嫌叛国罪,&#8220;是可忍,孰不可忍&#8221;?<br /><br /><br />  然而蒋经国却&#8220;容忍&#8221;了。他说:&#8220;此时此地,不能以愤怒态度轻率采取激烈行动,引起社会不安;应采取温和态度,以人民国家安定为念处理事情。对组党问题,在不违反国策、宪法规定内,可研究组党的可能性,暂以秘密进行。&#8221;<br /><br /><br />  反对党成立,触犯国民党的&#8220;戒严法&#8221;。类似状况在1960年已发生过一次,当时雷震在《自由中国》杂志鼓吹成立反对党,并付诸行动,与地方自由民主人士郭雨新、许世贤、高玉树等筹组&#8220;中国民主党&#8221;,秘密草拟&#8220;中国民主党创立宣言&#8221;。&#8220;宣言&#8221;提出,&#8220;组成英美式和平政党,以取代武力革命,避免国破家亡的惨境&#8221;。但后来雷震被蒋介石以&#8220;匪谍&#8221;罪判刑10年,反对党胎死腹中,《自由中国》杂志被禁。<br /><br /><br />  这回,蒋经国对&#8220;民主进步党&#8221;的成立作出与他父亲相反的决策,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是他一生的历史转折点,也是台湾命运的历史转折点。<br /><br /><br />  9天后,10月7日,蒋经国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董事长凯瑟琳&#183;葛兰汉姆(Katharine Graham)专访。他宣布:&#8220;台湾即将解除戒严令,并正积极研究合法组织新政党等问题。&#8221;当时在场担任记录的马英九回忆道:&#8220;我听到吓一大跳!&#8221;10月8日,《华盛顿邮报》以头版头条地位,刊出对蒋经国的专访。<br /><br /><br />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布从7月15日零时起,撤销在台湾实施了38年的&#8220;戒严令&#8221;。<br /><br /><br />  12月5日,修正后的&#8220;人民团体组织法&#8221;在&#8220;立法院&#8221;三读通过,其中包括政党登记方式。<br /><br /><br />  1988年1月1日,解除报禁,准许新报纸登记。<br /><br /><br />  蒋经国去世前最后关注的一件事,是终结戒严时期冻结选举的&#8220;万年国会&#8221;,他督促国民党秘书长李焕和副秘书长马英九拟定第一届民意代表(包括国民大会代表和立法委员)退职办法和第二届选举事宜。<br /><br /><br />  台湾的&#8220;宁静革命&#8221;,就这样起步了。<br /><br /><br />  蒋经国的选择,究竟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台湾走上自由民主之路,究竟是&#8220;自上而下的体制内改革&#8221;,还是&#8220;自下而上的体制外革命&#8221;?至今争论不绝。回答这个问题,要看国民党在台湾建立的是什么样的制度;蒋经国的选择,是不是为终结&#8220;旧制度&#8221;、建立新制度;蒋经国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br /><br /><br />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介石建立的是在大陆已经失败了的&#8220;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8221;的&#8220;党国旧制度&#8221;,而且变本加厉。龙应台女士在其书中有一段描绘:<br /><br /><br />  &#8230;&#8230;五千个山东流亡学生渡海到台湾就学,由七位老师带领到了澎湖,被国民党强迫当兵。一个学生站出来,只讲了半句话:&#8220;报告司令官,我们有话要说&#8230;&#8230;&#8221;司令官李振清一个眼色,卫兵举起刺刀刺去,学生的鲜血喷涌而出,倒毙地上。承诺这五千个孩子的父母带他们来上学的七个老师,到处奔波、陈情,结果全被当作&#8220;匪谍&#8221;枪杀。<br /><br /><br />  对此惨无人道的血腥屠杀,龙应台女士在书中辩护道:&#8220;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共产党的间谍系统深深渗透国军最高、最机密的作战决策,蒋介石痛定思痛之后,决定最后一个堡垒台湾的治理,防谍是第一优先。&#8221;<br /><br /><br />  然而谁会相信,这五千孩子和七位为孩子们上学奔波的老师,是&#8220;深深渗透国军最高、最机密作战决策&#8221;的&#8220;匪谍&#8221;?滥杀无辜的&#8220;白色恐怖&#8221;,不过是国民党为延续&#8220;旧制度&#8221;的手段而已。国民党在台湾的恐怖统治,挥舞的是两把杀手锏:一把叫&#8220;匪谍&#8221;,一把叫&#8220;台独&#8221;,借以在全台湾制造&#8220;恐谍&#8221;、&#8220;恐独&#8221;的恐惧心理。<br /><br /><br />  你想反对国民党专制腐败、争取自由民主吗?若是从大陆来,你就是&#8220;匪谍&#8221;!若是原本在台湾,你就是&#8220;台独&#8221;!不杀也要抓去绿岛关押洗脑。为了巩固旧制度,国民党在台湾长期实施&#8220;戒严令&#8221;和&#8220;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8221;,连统治大陆时期那点假民主也一笔勾销了。最荒唐的,是规定&#8220;光复大陆&#8221;前冻结总统和国会选举,人称之为&#8220;终身总统&#8221;和&#8220;万年国会&#8221;。<br /><br /><br />  自1949年5月19日国民党在台湾宣布&#8220;戒严令&#8221;,到1987年7月15日终止戒严,台湾人民在&#8220;戒严令&#8221;下的恐惧生活达38年之久,这恐怕是世界历史上最漫长的戒严岁月。<br /><br /><br />  蒋经国在去世前作出终止戒严、解除党禁报禁、准备终结&#8220;万年国会&#8221;等一系列选择,究竟向世界发出了什么信号?蒋经国内心明白,这是开启终结&#8220;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8221;的&#8220;旧制度&#8221;的&#8220;大革命&#8221;的第一步,他决心跨出这决定性的一步。<br /><br /><br />  他也明白,假如把他的选择拿到国民党体制内的中央委员会或党代表大会去&#8220;党内民主&#8221;,那些既得利益的委员和代表们是通不过的。所以他必须诉诸体制外民众和舆论的力量,上下互动,内外妥协,才能在终结&#8220;旧制度&#8221;、建立新制度的变革进程中,维护&#8220;人民国家安定&#8221;的目标。那时担任&#8220;总统府&#8221;秘书长的沈昌焕,警觉到了蒋经国这一手的风险,他提醒蒋要注意风险,蒋经国回答: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br /><br /><br />  那时蒋经国已百病缠身,坐在轮椅中视事。他别无选择了吗?也不是,&#8220;此时此地&#8221;,他有三种可能的选择:<br /><br /><br />  第一种,继承蒋介石的哲学&#8220;以不变应万变&#8221;。继续&#8220;拼经济&#8221;,政治上&#8220;维持现状&#8221;,这是国民党内的主流倾向。这个戒严体制在风雨飘摇中已经维持了38年,而蒋经国已是风烛残年,他完全可以再维持几年,留给台湾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对蒋经国个人来说,这是最容易的一种选择。<br /><br /><br />  第二种,接受邓小平的&#8220;问候&#8221;,共商两岸统一。邓小平的&#8220;一国两制&#8221;设计,本来就是针对台湾和蒋经国想出来的。直到1985年,邓小平还请他和蒋经国的共同朋友李光耀专程赴台,向他在莫斯科的学弟表达&#8220;问候&#8221;。事后蒋经国召见美国在台协会代表丁戴维,嘱他告知美国政府,李光耀来台转达邓小平的&#8220;问候&#8221;,意在促成&#8220;第三次国共合作&#8221;,谈判&#8220;和平统一&#8221;,蒋已给予否定响应。根据当时形势,蒋经国若作此选择,邓小平满意,美国也会默认。至于台湾内部反对力量,蒋经国以他的权威,谁也难以阻止。<br /><br /><br />  第三种,就是&#8220;告别旧制度&#8221;。同过去国民党的旧制度告别,同过去独裁者的蒋经国告别,带着台湾,告别过去,顺应时代潮流走上新路。<br /><br /><br />  蒋经国选择的,正是这一条对于他个人,对于他的党,对于他的政权,都属于最困难的新路。蒋经国以他自己的历史哲学,&#8220;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8221;,取代了他父亲的&#8220;以不变应万变&#8221;,带领台湾跳进历史大变动的惊涛骇浪中。以至直到今天,历史最终作出了确认,尽管许多人仍不理解他,一直在质疑这个独裁者的&#8220;动机&#8221;何在。<br /><br />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人物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