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不存在剥削

<br />  剥削,这个词汇的含义应当是指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某种制度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安排,掠夺走了在法理上本属于他人的资财。<br /><br />&nbsp;<br /><br />  自由市场经济,指的是参加经济活动的每个人,每个群体,地位都平等(指的是法律地位的平等),自由自愿地参与经济活动,自由自愿地交易他们的劳动产品和商品。<br /><br />&nbsp;<br /><br />  那么,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剥削吗?剥削在什么情况下才存在,才发生呢?这在目前正在急剧大转型(从农业文明社会转向工业文明社会)过程的中国社会,确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伦理思想理论问题,关系到我们今后建设一个什么社会才是合宜合理的社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公平、正义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努力来思考,来讨论,来争辩。<br /><br />&nbsp;<br /><br />  亚当.斯密在1776年写作的《国富论》对于人类现代文明(我在这里所说的现代文明指的就是工业文明。我认为人类至今的全部历史可概括为采集与狩猎的文明、农业和畜牧的文明、工业文明这样三个阶段。我认为这三个文明阶段的历史哲学观比那个著名的五个历史阶段的历史观更合理正确,是否如此,朋友们可以自己去思考决定)的出现极为重要,这本书为人类的现代文明奠定了几块重要的思想基石。这本书的原名其实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书名就表明亚当.斯密要回答的是人们的财富是怎样得来的,怎样才能增加这样的重大问题。此书一开篇,研究的便是劳动分工。我阅读的时候,心中想,分工有什么好研究的呢?读来读去,就越来越感到,这确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亚当.斯密出色地证明了,正是由于劳动分工,促使人们的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了。由于人们天赋的差异,环境的差异,知识、经验、技能的积累,劳动分工与不分工相比,创造的财富总量极大地增加了。而且这从根本上回答了人类为何要选择成为社会动物的原因;我与他,我族与他族,我群与他群,合作比对抗好的原因。否则如果孤独一个人劳动效率更高,人类应该像老虎像鲁滨逊一样地单独生活。而且由于分工,原来复杂的高技艺手工操作,有可能被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重复动作,就有可能被更简单的更迅速更强大的机器操作取代,用自然力取代人力,而这正是工业文明诞生的动力与由来。人们的劳动分工越广泛,越普遍,人们的劳动效率就越有可能得到提高,社会生产的财富总量就可以极大地获得增长。那么既然人们的劳动产生了分工,那么人们也就必然需要通过市场来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亚当.斯密断言,越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就越好,越自由效率就会越高,越能增进人类的福祉。虽然每一个人在自由市场经济中都是自私的,都企图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但在这个过程中,他首先要努力用最好的产品去满足他人利益,于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盲目的个人去增益人类的总利益。这些观点思想现在都是人们熟知的。而人们只要再深思一下就会明白,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宪政、人权、公民社会等等这些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制度其实都是自由市场经济合乎逻辑的要求和建基之上的延展。<br /><br />&nbsp;<br /><br />  不过我说了这么多亚当.斯密的伟大思想贡献之后,接下来我要探讨的却是这本杰作中隐含和导致的重大问题。人们分工后在自由市场上是根据什么原则什么规律来交换各自的产品(商品)呢?亚当.斯密断言,商品的价值是由内含的劳动量来决定的,人们在市场上交换商品其实是在交换劳动量,而且是根据等量交换劳动量的原则来交换商品的。他是这么说的:&#8220;在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一般地说,狩猎民族捕杀海狸一头所需要的劳动,若二倍于捕杀鹿一头所需要的劳动,那么,海狸一头当然换鹿二头。&#8221;我们可以看出,亚当.斯密开始是用推测的语气说的,但随后却立即变成了肯定的语气。这就是著名的劳动价值学说建立的情况,它经过大卫.李嘉图又传给了马克思,马克思又做了一个大胆地飞跃,在这上面建立了更为著名的,成为近百年来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思想基础的剩余价值学说。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学说看起来似乎是无可置疑地天然合理的,无法辨驳。但真的是这样吗?&#8220;大地是平的&#8221;,&#8220;地心说&#8221;这样的学说在古代广泛流传的时候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外貌,但不幸后来都被证实是人类巨大的错觉。&#8220;商品的价值由内含的劳动量决定,人们根据等价交换劳动量的原则交换商品&#8221;。但这学说明显与人们在市场中很多的情况不符,理论家不得不进一步发明&#8220;价格围绕价值波动&#8221;、&#8220;社会必要劳动量&#8221;等理论来作修正,但仍然会有种种难以解释的谜团,价格显然有时会偏离到与这种&#8220;价值&#8221;没什么关系的地步,(我记得上大学时,我和一个同学在听政治经济学课,休息时就跑到讲台上去请问教授,为何在沙漠里快要渴死的人愿意用他全部的财产去换一瓶水。)让人不由怀疑这种&#8220;价值&#8221;是否出自虚构,这样幽灵般存在的&#8220;价值&#8221;(马克思语,马克思将产生价值决定价值的&#8220;抽像劳动&#8221;描绘为具有幽灵般的性质)是否真的存在。于是这劳动价值学说在显学了十八、十九这两个世纪之后,在二十世纪随着&#8220;边际效用学说&#8221;的昌盛,完全衰落了,现在西方主流的经济学建基于边际效用学说之上,而不是建立于劳动价值学说之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这里,让我们拿出勇气来,抛开一切权威的羁绊,相信自己的思考力和理性,也相信常识,好好追根究底地探索一番,看看是否能找到答案。<br /><br />&nbsp;<br /><br />  首先,我们要思考的是,价值究竟是什么?价值这个问题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人们为什么会认为某种物品有价值,某种物品无价值,某种物品价值量大,某种物品价值量小?我们这么思考就立刻会发现,这完全是因为人类为保持生存,就会产生各种欲求,就必须满足各种欲求,各种物品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人类各种欲求的有效性。如果没有人类的欲求,宇宙中的万物就会是完全等价等值的。在全能但同时也无欲无求的上帝眼中,粪土与黄金等价,大海与尘埃等值。据说有天文学家发现,有些小行星完全是由钻石组成的,可是在那个无生命的世界里,这颗巨大的钻石与一团巨大的尘土没有什么不同。<br /><br />&nbsp;<br /><br />  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影响价值评判的人类各种欲求的构成结构。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级的理论,人类的欲求可以从解决生存问题的最低层级到解决精神发展的最高层级分级呈金字塔形排列,人类通常满足了低层级的欲求之后才能产生或者重视高层级欲求,人们由于处在生存的不同层级而产生不同的价值评判尺度(巨富富豪产生用上亿元买一幅名画欣赏的兴趣)。我想人性大抵如此吧!虽然总有个别例外(想一想苏格拉底、陶渊明和释迦牟尼),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绝大多数人类参与的市场问题,所以我想这个理论或者规律是可以成立的。<br /><br />&nbsp;<br /><br />  物品的价值除了与人类的欲求程度有关,另一方面就还与这种物品供给的丰裕程度有关。它与欲求的强烈度成正比,与供给的丰裕度成反比。不欲求的东西再稀缺也不会有价值,而有些东西人人都需要,极为重要,例如空气,但至少目前是可以无限量供给的,因此也不存在价值。<br /><br />&nbsp;<br /><br />  那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考虑、关心、衡量的重点问题是什么?是商品背后的劳动量等量交换吗?非也!认真思考一下就会明白,人们考虑、关心、衡量的重点是商品明明白白具有的那些使用效能!猎人用两头鹿去换一头海狸并非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劳动量,而是因为在这猎人的心目中,一头海狸的使用效能(价值)超过了两头鹿!因此商品交换的最本质属性并非是等量劳动量交换而是使用效能超额交换!商品背后的劳动量不是市场参与的人们可以观察可以测度的,事实上也不是他们所关心的,市场越复杂越高级就越不可测度。在简单原始的市场上似乎是可以测度的,但恰恰是这一点迷惑住了亚当.斯密,便他未能揭破商品交换的本质是效能交换!<br /><br />&nbsp;<br /><br />  而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在进行商品交换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来假设一个农民有一千石谷子,一个牧人有一千只山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进行了劳动分工,双方都积累了特殊的知识和技能,总的财富量增加了,但农民生产的谷子越多,谷子对他的使用效能(价值)就越低,他就对其它的物品有越来越大的欲求,其它的物品对他来说就有更高的使用效能,其它的物品的价值量就变高了,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牧人身上,于是他们就决定进行交换,当然他们都力图付出尽可能地少,获得尽可能地多,但由于大家动机想法都是一样的,于是经过艰苦的谈判(搏奕),终于达成协议,一石谷子换一头羊,这时农民肯定认为一头羊的使用效能(价值)要超过一石谷子(只可能是这样,否则买卖就应该倒转过来,我们都熟悉当杀价太狠时卖方会说些什么),而牧人的判断也完全是一样的。于是在交易结束之时双方的财富(拥有物品的使用效能总合)都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也都增加了,由于物品从不太能很好发挥使用效能的一方转入了能效好发挥物品使用效能的一方,市场就实现了资源更有效率的配置,因此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是会静悄悄地发生一个价值增量的,而这个增量就是利润的来源,由于我们前面分析的例子双方都是由实物到实物,因此这个利润只是隐性地存在,而如果交易的双方都以货币为起点再到以货币为终点,这个利润就会以货币的形态呈现出来。而如果商品交换真的完全是以等量劳动量交换为前提进行的话,是不会有利润产生的,利润量应该为零。而我们如果是用货币购物的话,同样也是在进行使用效能交换,例如我们要购买一张沙发,就是用沙发的效能与同等的货币量能购买的书籍、水果等等的效能比较后决定的。因此每一次交易都是一次价值发现的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增殖增益的过程,而这个增值的额度就是利润的额度。<br /><br />&nbsp;<br /><br />  我们还可以把农民和牧人之间的交易设想得更复杂一些,例如这农民有更好的谈判技巧,他更雄辩,更会诉苦,或者仅仅是更顽强,或者忽然又跑来了一个牧人也想卖山羊(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农民可能可以得到更有利的交易,比如说用0.9石谷子就可以换到一只羊。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交换对双方必然仍都是有利的,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作过分析,因为交易如果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损,交易就会停止,或者倒转过来,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增益的利益分配是不均等的,一方多一些,另一方少一些。但每一次交易仍是价值发现过程,是价值增益过程,是市场更优良地配置资源的过程。<br /><br />&nbsp;<br /><br />  我这么说有些想坚持劳动价值学说的人可能还是不能同意,他会觉得我把价值完全等同使用价值了。是的,我认为价值完全等同于使用价值,一个物品,即便它包含了再多的劳动量,如果它没有使用价值,它就仍然是无价值的。一个社会的财富(价值)总量就等于这个社会拥有的全部物品的使用价值的相加总量,而且在市场上交易时就完全体现为价格,它是完全可以观测和计量的,我们并不需要那个像幽灵般存在,据说是由劳动量决定的价值,它既不可以观测,也不可以计量,它其实是一个不必要的假设,我们记起奥卡姆的名言了吗?在发现真理的道路上,去掉一切不必要的假设!这个假设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和十八十九世纪的哲学气氛有关,那时的人们总想在变动事物的背后去寻找一个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实体。牛顿力学建立起来的绝对时空观和物质观都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面前消散掉了,劳动价值学说也是想建立一个绝对的不变的价值尺度,而它的命运也一样,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价值只能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br /><br />&nbsp;<br /><br />  对于那些坚持劳动价值学说的朋友,我们还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一个国家的人民受到了教导,他们用了极大量的劳动量辛辛苦苦地去生产一种物品,比如说是他们崇敬的伟人像吧,生产了极精美极多的数量出来;而另一个国家的人民轻轻松松地生产,但他们生产出来的是很受人们欢迎的高品质的电视机,我们不能否认那些伟人像包含了大量的劳动量吧,但哪一个国度的人民创造的价值多呢?<br /><br />&nbsp;<br /><br />  坚持劳动价值学说还不可避免地要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也是很难与人们的经济现像相符合的。劳动(或者劳动力)确实是价值的重要源泉,它主要在决定物品供给的丰裕度方面发挥作用,参与价值决定过程,在现代化大生产中表现为需要考虑的生产成本之一。但我们要注意到其实劳动只是价值的诸多源泉之一,价值还有其它的一些重要源泉,比如说自然力。有时与自然力相比,劳动这个源泉还很不重要呢,我们想一想沙特阿拉伯,那里的人们并没有付出特别的劳动,那里丰饶的石油只是拜自然力所赐。我们再想一想花了很多劳力种瘦田获低质低产的农民和没怎么花劳力种沃土获高质高产的农民,我们能证明种沃土的农民收获的粮食价值量小吗?<br /><br />&nbsp;<br /><br />  我们前面主要是分析从实物到实物的生产方式的市场交易,下面我们再来简单分析一下从货币到货币的生产方式的市场交易所包含的问题。<br /><br />&nbsp;<br /><br />  最简单最原始的就是单纯的商业贸易,在这种情况下,商人完全没有改变商品的形态、性质和使用效能,仅仅将商品从甲地运到乙地,或者储存起来,换一个季节,就加价销售。根据以上的原理,我们应该断定,异地异时的人们对这种商品的使用效能的评价经过某种对比后一定比同地同时的人们为高,所以能接受这种加价(否则应该销售不出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商人进行的仍是价值发现,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活动。商人的这种活动对劳动分工的实现、发育、发展意义极大,但由于这种价值增值是隐性的(物品的形态未改变),不容易被人们认识到,商人的这种加价极易被人们所痛恨,误认为商人的财富来自欺骗(有时也的确如此),所以中外古代最原始的经济思想一律都是重农轻商,古人经过观察,看到只有经过农业和畜牧,物品才真正在数量上增加了,便认为只有农业才是财富的真正来源,而商人是寄生虫,几乎可以被看成是罪犯一流的奸人,我们阅读晁错的《论贵粟疏》中抨击商人的句子:&#8220;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8221;其痛切愤恨之情很代表当时普遍的看法,贾谊、董仲舒也无二致。在中国的整个古代,这种重农轻商的经济学说始终没有改变,这也是中国最后未能发育出工业文明的原因之一。而对商人的鄙视在西方从古至今其实也很普遍,虽然没有中国这么厉害,后来发展出了亚当.斯密的新思想,但我们也可以从古罗马的加图一直数到近代的马克思,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就认为价值的创造只来自制造业,商业只是一个分肥的链条。这应该是一个有悠久回声的偏见,现在我们应该承认,每一个经济环节都可以创造价值。<br /><br />&nbsp;<br /><br />  还有一种,就是经过研发,可以通过集合几种原有的物品(原料)制造出一种新物品的制造业,这种新物品具有一些新的使用效能,企业家预测这种新的使用效能的价值将会比组成它的几种原有物品(原料)的全部使用效能的总和还要高,于是他在销售这种新物品时价钱往上长高一个数额,他当然希望高得越多越好,但经过与购买者的搏奕,最终会是一个合适的数额,如果销售成功,这时就可以认为,人们认可这种新的使用效能的价值超过组成它的原有物品(原料)全部使用效能价值的总和,企业家这时就为自己,其实同时也是为全社会创造出了一个价值增量,这个新增的价值量也就是利润,这个利润额仍然是被商品交换中的那个使用价值差额所决定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失败,这时就表明社会没有认为他创造了新价值。<br /><br />&nbsp;<br /><br />  我在提到从货币到货币的生产方式时,读过马克思《资本论》的人肯定就会联想到马克思分析的资本的现代生产方式,想到劳资关系,想到著名的剩余价值学说,因此这里免不了要简单讨论一下剩余价值学说的问题。<br /><br />&nbsp;<br /><br />  我想我在前面应该已经证明了劳动价值学说存在很大问题,不能成立,&#822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822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建基于劳动价值学说之上的,如果劳动价值学说不能成立,剩余价值学说也无法单独成立了。近几年,中国有很多学者深入研究了《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不少研究论文都指出,剩余价值学说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逻辑严谨,认真一分析,就可发现即使按马克思自己建立的话语体系和逻辑,这个学说在理论上都无法自洽,而是自相矛盾,错漏百出,远谈不上科学。我想最有分量的批评可能是指出了,若剩余价值真的存在,按马克思所说的,它是来自资本家强迫加给工人的额外劳动时间创造的,那工人整体劳动时间获得的报酬与马克思定义的工资(劳动力价格)便是自相矛盾的,那些额外的劳动时间将成为没有支撑物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个经济过程将无法循环。详细的论证可见王笑笑先生的《资本论的四大成就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四个理论缺失》一文,还可参看茅于轼、光武君、大海之声、方文、杨曾宪、郑炎潮、p步截尾诸先生的相关论文。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剩余价值学说的建立来自马克思的强行的人为规定,我们都知道,现代化的大生产必然需要企业家、工人、资本、技术、土地诸要素的结合才能进行,在生产过程中各要素必然都对价值增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马克思只将功劳规定给工人,按照马克思的规定,工人追求自己行为利益最大化是合埋的,而其他各方面却必须以雷锋般无私态度来参与,否则生产过程不仅无法持续,而且根本不会发生。这很难说是一种公平合理的态度。其实马克思并不否定剩余价值学说是他站在工人阶级立场研究的结果,他是以自豪和得意的态度做这种宣称的,但我们现在是在作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的科学,应该超越阶级的偏见,超越阶级的局限性,努力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来研究,来立论。实际上各阶级都在经济活动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各自的合理权益都应该得到维护,这恐怕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公平和正义,也才有可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科学。以阶级偏见出发,也许可以构建一套庞大的意识形态体系,但离科学恐怕就很远了。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确实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具有崇高伟大动机的运动,企图根本改造人类社会,引起无数仁人志士献身,但为何普遍产生了悲剧性结局?恐怕与基本理论科学性的缺失难逃干系。<br /><br />&nbsp;<br /><br />  我在前面的分析指出,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过程中对使用效能价值差额的认可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对于这个价值增量,参与生产的企业家、工人、技术、资本、土地各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有权力获得报酬,但报酬的分配比例是由资源的稀缺度决定的,而这个稀缺度只有在自由市场上才能体现出来,并不能人为规定,因此参与的各方只要是法律地位平等,自由自愿地参与、退出,在市场上搏奕,获得的报酬就是合理的,不存在那一方剥削那一方的问题。<br /><br />&nbsp;<br /><br />  我觉得我在上面似乎已经讲清楚了自由市场中不存在剥削的道理,下面我们还可以讨论一下一些常引起人们痛恨的情况。<br /><br />&nbsp;<br /><br />  信息不对称的交易:这种情况可能以地理大发现时代里,白人殖民者以廉价的斧头、小刀、铁钉、玻璃珠与土著居民交换黄金、宝石的交易为最。人们认为白人隐瞒了真情来掠夺老实的土著。但这种情况与我们前面分析的农民占了便宜的交易原理是一致的,仍然对参与交易的双方必然都是有利的,虽然利益分配有倾斜。我们要记起在土著的社会里必然对黄金的使用效能评价甚低,印地安人就对那些白人如此热爱黄石头大惑不解(有些民族就并不用黄金作货币,而用大圆石头作货币),而斧头、小刀、铁钉对印地安人社会却有莫高的使用效能,稀罕的从未见过的玻璃珠也许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快乐。这种情况下还是不存在剥削的。还有一种情况是隐瞒所交易物品的缺陷,或宣传夸称物品并不存在的功能。这已进入欺诈范围,这实是历史上商人得劣评的重大原因。现代社会已经立法,禁止这种情况,规定了强制披露信息的范围。<br /><br />&nbsp;<br /><br />  暴利:暴利其实表明人们渴望的某种使用效能很稀缺,市场用这种强烈信号调动大量的新资源进入该领域进行生产,从而满足人们的欲求。而提供方提供的物品这时获得人们很高评价,有很高的价值,只要这种暴利不是垄断导致的,就不能说有剥削。<br /><br />&nbsp;<br /><br />  一些国度、地域的人们由于科技创新或者制度优良,能以低廉的价格提供性能更好的物品,给它国度、地域的竞争同行带来痛苦:这种叙述常见于中国的近代史中,也常被一些人冠以剥削的恶名。自由市场经济会给竞争失败者带来痛苦不假,这种痛苦确实不受欢迎,但说剥削则不能成立。我们可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在普遍用挖掘机开矿的时代,某矿工仍用手挖镐刨开矿,最后他不能以他想要的价格售出矿石,我们同情他不幸则可,但不能说他受到了剥削。现在我们中国已经开始崛起,成为世界工厂,不仅产品,而且资本都开始向全世界输出,我们也越来越经常地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来挥舞,对于狭隘民族主义的偏见,我们应该有所反省。<br /><br />&nbsp;<br /><br />  那么我们社会里就没有剥削了吗?是否应像一些人呼吁的,废除&#8220;剥削&#8221;这个词汇?我认为剥削这个现像还是存在的,有时可能还是很严重的。如果认可我在前面给剥削下的定义:这个词汇的含义是指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某种制度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安排,掠夺走了在法理上本属于他人的资财。那么剥削总是来自自由市场经济之外的某种强制,它通常与暴力、某种政治上的强制有关。例如中国历史上蒙古人征服汉族后强加给汉人的贡赋,例如在改革开放前强制农民按政府指定的低价格出售粮食和农产品,或者市场上存在垄断造成垄断价格,或者利用政治特权制定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或者福利制度。但这些都与自由市场经济无关,其实是反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结果。我们应该反对一切剥削。<br /><br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