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辭》之英雄俠骨與悲愴情思——紀念林昭就義四十五週年

組詩《秋聲辭》是女詩人為“哀時明志”“成仁取義”而作,是憂國憂民、批判現實之作,它的靈魂是英雄氣、道義感、人民心。在她看來,今人與前人面臨同一項事業,辛亥革命遠未完成,民主事業仍須奮鬥,自己是在繼承秋瑾烈士手中火炬、利劍而大呼猛進。

從組詩中清晰可見,中國傳統儒家優秀文化之“仁”“義”“氣”“節”仍是女詩人心靈中的崇高價值觀念和堅定人格觀念。仁,人性、人道、仁愛也;義,天地之道義、人間之正氣也;氣,人格元氣、精神質素也;節,志氣、行品、道義操守、人格原則也。為天地道義、人間正氣、人格尊嚴,女詩人心懷捐軀之志,磅礴大氣令鬚眉為之慚愧。為解救苦難民眾於倒懸,女詩人寧願忍受冰霜之苦,無懼刀刃加頸,這是何等英烈、何等仁慈、何等博大胸襟。 (本刊首發)

不能以法治黨談何以法治國?

要以法治黨,則首先必須充分發育社會力量,充分開放公民權利,在此基礎上充分推進社會運動。這裏的社會運動有雙重意義,其一,它在本質上是一國之內的廢約和修約運動,即逐步廢除和修正統治者強加給人民的不平等條約,把只反映統治者意志的所謂法律逐步修正為平等的社會契約。
其二,在此基礎上,以強悍的社會力量以及契約的力量,來給黨權帶上籠頭,首先把黨權逼退到法治的籠子裏。一言以蔽之,政治拼的是實力,只有強大的社會運動的倒逼才能令特殊利益集團有所忌憚有所收斂,和平轉型也才有一線希望。

名正而言不順何以治國?

對於習近平來說,權力的名分只是來自於黨內少數人的授予,而根本沒有人民授權的合法性。在這種情况下,言之不順,講的話不符合國民的主流意見,那只會進一步削弱權力的合法性基礎。

2008-2013:中国政府公信力之殇

从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的时间跨度只有五年,但如果将汶川地震后政府的社会动员力及民意支持与此次雅安地震后相比,让人不免有恍如隔世之感。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国政府的政治公信力急剧衰退,即使网管昼夜不停地删帖停号,各种质疑声音还是从微博的缝隙里不断冒出来。
中国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政治信任被政府罔顾民生及官员腐败摧毁,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任被各种劣质产品摧毁,人与人之间的个人信任被各种欺骗行为摧毁。一个失去政治公信力的政府,既不可能获得人民尊重,更不可能有社会动员力。

《血的神话》(连载六十四)

处死之前,几个早就对谢淑珍垂涎三尺的农场老职工,不失时机地对她进行了轮奸。之后,将谢志尚、谢妻、谢淑珍,以及他 11 岁的儿子四人用索子捆在一起,系上一包炸药,塞进一口红薯窖里,活活炸死。这件事情激怒了全县的下放知识青年,数百人组织起来,来到大坪铺农场,强迫杀人凶手扒开泥土,把谢淑珍的尸骨装进棺材里,并且披麻戴孝,抬着棺材游行到县城,要求追查事件真相,严惩杀人凶手。但仅此而已,之后便无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