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div><div> </div><div> 小說《香飄四季》的作者是陳殘雲。</div><br /> 1958年到1960年,廣東作家陳殘雲挂職東莞縣縣委副書記,長期在麻湧鎮蹲點,之後將所見所聞所寫成《香飄四季》這部小說,1963年5月首印,1978年重印,在1980年後又有幾次重印。改革開放之後,此書差不多被遺忘。2000年6月間,麻湧鎮當局爲打文化牌,將《香飄四季》這部作品重新包裝,委托花城出版社印一萬本,一方面作麻湧圖書館藏書之用,供市民借閱,另一方面作爲禮品贈送給外賓。另外,麻湧當局主辦之周報亦以《香飄四季》爲刊名,並從2008年1月16日開始連載小說《香飄四季》,至今還在刊登。只是鄙人向來不去東莞,不然一定收集一本最新版的《香飄四季》。<br /><br />《香飄四季》這部小說,看上去是一部歌頌大躍進運動的作品。這部書現在肯定已經很少人閱讀,但是我卻反研究,終于發現它是一篇隱藏著某些秘密的小說。作者通過高超的技巧,把一些無法公開說的話,設置成若幹一般人無法讀得懂秘密主題。五十多年間除了鄙人之外,竟然無人發現其中的奧妙。爲此特作一家言,貢獻于有興趣的廣大讀者,並請高人雅正。 <br /><br /><strong>一、以寫藏頭詩的方法把人物姓氏編成段子</strong><br /><br />中國是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國家, 六十多年來文化人被投入監獄的事非常多。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父親在一九六二年,就因卷入反黨小說《劉志丹》案而坐牢十余年。不能批評中共政權,歌功頌德也必須講究技巧。而《香飄四季》這一部小說,明裏是歌頌大躍進運動,暗中則批判大躍進運動。其所運用的技巧,類似于李莊在重慶的法庭上用寫藏頭詩的手法明裏表示認罪、暗中抵抗一樣。我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香飄四季》這部小說中的人物的姓氏中暗藏玄機。<br /><br />在小說裏最先登場的是合作社會計何水生,小說開頭的第一句話是:“ 一九五八年新年過後,東湧高級社的會計何水生,對自己的年齡記得特別清楚,他已經是二十九歲了。”<br /><br />珠三角地區的村莊東湧村有林、徐、何、許四個坊,所有的民衆都已經成爲合作社的社員,合作社有書記、主任、材務主任、婦女主任、會計、出納等按月領工資的官員。何水生暗戀著合作社主任許火照的妹妹許鳳英,打算正式向許鳳英表白,一早就在村口等待許鳳英,要送一雙花襪子給她,這一段描寫頂有意思:<br /><br /> 他披著一件半新不舊的藍棉懊,樣子顯得有幾分軒昂,卻帶著一點異乎尋常的畏縮情緒,……(第2頁)<br /><br />第二個出場的人物是富裕中農許三材的獨生女許細驕,二十一歲,是一個粵劇發燒友,飾花旦。<br /><br />第三人是許鳳英,許細驕走後許鳳英才登場。<br /><br />第四人是婦女主任何桂珍。<br /><br />第五人是富裕中農許三材:<br /><br />這位五十上下的矮子,有個兄弟在香港作小販,早年常有錢寄回來,後來兩兄弟分家,就各管各的了。他除了 耕作之外,也會作買賣,曾請過工,土改時幾乎給劃上富農。如今還有一點家底。他穿了一件從舊貨攤上買來的黑絨大衣,戴一頂半舊氈帽,挑了兩籠肥雞,急急忙忙地要往什麽地方去。<br /><br /> 鳳英問:“三材叔,往哪?”<br /><br />“你別管!” 許三材臉孔很冷。幾個月前,兩條道路辨論的時候,他是重點對象,鳳英和他作過尖銳的鬥爭。他對許鳳英有一脖子怨氣,所以答話答得很晦氣。<br /><br /> 鳳英知道他有情緒,卻不理會他,續問:“爲什麽幾天不出勤?”<br /><br /> 許三材負氣道:“有病!” <br /><br /> 鳳英問:“有病,有病挑兩籠大雞作什麽?”<br /><br /> 許三材道:“上廣州醫病,趁勢送幾只給親戚,犯法麽?”<br /><br /> 鳳英知道他說謊,回身隨他而行。“我看你心裏有病,給錢眼兒迷壞啦。”她說,“黑市買賣,就是犯法,你該當得起這個辨論!”<br /><br /> 許三材聽得不妙,頓住。“辨論”的味兒,他是嘗過的,心裏自然害怕。他並不是土頭土腦,“經驗”的教訓,教他學得更聰明,明明白白的風險,他是不肯再冒的,鳳英的話,當頭敲醒了他,使他有幾分戰栗。原來,他想趁許多榦部上鄉裏開會的機會,暗裏走一次單幫,撈上幾個錢,卻想不到那麽倒黴,大清早就碰上鳳英。<br /><br /> 許三材自知闖不過關,立時退縮,轉變道:“鳳英,你莫一本通書看到老,老把我三材看成個買賣人。”他回過身來,折回原路,生氣地沈吟著,“好,我就不去,病死算邏,斷了親戚算邏!”(第10-11頁)<br /><br /> 第六人第七人分別是林阿盛和林奀,兩個窮老頭子。在南方最嚴寒的季節,林阿盛穿一件麻包袋改縫成的上衣,加一條單褲,林奀穿一件破棉懊。 林阿盛手上拿著一張破魚網和一只魚蔞要去打魚,林奀扛著鋤頭去私有的蕉園開工。林阿盛是一位出色的評論家,請看下面一段對話:<br /><br /> 許鳳英迎上前去,爽聲叫道:“盛伯,奀叔,早晨!”<br /><br /> 兩人站著,和風英招呼。然後,盛伯有什麽感觸似地,問道:“你們這些開會專家,怎麽不去開會?”<br /><br /> “開會專家?”鳳英奇怪地問,“我哪天不出勤,怎麽安上個‘開會專家’的名堂?”<br /><br /> “他不是說你,也不是說你哥,”奀叔插嘴道,“說的是他的疏堂侄子,我們社的頭人……”<br /><br />“我不怕對你鳳妹子說,人家對他有意見,我心痛!”盛伯心裏藏不住話,有點牢騷,“我們對子人頭衆多,土地也多,本不該有那麽個窮樣子,可就是當頭人的愛說大話,愛自己吃喝,愛白天黑夜昏頭昏腦的開會,忘掉了犁尾杆是怎麽摸的,怎麽不窮呀?鳳妹子,你曉得房子是靠泥水匠一塊磚一塊磚地砌起來的,不是開會開出來的,莫非柴米油鹽是開會開得出來的!”(第12-13頁)<br /><br />林阿盛在舊社會還教過合作社書記當泥匠的手藝,不把書記當什麽大人物,公開地抨擊合作社書記是“開會專家”,這樣的話只有書記的“爹媽”級的人物才可以說的。<br /><br /> 許鳳英與林奀有一段對話:<br /><br /> 奀叔道:“還不是偷個空,摸摸自留地。”<br /><br /> 鳳英道:“要是我們社的生産,都象你的自留地一樣,我們社一定變成富社啊,奀叔。”<br /><br /> “可不是,”奀叔擺動著腦袋,“可人家不跟我一條心啊!”<br /><br /> 鳳英問:“人家?哪個人家呀?”<br /><br /> “還不是他那熱心開會的侄子,我們社的頭人,”奀叔把臉側向盛伯,抿一抿嘴唇,“他的眼睛,只看見稻子,看不見香蕉,就怕連你哥也一樣。”<br /><br /> 鳳英回駁他一句:“你可別光看見自己的自留地啊,奀叔。”<br /><br /> 林奀不再哼氣,徑自走了。林阿盛仰著頭,跟林奀一塊走去。鳳英也離開了他們朝原路往前行,兩位老頭的牢騷話,使她心裏不舒服,卻也引起她思索一些從來沒有思索過的問題……(第13-14頁)<br /><br /> 小說的第一天結束,充分交代了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許三材賣幾只活雞也犯法,這樣的事件要是讓八零後一代人讀起來肯定不相信,但是卻是中國的一段確確實實的歷史細節。剝奪民衆做生意的自由,是中國曆史以來最野蠻的統治記錄之一。許三材破壞“統購統銷”的行爲,若被市場管理官員看見會被沒收貨物,被積極分子看見會被告發或者開會譴責。許鳳英作爲許三材的本家侄女,發現叔父做生意,亦對其進行威脅,揚言要開社員大會進行辯論,令許三材恐懼至極:“鳳英的話,當頭敲醒了他,使他有幾分戰栗。”<br /><br />第二天,第八人徐炳華、第九人陳阿秀登場。徐炳華是合作社材經主任,阿秀爲是一寡婦。到此,林坊、徐坊、何坊、許坊的每一個坊都有人物出場了。<br /><br />何水生、許細驕、許鳳英、何桂珍、許三材、林阿盛、林奀、徐炳華、陳阿秀這些姓名,很難發現有什麽玄機。我把名字去掉,保留姓氏,得到:何許許,何許,林林,徐,陳,這裏有什麽玄機呢?首先,其中“何許”二字明顯有點意思。小說是寫人的,“何許”二字就是 “何許人?”其次是兩個林字,林即“雙木”,另外,兩個林老頭都稱合作社書記爲“頭人”,這裏暗藏著的一句話就是“木頭人”!徐炳華的姓氏 “徐”字有什麽講法呢?“徐家子弟,斜人多過正人”。請讀者搜索,就可以看到大把的結果了。徐炳華的姓的秘密就是“斜人多過正人”。<br /><br />作者用寫藏詩的手法,用人物有姓氏暗藏了一句話:何許人?木頭人,斜人多過正人。斜,也通邪。<br /><br />陳阿秀和作者同姓,插入陳阿秀有什麽奧妙呢?我覺得陳阿秀應該表示小說作者本人,爲此我思考,陳殘雲肯定不是作者的原名,他的原名是否含有一個“才”字呢?因爲由“秀”字可以轉換到“才”字,影射到“秀才”,而一個作家顯然就是一個“秀才”!于是我在網上搜索 “陳殘雲,原名陳……才”一段話,結果出來了一大堆:“陳殘雲,……原名陳福才……”證實了我的猜想是正確的!<br /><br />到此可知,《香飄四季》裏的人物姓氏,隱含了一段象司馬遷寫《史記》裏的“太史公曰” 那樣的話:“陳秀才曰:‘何許人?木頭人!斜人多過正人!’”這是《香飄四季》中的第一個秘密主題。,就憑這一點,《香飄四季》堪稱中國當代文學中最偉大的一部作品!<br /><br />寫藏頭詩可以爲娛樂,也可以作爲政治鬥爭的手段。近年間最有名的故事,當數北京律師李莊所作的認罪聲明。<br /><br />2009年11月,重慶市民龔剛模被重慶市當局以黑社會犯罪之罪名逮捕,北京律師李莊受委托爲辯護律師。重慶當局爲了將可能無罪的龔剛模判刑,稱李莊以唆使嫌疑人及證人僞造證據、鼓動嫌疑人謊稱被警方刑訊逼供罪名逮捕。李莊在2010年2月3日被二次審判時,公布一份認罪聲明。李莊的聲明文本的每一段開頭及結尾,分別是被、比(逼)、認、罪、緩、刑,礎(出)、去、堅、抉、揭、訴等字,表示爲爭取緩刑後再上訴。這一聲明瞞過了重慶當局,迅速揭開重慶當局曾經與李莊達成認罪後可判抉緩刑的協議,但重慶當局最後仍然將李剛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br /><br />2013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社論被安全部的官員篡改,引發了一次關于言論自由的論戰。官方控制力薄弱的微博,紛紛向中宣部出擊,而受官方控制的許多網站標題排列上運用藏頭詩的方法支持《南方周末》。1月7日,一些網站上開始出現“藏頭詩”,尤其有意思的是網易網站,今日焦點頭條,前六條新聞(南京“椰奶警察”被治安拘留記行政大過處分、方舟子曝武大法學院長抄襲論文、周立波拒上央視蛇年春晚、末班車龍年結婚、加拿大蛇年郵票8日發售、油價仍處上升通道),每條新聞的第一個字串起來,就是“南方周末加油”。上述兩例藏頭詩性質的文字,結構間單,容易被讀者讀明白,而《香飄四季》裏的“藏頭詩”太深奧了,到目前只有我一個人明白。<br /><br />“木頭人”即沒有思考能力的人,中國的制度導致了人的思維能力的退化。自毛澤東起,當局以嚴厲的手段鉗制民衆的思想,實行黨禁報禁,推行愚民政治,不斷制造各種政治運動,迫害知識分子,統治者爲所欲爲,無法無天。大躍進運動違背科學規律,到處大放畝産數萬斤的高産衛星,結果生成一場人爲的大饑荒,導致三千多萬農民被餓死,以至人相食。在反右派運動中,陳殘雲肯定有甚多文化界的朋友受難。查小說最後一頁記載:“一九六一年一月三日開筆,一九六二年三月卅一日脫稿于廣州。”陳殘雲作爲了解社會現實的作家,對于這一段時間,中國社會的一切問題都非常清楚,但是他必須以他的筆鼓吹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在這樣的處境之下,如果他是一個有良心人,內心一定充滿犯罪感。但是,他有什麽辦法呢?無奈之下,只得攪盡腦汁,運用藏頭詩的方法,寫下“何許人?木頭人,斜人多過正人”這一主題。不過陳殘雲是否知道,中國社會始終還是老樣子,六十年來,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江澤民,都是斜人,即邪惡之人,整個官場無官不貪。這個政權的官員之中,始終還是“斜人多過正人”,這句話,把中國社會全說透了。<br /><br /><strong>二、爲什麽描寫大饑荒時代的小說食物那麽豐富?<br /></strong><br />《香飄四季》描寫吃各種食物的場面很多,包括食物的品種多、食譜多,供應充足,市場繁榮。而实际情况则相反,廣東在1958年之後大躍進運動的的1959—1962年,和全國一樣發生嚴重的饑荒,但是陳殘雲的小說卻把1958年的廣東寫成食物充足的樂園,是不是太殘忍了?廣東還發明反瞞産呢! 1961年3月1日,陳殘雲動筆寫小說的時候,大饑荒還未結束。<br /><br />爲了分析作者對于吃的描寫的用意,我對小說中提及的全部食物包括在家裏吃的、在飯店裏吃的或者提及的、在宴席上和流動攤販叫賣的食物,其他酒類、茶、汽水、涼茶、糖水、水果、果蔗等,整理出正面的一個“食物索引”:<br /><br />1、香蕉 小說中第二天中午,何水生在東湧高級社社委會做帳的時候,合作社財經主任徐炳華 “他進入淩亂的小辦公室,把一只吃剩的香蕉擲給何水生,粗聲地玩笑說:‘慰勞你,水生。’”(15頁)<br /><br />2、茶 喝茶的場面很多。<br /><br />3、蝦餃 蝦餃是小說中第三種食物,且是第一個描寫到被一個具體的人“進食”的食物。吃蝦餃的人是富裕中農許三材,地點在泉香居茶樓。當時,一幫落後社員拿傻子權開玩笑,林大鴉叫傻子權喝新婦尿,引得衆人大笑:“幾個人一陣大笑。連默然坐在一旁吃蝦餃的滿懷心事的許三材,也吱吱地笑了起來。(22頁)”<br /><br />4、叉燒包 叉燒包是小說中提及的第四種食物。在泉香居茶樓許三材吃蝦餃,林大鴉又吃完了一只叉燒包,用舌頭舐舐兩片豬肝色的嘴唇,搭上道:“我看呀,徐老貴,還是多吃一點算啦,常言道:‘吃了是福,穿了是祿’,吃在肚子裏,穿在身上,才算是自家的,這世界我看透羅,早晚要共産的。”(23頁)<br /><br />5、白糖倫窯糕, 6、牛肉豬腸粉, 7、豬油雞仔餅, 8、菓子蓮蓉包, 9、脆皮豆沙卷, 10、荷葉糯米飯, 11、從化三花酒。當幾個“落後社員”在泉香居茶樓上吃早茶的時候,小販把上述食物挑到東湧村的街場上叫賣,從化三花酒是泉香成茶樓裏出售的。這時候,有一串叫賣的聲音:白糖倫窯糕呀,牛肉豬腸粉呀,豬油雞仔餅呀,菓子蓮蓉包呀,脆皮豆沙卷呀,荷葉糯米飯呀 (24頁)……。 “企堂”工友替林大鴉斟水,林大鴉向他豎起兩個指頭:“二兩從化三花——”林大鴉的話,再一次提醒了吝啬成性的許三材,他要了一碟倫窯糕,一碟蓮蓉包,又折回來,一骨碌坐在原來的位置上,翹起腿子,一面吃,一面賭氣說:“好吧,吃光算啦,越空越光榮!”( 24頁)許三材受到被林大鴉的話刺激,在頭腦裏形成了一種被共産的末日感,一改往日吝啬,要了一碟倫浩糕,一碟蓮蓉包,加上他原來吃的蝦餃,成爲在這一段故事裏吃得最多的人物。<br /><br />12、甘蔗 在西湧鎮開會的許火照和葉浩見面時,葉浩吃著一段甘蔗。(28頁)<br /><br />13、餅幹 許火照的母親埋怨兒子許火照是鹹酸主任,這樣寫: “多呢,我跛腳婆子走不完全村,有話聽不全。老太婆把一塊吃剩的餅子,塞進站在地上的小蝦仔嘴巴裏,……(第六章,55頁)其他還有多處出現餅幹的地方,如第廿一章,徐金貴將餅幹挑到田頭賣(241頁)。<br /><br />14、 金銀卷, 15、鴻圖窩面, 16、蛇王滿五蛇羹, 17、太平館燒乳鴿, 18、利口福炒牛奶, 19、務農牛奶雞, 20、愉園油爆蝦, 21、甯昌鹽焗雞,22、北園紅燒魚頭, 23、蓮宛梅子蒸鵝, 24、菜根香齋燒鵝, 25、荔枝灣艇仔粥, 26、歐榮記雲吞面, 27、劉桂康炖狗肉, 28、珠海路邊雞, 29、順記雪糕, 30、南方雙皮奶, 31、蓮香三黃蓮蓉, 32、趣香圓杏仁餅, 33、成珠雞仔餅, 34、滄州蠟腸, 35、莫記乳豬 (以上見106頁), 36、錦鹵雲吞, 37、玫瑰露(以上見107頁)。<br /><br />許三材帶女兒許細驕在陶陶居裏相親,和榮茂老板父子見面時,榮茂老板先要了兩碟金銀卷,另外點了一個鴻圖窩面。然後,榮茂老板象說書一面講了一串食譜:“料想你聽也沒有聽過哪,好比蛇王滿五蛇羹,太平館燒乳鴿,利口福炒牛奶,務農牛奶雞,愉園油爆蝦,甯昌鹽焗雞,北園紅燒魚頭,蓮宛梅子蒸鵝,菜根香齋燒鵝……”他象念書似的,說得口沫橫飛,教許三材頻頻用舌頭舐著嘴唇。稍頓,續道:“還有荔枝灣艇仔粥,歐榮記去吞面,劉桂康炖狗肉,珠海路邊雞,順記雪糕,南方雙皮奶,蓮香三黃蓮蓉,趣香園杏仁餅,成珠雞仔餅,滄州蠟腸,莫記乳豬……海,多呢,一個月也吃不完。”兩個老頭留下一對青年男女,在一個包廂裏再點了兩杯玫瑰露和一盆錦鹵雲吞。(106-107頁)上述菜譜加上先點的金銀卷和鴻圖窩面,共二十四個品種。在一九五八年春,廣州真的食品供應有這麽繁榮麽?<br /><br />38、莙達菜, 39、鹹魚仔(113頁),掏大糞的許火照和許金全留下看守社裏的船只,吃的是上述兩種菜。當時,因爲許細驕發現了相親的阿祥表哥是一個跛子之後,逃了出來,找到了社裏的積肥船。<br /><br />40、揚州炒飯, 41、鴛鴦蠟味飯, 42、上湯會飯, 43、牛肉飯, 44、狗肉飯, 45、牛腩飯, 46、蠟鴨尾巴飯, 47、大肉飯, 48、扣肉, 49、糖醋排骨, 50、燒鵝, 51、幹炒牛河。到廣州積肥一幫人在飯店吃了上述的品種共十二種,另外徐炳華還要了兩杯從化三花酒。(115頁)<br /><br />52、紅豆沙 谷雨後,春耕結束,合作社放假。在西湧鎮上,何津請許鳳英吃紅豆沙,之後兩人無言離去。<br /><br />53、狗肉 谷雨後春耕結束,合作社放假,徐炳華、徐老添、林昌、林福、可開見等,殺了一只沙皮狗,痛快的、放開肚子的吃了一頓。許三財則殺了一只大烏狗,請林吉幫手,在西湧鎮上擺了一個狗肉攤(151頁)。另外一幫壞分子偷渡前一起吃狗肉(471頁)。<br /><br />54、涼粉, 55、鹹酸, 56、糖水, 57、大蕉, 58、苞粟(玉米),上述食物,在西湧鎮上擺賣(228頁)。<br /><br />59、棕子 五月初五端陽節,西湧鄉舉辦龍舟比賽,許鳳英到何桂珍婆家串門,被何桂珍家婆請吃棕子。(236頁)<br /><br />60、燒豬肉, 61、白斬雞, 61、南乳扣肉, 62、木耳肉, 63、魚丸,上述食物,出現在徐寶和許細驕的婚宴裏(268頁)。<br /><br />64、稀粥,陳阿秀的兒子許海珠,跌落水中,被何水生救起送回家,醒來之後,吃了點稀粥。(281頁)<br /><br />65、湯丸,陳阿秀與何水生談了戀愛之後,陳阿秀請何水生吃湯丸。(287頁)<br /><br />66、汽水 ,何津請出錢林吉買餅幹和汽水同吃。(306頁)這時,何津已經把林吉培養成爲一個線人了。<br /><br />67、紅柿子, 68、荔枝幹, 69、雞蛋。上述幾種食物,還加上香蕉,在八月間許火照到廣州的醫院看望林耀坤時帶去(325頁)。另外,在林耀坤出院之後,陳阿秀送給他雞蛋。<br /><br />70、芋頭餅 葉肖容做給一家人吃的。(341頁)<br /><br />71、欖角, 72、豆豉, 73、青菜, 74、芋頭, 75、白鳝, 76、雙蒸酒, 77、松糕, 78、豬紅粥, 79、生魚葛根湯,上述食物出現在合作社第二次到廣州掏大糞的幾個社員的夥食中(359頁)<br /><br />80、肉包子,夏天某個夜晚,徐二奶到徐金貴的泉香居茶樓購買了肉餃子和燒酒(365頁、366頁)。<br /><br />81、麻蝦角子, 82、柚子, 83、田螺,在許火照家裏,許家請葉浩夫婦吃飯的品種(378頁)。<br /><br />84、酸桃子, 85、竹蔗, 86、話梅, 87、酸姜,在一九五八年十月一日,西湧鄉舉行西湧人民公社成立大會,何桂珍、許鳳英、陳阿秀幾個人在集市上購買的食物(413頁)。<br /><br />88、魚幹,下放農場勞動的小李,請郭成將一包魚幹轉交給許細驕(413頁)。<br /><br />89、酥炸蜆肉卷,90、槟榔芋炆扣肉, 91、蒜子白鳝, 92、煎禾花雀,十一月某日,合作社放假。徐炳華在西湧鎮上被香蕉收購站經理老郭請吃,吃了上面幾個菜,還喝了三花酒(418頁)。<br /><br />93、生紅薯,合作社在晚稻豐收之後,請戲班唱大戲,引起議論,傻子權也發表言論。他一面說話一面吃生紅薯,被兩次提及,是小說中最後的一個被描寫有人吃著的食物。(483、484頁)<br /><br />中共從1950年開始實行統購統銷制度之後,中國開始進入食物匮乏的時期,小說裏食物充足,這非常荒誕。可以肯定,寫食物充足不是真實的。作家爲什麽不真實地反映社會?要知道在中國,寫真實是在找死,只能寫虛假,從這個角度論,《香飄四季》當然是寫虛假。楊繼繩所著《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的第七章《嶺南風雲》寫廣東一省,因爲“1958年‘放衛星’把糧食産量說得很高,因而糧食征購指標相應提高,加上公共食堂一天三餐幹飯,三四個月時間,糧食統統吃光了。”陳殘雲是東莞縣委副書記,一縣一省的所有事情他都一清二楚,但是他不能寫真實,只能寫虛假。對于這些美食,我把那些可以進入正式的宴席的部份統計如下:<br /><br />1、蝦餃,2、叉燒包,3、白糖倫浩糕,4、牛肉豬腸粉,5、豬油雞仔餅,6、菓子蓮蓉包,7、脆皮豆沙卷,8、荷葉糯米飯;9、金銀卷,10、鴻圖窩面,11、太平館燒乳鴿,12、利口福炒牛奶,13、務農牛奶雞, 14、愉園油爆蝦,15、甯昌鹽焗雞;16、北園紅燒魚頭, 17、蓮宛梅子蒸鵝,18、菜根香齋燒鵝,79、荔枝灣艇仔粥,20、歐榮記雲吞面,21、珠海路邊雞;22、順記雪糕, 23、南方雙皮奶;24、蓮香三黃蓮蓉;25、趣香園杏仁餅;26、成珠雞仔餅;27、滄州蠟腸;28、莫記乳豬 ;29、錦鹵雲吞;30、揚州炒飯;31、鴛鴦蠟味飯;32、上湯會飯;33、牛肉飯;34、牛腩飯;35、蠟鴨尾巴飯;36、大肉飯;37、扣肉;38、糖醋排骨;34、燒鵝;40、幹炒牛河41、燒豬肉;42、白斬雞;43、南乳扣肉;44、木耳肉;45、魚丸;46、酥炸蜆肉卷;47、槟榔芋炆扣肉;48、蒜子白鳝;49、煎禾花雀。<br /><br />這是全書提及的可以在紅白喜事上筵席的食物。什麽品種可以上正規的筵席呢?狗肉、蛇肉一般不要,在漢族地區牛肉一般不用于祭祀,但是國家之祭祀必須用太牢。上述食物共四十九個,四十九這個數字,是道教做七之數!<br /><br />最特別的是,還有著丧服的人物,林阿盛和合作社主任許火照出場的時候都著一件麻包袋改装的上衣出场,而且反複提及麻包衣,就是身著麻布丧服。<br /><br />書名《香飄四季》的香字,是一灶香火。不能對餓死人表示悲痛,作者只好通過一種隱晦的手法去表達了。可以認爲,作者在小說中大力渲染食物豐富,是以荒誕的手法爲三千多萬死于大饑荒的農民舉行的一次紙上喪禮,這也是一個暗藏的主題。<br /><br />我覺得作者挖空心思地用這麽一種方式,把他的小說當作一個大道場,拜祭三千多萬在三年大饑荒餓死的中國農民!<br /><br /><br /><br /><em>2013年2月26日星期二</em><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