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娘子”告别她战斗一生的世界

<div>&nbsp;</div><div>伦敦丽兹酒店的一个套房,时钟指向2013年4月8日上午11点28分,这是撒切尔夫人生命的最后时刻。按撒切尔和家人的意愿,英国女王并没有给她安排国葬,撒切尔葬礼的规格比照女王母亲、戴安娜王妃。</div><br />&nbsp;<img alt=""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3/Apr/4132013Tha.jpg" height="364" width="550" /><br /><br />  从1979年到1990年,撒切尔三次赢得大选。她是英国普选以来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也是英国迄今唯一的女首相、英国主要政党唯一的女性首领。<br /><br />&nbsp;<br /><br />  毫无疑问,她是一位政治强人,她的敌人有工会、苏联、阿根廷、国营企业、北爱尔兰及福利制度&#8230;&#8230;她全线出击,坚强无比;她勇敢、执著、狂热、决绝,却也时时展现优雅而迷人的魅力;她不遗余力地维护资本主义精神,也维护这个国家的利益、尊严与梦想。<br /><br />&nbsp;<br /><br />  撒切尔招人爱慕,也被人憎恨。支持她的人把她捧上天,反对她的人把她踩成bitch(贱人)。她去世当天,有人在她伦敦公寓门口哭泣悼念,也有人大张旗鼓地在街头开香槟庆祝。4月9日,《每日镜报》的头版标题是&#8220;分裂国家的女人&#8221;,而《每日邮报》的头版则是&#8220;拯救英国的女人&#8221;。<br /><br />&nbsp;<br /><br />  人们对撒切尔的惟一共识,恐怕除了&#8220;女人&#8221;,就是她对自认为的国家利益的坚定捍卫。&#8220;她是一个爱国的首相,她的每一步都在为英国争取利益。&#8221;英国现任首相卡梅伦这样评价自己的前辈。<br /><br />&nbsp;<br /><br /> <strong> 邓小平:不讲理的女人</strong><br /><br />&nbsp;<br /><br />  撒切尔留下的政治遗产仍在深深地影响着英国和整个世界。但对于很多中国人,她的形象定格于1982年9月24日中午,在人民大会堂东大门外的台阶上摔倒的那个尴尬瞬间。<br /><br />&nbsp;<br /><br />  很多人把这起著名的摔跤事件理解为撒切尔此次访华就香港问题谈判遭到挫败的一个象征,并对谈判中的邓小平抽烟、吐痰、语言自信而强硬和撒切尔从&#8220;盛气凌人&#8221;到&#8220;花容失色&#8221;、&#8220;脸一下就青了&#8221;等传闻津津乐道。<br /><br />&nbsp;<br /><br />  但作为整场会谈的翻译,张幼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8220;没有那么夸张&#8221;。她能感受到两位领导人语言分量越来越重,但两人基本都保持了平稳的语调和波澜不惊的风度。会谈后期,双方还现场草拟并通过了简短的声明,表示会通过外交渠道和平解决香港问题。<br /><br />&nbsp;<br /><br />  至于绊那一下,张幼云说,&#8220;这没什么奇怪&#8230;&#8230;&#8221;一个月前,56岁的撒切尔刚刚做过腿部静脉曲张手术,那是她自就任首相后第一次就医。当天下午,她还是饶有兴致地按计划参观了颐和园,并随后召开了总结北京之行的记者会,发表了会谈中双方达成的声明。<br /><br />&nbsp;<br /><br />  当然,邓小平与撒切尔都不讳言二人在那次会谈中的暗中角力与不快。<br /><br />&nbsp;<br /><br />  一份2013年3月解密的会议纪要显示,邓小平告诉撒切尔,如果在今后15年的过渡期内发生重大风波,中国会&#8220;重新考虑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8221;,撒切尔则回答这会产生&#8220;灾难性的后果&#8221;。<br /><br />&nbsp;<br /><br />  在自传《唐宁街岁月》中,撒切尔毫不掩饰地将此次会谈称为一次&#8220;挫折&#8221;。会谈后,她对时任英国驻华大使的柯利达抱怨邓小平,用了&#8220;残酷&#8221;一词。而据英国《每日电讯》的报道,邓小平当时也曾低声对一位助理抱怨说,我没法和这个女人谈,她根本不讲理。<br /><br />&nbsp;<br /><br />  撒切尔去世后,中国外交部在第一时间表示了哀悼,并&#8220;不计前嫌&#8221;地称赞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为中英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香港问题和平解决作出重要贡献。<br /><br />&nbsp;<br /><br />  1982年9月22日,撒切尔第一次作为英国在任首相访华。<br /><br />&nbsp;<br /><br />  抵达中国当晚,在欢迎晚宴的致辞中,撒切尔讲到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和反霸权领域并肩作战,并引用了&#822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8221;的诗句比喻中英关系。<br /><br />&nbsp;<br /><br />  1977年,她曾作为保守党领袖访华,并会见时任国家主席华国锋。当时,对抗苏联霸权主义蔓延是中英两国的共同焦点。次年,中美正式建交,国际政治形势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br /><br />&nbsp;<br /><br />  撒切尔1982年来华的重点无疑是中国南端的香港。占全港面积92%的新界地区的租约还剩15年到期,这片土地未来的归属备受关注。但和中国谈判,撒切尔显然经验还不丰富。翻译张幼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次与赵紫阳会谈时,英国驻华大使还需要向撒切尔使眼神,示意她在谈话间隙等待翻译。<br /><br />&nbsp;<br /><br />  1982年9月24日,撒切尔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与时任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希望英国能延续对香港治理;而邓小平则坚持&#8220;一国两制&#8221;的路线,主权问题不容谈判。<br /><br />&nbsp;<br /><br />  当晚,撒切尔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英方答谢晚宴。最新解密的英国政府档案显示,撒切尔坚持要用英国海军银器摆桌&#8212;&#8212;这也许是想提醒在座客人追忆大不列颠往昔的军事荣耀;但在花钱的问题上,撒切尔小气了起来,她最初选择了每人50元套餐,并要求加入苏格兰烟熏三文鱼、用水果沙拉替换俄式草莓果酱面包。时任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却强烈建议她大方一点,改成有鱼翅和海参的75元套餐,铁娘子最终妥协了。<br /><br />&nbsp;<br /><br />  这次访华开启了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进程。在经历22轮艰苦谈判后,双方终于在1984年9月达成一致。<br /><br />&nbsp;<br /><br />  1984年底,撒切尔再次访华时,在30个小时内出席了《中英联合声明》签字仪式,还与邓小平、赵紫阳、胡耀邦会见并参加了李先念主持的宴请。与邓小平会见时,撒切尔盛赞对方提出两年谈判期限的做法&#8220;非常明智&#8221;。<br /><br />&nbsp;<br /><br />  此后,中英关系开启了一段短暂的&#8220;蜜月期&#8221;。1985年、1987年,赵紫阳、胡耀邦先后访英;1986年,英国女王访华。<br /><br />&nbsp;<br /><br />  <strong>从&#8220;抢儿童牛奶的人&#8221;到&#8220;撒切尔主义&#8221;</strong><br /><br />&nbsp;<br /><br />  在中英谈判初期,撒切尔态度极其强硬,令谈判前5轮一度濒临破裂,被柯利达称为&#8220;聋子对话&#8221;。<br /><br />&nbsp;<br /><br />  究其原因,彼时英国与阿根廷的岛屿之战刚过去三个月,获胜的英国人正沉浸在巨大的爱国激情之中。这让撒切尔夫人不得不采取强硬立场。撒切尔的支持率曾一度低至可怜的23%,正是与阿根廷一役取胜让她的支持率触底反弹。<br /><br />&nbsp;<br /><br />  支持率的走低与撒切尔大刀阔斧的改革政策不无关系。她的政策被称为&#8220;撒切尔主义&#8221;。1970年,因为宣布停止为七岁以上的在校儿童提供免费牛奶,她被叫做&#8220;抢儿童牛奶的人&#8221;。那时,45岁的撒切尔刚刚进入内阁,职务是教育与科技部长。<br /><br />&nbsp;<br /><br />  二战之后,欧洲福利主义盛行,英国也因此陷入了通货膨胀、经济停滞的尴尬,此外,还不得不长期面对高达两位数的失业率。1979年5月4日,撒切尔出任英国首相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降低税率、限制工会势力、削减福利、对国企大幅私有化并关停无望盈利的矿产企业。<br /><br />&nbsp;<br /><br />  &#8220;我带着一个目的来到这个办公室:让英国社会从依赖走向自立,从人人为我到我为人人;建立一个奋起直追的英国,而不是消极怠工的英国。&#8221;1984年,撒切尔如此解释她的新政。<br /><br />&nbsp;<br /><br />  但直至她去世,那些对&#8220;撒切尔主义&#8221;愤怒的人依然没有原谅她。英国国家矿工联盟的秘书长基钦(ChrisKitchen)称,&#8220;撒切尔的去世没有让我们掉一滴眼泪&#8221;。他指责撒切尔&#8220;狂热&#8221;政策的后果是让人们变得贪婪,&#8220;毁掉了民众的生活,毁掉了英国的煤炭开采业&#8221;。<br /><br />&nbsp;<br /><br />  1984年3月起,英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煤矿罢工,抗议撒切尔的政策。但由于全国矿工联合会发动的罢工不符合法定程序,加上罢工过程中出现了暴力事件,因此并未获得舆论的有力支持。最终,撒切尔政府取得了胜利,煤矿工会遭受沉重打击。<br /><br />&nbsp;<br /><br />  撒切尔任期内,伦敦街头反复出现愤怒的示威者,他们涌到她行驶中的座驾两旁,愤怒地敲打车窗。车内的撒切尔不悲不惧。<br /><br />&nbsp;<br /><br />  对自己的政府,撒切尔同样不手软。1979年一上台,她就聘任马莎百货总裁德雷纳为政府效率顾问,并按照他的建议,在任内裁掉了十七万政府职员,其中大多为高级公务员。<br /><br />&nbsp;<br /><br />  撒切尔的坚持最终见到了效果。1987年,精简公职人员提高的效能相当于10亿英镑,使当年的英国国家财政扭亏为盈。同年,毫无悬念地,撒切尔第二次连任了英国首相。<br /><br />&nbsp;<br /><br />  撒切尔毫不妥协的精神为她赢回了支持率,但是,她一意孤行的脾气也加速了任期的提前终结。<br /><br />&nbsp;<br /><br />  自1989年到1990年,撒切尔夫人推行了饱受争议的&#8220;人头税&#8221;,对每人征收的金额不变,却并未照顾到低收入人群,这使得撒切尔的支持率暴跌。加之这样的铁腕做派难免得罪其他阁僚,饱受口诛笔伐的撒切尔在1990年11月22日宣布,不再谋求保守党领袖职位,6天后,她辞去了首相职务。<br /><br />&nbsp;<br /><br />  <strong>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寻求一席之地</strong><br /><br />&nbsp;<br /><br />  尽管国内政策毁誉参半,但无法否认,作为一位政治明星,撒切尔的影响力随着英国国力的复苏而不断跨越国界。连一直奉行偏左政策的法国总统密特朗都心情复杂地评价撒切尔有&#8220;卡里古拉(注:古罗马暴君)的眼睛和玛丽莲&#183;梦露的嘴&#8221;。<br /><br />&nbsp;<br /><br />  甚至她最有名的绰号&#8220;铁娘子&#8221;,也最先来自她的敌人而非朋友。<br /><br />&nbsp;<br /><br />  1976年演讲中,撒切尔批评苏联说,&#8220;当我们把一切放在大炮前面时,他们(苏联人)却把大炮放在黄油前面。&#8221;此后,苏联的《红星报》开始描述撒切尔的刻板与无情,将她称为&#8220;铁娘子&#8221;,并比喻为19世纪德国著名的&#8220;铁血宰相&#8221;俾斯麦。<br /><br />&nbsp;<br /><br />  几天后,撒切尔这样展开自己的一场演讲:&#8220;女士们、先生们,今晚,我身着红色雪纺绸晚装、妆容精致、头发齐整地站在你们面前&#8230;&#8230;西方世界的铁娘子。是我吗?冷战斗士?好吧,是我,如果他们想这样解读我对生活最根本的自由价值的捍卫。&#8221;<br /><br />毫无疑问,撒切尔也是一个爱美的女人,耳钉、项链、宝石手链、戒指、胸针缺一不可且样式繁多。她曾向张幼云透露,她的珠宝不全是真品,否则经济上承受不了。<br /><br />&nbsp;<br /><br />  在国际政治历史中风起云涌的1980年代,这个爱美的女人与美国总统里根一道,在大西洋两岸树立起新自由主义的旗帜。里根将撒切尔称作&#8220;政治上的灵魂伴侣&#8221;,而撒切尔则将里根称作&#8220;生命中第二重要的男人&#8221;。<br /><br />&nbsp;<br /><br />  在与苏联的冷战中,撒切尔通过积极配合并影响冲在最前线的美国的政策来提高英国的影响力。她自称是里根在北约国家里最主要的啦啦队员。在撒切尔任内,英国是北约欧洲成员中唯一在核力量和常规力量方面都对北约防务做出重要承诺的国家。撒切尔恪守了前任政府对北约成员国做出的军费年增长3%的承诺,并率先同意为美国160枚巡航导弹在英国建造发射场。<br /><br />&nbsp;<br /><br />  但在张幼云的记忆中,撒切尔并不是&#8220;脸谱化&#8221;的人物。赵紫阳访问英国结束时,撒切尔专程到他下榻的宾馆辞行,并送给他五条英国马莎(Marks&amp;Spencer)牌的领带。在中国使馆一次派对上,张幼云看到她张罗着与服务员们一起合影留念,也会体贴在外交场合显得不够练达的丈夫。撒切尔主动向张幼云问起周恩来的一些往事,见张幼云讲到动情处流下眼泪,她还握住她的手,轻声安慰。<br /><br />&nbsp;<br /><br />  在人物传记《铁娘子》中,作者雨果&#183;杨(HugoYoung)评论道,国际舞台上的撒切尔&#8220;用尽每种女性特质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寻求一席之地&#8221;。<br /><br />&nbsp;<br /><br />  <strong>拒绝使用拐杖</strong><br /><br />&nbsp;<br /><br />  在度过了大多数钢铁一般的峥嵘岁月以后,撒切尔无可避免地进入了晚年。<br /><br />&nbsp;<br /><br />  辞任首相以后,英国上议院为她保留了一间办公室,她20年来的私人秘书继续在那里办公,她偶尔会过去坐坐。每周,她的办公室仍会收到上千封信件。考虑到她每况愈下的身体,这间办公室在2011年关闭了。<br /><br />&nbsp;<br /><br />  但即便在走路不稳的时候,她也拒绝使用拐杖,拒绝透露任何衰弱的迹象。2012年3月,她去伦敦一公园散心,媒体拍到的照片显示,她已经需要拐杖的帮助。但是坐下休息时,她的拐杖会放在隔她两个人以外的地方。<br /><br />&nbsp;<br /><br />  在女儿凯罗尔的印象里,母亲是有金刚不坏之身的,并且记忆力堪比电脑。以至于2000年当撒切尔夫人一反常态,语句不顺畅甚至重复时,她惊得&#8220;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8221;。<br /><br />&nbsp;<br /><br />  2002年,撒切尔退出公共舞台后,除了连续的轻微中风,痴呆也同时缠上了她。她听从医生的建议,削减了工作量,并宣布不再发表公开演说。但是两年后,重返政治舞台前沿的冲动让她忘记了医生的建议。在纪念自己当选首相25周年的庆典上,她厉声抨击了布莱尔政府的税收政策和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br /><br />&nbsp;<br /><br />  不幸的是,2003年,丈夫丹尼斯&#183;撒切尔离世。一同离她而去的,还有她曾经的精准记忆力。她会想不起刚说完的一句话开头的那几个字,甚至很多时候,女儿需要一遍遍地告诉她,她的丈夫已经不在了。每每这时,她总会静静地问一句:哦,当时我们都在场吗?<br /><br />&nbsp;<br /><br />  自2012年圣诞病情恶化以来,在家上下楼梯对她都已变得费力。她搬到了丽兹酒店,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三个月。<br /><br />&nbsp;<br /><br />  此间,病情一直折磨着她,她极度虚弱,没有气力接待任何来访者。<br /><br />&nbsp;<br /><br />  她的孩子都不在身边:儿子在西班牙,女儿在瑞士,孙子孙女们在美国。在生命的尽头,儿女也没来得及跟她道别,陪伴在她身旁的,是她的医生和护工。<br /><br />&nbsp;<br /><br />  她喜欢待在家中的画室,坐在那张她最爱的扶手椅上,静静地听古典音乐。或者关注着这个曾经和她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世界:浏览报纸,看电视新闻,选读信件。<br /><br />&nbsp;<br /><br />  她一定会读到新闻,知道欧债危机不断蔓延,数个欧元区国家的金融与经济陷入泥潭。她也许会回想起1990年,在议会辩论中,对缺乏基础的欧盟货币一体化进程,她断然拒绝,一字一顿地说出&#8220;NO!NO!NO!&#8221;<br /><br />&nbsp;<br /><br />  这样的态度在当年饱受挞伐,但二十年后,历史深处她孤独而强硬的声音为她赢回了一些迟到的尊敬。是的,她早就说过了。<br /><br />&nbsp;<br /><br />  但无论怎样,如今她永远离开了。她终于告别了这个战斗一生的世界。<br />&nbsp;<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