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县干部》:北大博士生论文揭密基层官场十四种生态

<div>近期,北京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冯军旗的论文《中县干部》引起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冯军旗为完成博士论文,于2008年深入中原腹地的一个农业县挂职两年。他借&#8220;职务之便&#8221;收集官员在年龄、学历方面的造假证据,披露该县改革开放以来的虚假政绩工程,甚至搜罗了这个县1013名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简历,寻找他们升迁路上的&#8220;奥秘&#8221;。他还试图还原官场晋升道路上秘而不宣的&#8220;上贡体制&#8221;与&#8220;买官卖官&#8221;,并屡次接近&#8220;最为隐秘&#8221;的纪委官员,考察&#8220;摘帽的尺度&#8221;,以力图在某种程度上还原这个县乃至更广意义上的基层官场生态。</div><div>&nbsp;</div><div></div><div>随着部分章节被媒体摘引披露,这篇已经完成一年有余的论文进入公众视野。依照学术惯例,论文中的人名与地名均应进行技术处理。冯军旗将这个地方命名为&#8220;中县&#8221;,意为&#8220;县里的中国&#8221;。</div><div>&nbsp;</div><div></div><div>&#8220;三农&#8221;问题专家于建嵘说:论文&#8220;道出了中国县乡政治的实情。&#8221;有评论称:这份基层政治研究论文,为中国未来的改革路径选择,提供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考察 样本。基层官场到底有多真实、多残酷?曾兵以媒体相关报道为蓝本,试图从多个方面梳理基层官场生态环境,请网友们拍砖。</div><div>&nbsp;</div><div></div><div>1. 吃喝,官员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div><div>&nbsp;</div><div></div><div>冯军旗首先到一个乡挂职副乡长。他下到乡里后,接连两周时间,乡里领导班子的十几个成员轮番为新到任的副乡长接风。酒量只有一两的冯军旗吐了半个月。有人偷塞给他两盒&#8220;速效救心丸&#8221;和&#8220;丹参滴丸&#8221;,并解释说,这是&#8220;官场必备良药&#8221;。曾兵以为,接风宴肯定不用个人买单,而如此的热情宽待背后,说明了吃喝已经成为官场的常态,否则,速效救心丸和丹参滴丸怎么能成为官员保护自己身体的&#8220;必备良药&#8221;呢?茅台等高档酒轮番涨价,中国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其中的原由大概就不说自明了。</div><div>&nbsp;</div><div></div><div>2. 形象,官员绝不能混同于老百姓</div><div>&nbsp;</div><div></div><div>在好心人的提醒下,冯军旗特意买了两件有牌子的衣服。同事笑着说:&#8220;哎呀,冯博士你这个穿着才像副乡长嘛!&#8221;次年改任县长助理,他迎来了一个秘书、一辆黑色的桑塔纳3000轿车以及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官员应该是什么样?在澡堂子里,都脱得光光,分不出哪个是官,而穿上衣服就不一样了。过去的军官是四个口袋,现在官兵就更加分明。冯军旗短暂的为官经历告诉我们,官员绝不会混同于老百姓,官的样子是衣服装扮起来的,是车子、房子等待遇抬举起来的,是前呼后拥捧起来的。像杨善洲没有样子的 &#8220;傻&#8221;官真是太另类了。整天想着样子、待遇,还有精力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吗?</div><div>&nbsp;</div><div></div><div>3. 成熟,上下有人才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现 </div><div>&nbsp;</div><div></div><div>某乡党委副书记通过曾任政府办主任的公公做了县委书记的工作,但竞争对手却将招呼打到了同省的政协主席那里。落败后的她说道&#8220;我真是政治上不成熟,不知道潜规则的重要性,认为光从下面推就行了,没想到还需要上面有人拉你。&#8221;官员职务晋升历来都是个变数,在没有最后敲定之前,就可能发生令人无法想像的N种变化。曾兵以为,&#8220;上拉、下推&#8221;不乏抱怨的成分,但其形象比喻说明,官员的选拔任用与百姓无关,百姓喜欢没有用,基层推举也起不了多大用,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看上面有没有人。有些人就是因为被领导&#8220;看上&#8221;后,才进步很大、很快,上面的集中打压了下面的民主。</div><div>&nbsp;</div><div></div><div>4. 年龄,官员越活越年轻</div><div>&nbsp;</div><div></div><div>有一次,冯军旗与一个科级干部聊天,当问及年龄时,这个干部脱口而出:&#8220;你问我档案年龄还是真实年龄?&#8221;按照简历上的年龄倒推,这位干部9岁就当上了民办教师。在年龄与岗位挂钩的硬性标准之下,官员让自己越来越年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从与坦荡的一问一答中可以发现,更改年龄已经成为官场公开的游戏规则。在为官即有特权的现实情况下,只要官员在其位,无论是否谋其政,但有车坐、有烟抽、有酒喝&#8220;一个也不能少&#8221;。难怪了,很多官员都挖空心思让自己年轻,再活上五百年,原来是想为党和人民多工作几年。</div><div>&nbsp;</div><div></div><div>5. 入党,上升通道中必备的敲门砖 </div><div>&nbsp;</div><div> </div><div>相比于年龄&#8220;杠杠&#8221;,党员身份更是为官必不可少的基础。在中县的官场中,70%以上的县领导在25岁以前就已入党,而非党员干部普遍被视为&#8220;政策官&#8221;,不但没有车子待遇,还受排挤。曾兵在想,当面对党旗,信誓旦旦的宣誓时,有没有扪心自问过,你究竟是为了谁!曾兵不禁怀疑有些官员,入党到底是终生的信仰,还是以求上位特权的敲门砖?如果把入党当成晋升的台阶、上升的通道,这样的官员还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吗?</div><div>&nbsp;</div><div></div><div>6. 学历,党校是官员&#8220;文凭批发基地&#8221;</div><div>&nbsp;</div><div></div><div>年龄要合格,政治要过关,学历当然也要过硬。在中县,各级党校被很多干部戏称为&#8220;文凭批发基地&#8221;。被称为&#8220;中专一代&#8221;的正科级一把手们,大多从这里取得在职教育的本科文凭,为升迁&#8220;扫除障碍&#8221;。当学历成为官员晋升必须跨过的一道坎后,党校作为官员培训基地,有的公然制造批发&#8220;假的真文凭&#8221;,无论是什么学历、什么成绩,只要能交上学费,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混到一张本科、研究生甚至更高的文凭,为此,政府部门里突然变得&#8220;人才济济&#8221;。奇怪的是,拥有一大批高水平官员政府部门,在有些地区却连群众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div><div>&nbsp;</div><div></div><div>7. 实力,有财权的官员提升快</div><div>&nbsp;</div><div></div><div>冯军旗对中县近10年来的副处级升迁轨迹观察发现,不少县委县政府领导都是从乡镇党委书记中产生,却没有一名是从县直机关一把手中产生。在一次干部调整中,一位到民政局做副局长的财政局党委委员就大倒苦水,说某领导把他踢出财政局,是&#8220;往死里整他&#8221;。曾兵以为,县直一把手根本拼不过乡镇党委书记,说明乡镇经济迅速崛起为建立维护上下层关系提供了财力支撑,使当政官员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而官员宁可不进步也要死守在&#8220;富衙门&#8221;,说明岗位的不同直接决定了&#8220;权力的多寡&#8221;。在制度不健全、不落实、不规范的条件下,管钱管物的位子,总是拥有着比别人更为优越的地位。</div><div>&nbsp;</div><div></div><div>8. 追逐,对皇权的顶礼崇拜</div><div>&nbsp;</div><div></div><div>在现行体制下,县委书记的权力高于县长。中县有人戏称,只有县委书记算官,别的都不算官。2008年 冯军旗初到乡里的时候,每逢时任县委书记视察,乡政府的领导班子都要列队欢迎。有旁观者感慨:&#8220;咱们中县的皇帝来了。&#8221;在中县,如果县长接任不了县委书记,那他的仕途就算到顶了。当地管这叫做&#8220;没干成&#8221;。从古至今,对皇权的追逐与崇拜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过去迎接皇帝是净水泼街、黄土垫道,如今是列队欢迎,夹道相庆。时代虽不同,方法虽有异,但追逐与崇拜皇权的心态没有变。在如此的百般献媚县委书记之下,说明权力的诱惑力有多大,主政官员在组织内真是九五之尊、一言九鼎啊。</div><div>&nbsp;</div><div></div><div>9. 霸道,悖逆&#8220;一把手&#8221;是死路一条</div><div>&nbsp;</div><div></div><div>中县有一个叫张南国的中县公疗医院前院长。一次在路上看到为农业开发计划而栽的苹果树,张院长随口说:&#8220;陈书记真是胡球整,咱们县气候能长苹果吗?&#8221;几天后,这句话传到了时任县委书记陈遵义的耳朵里,陈当即叫来卫生局长,限他在3天内免掉张南国。老人家曾说,言者无罪、闻者足诫。如今却是不同,小民胆敢说个不字,官员大有&#8220;斩立决&#8221;的霸道。闲时莫谈国事,背后莫论人非。上学老师告诫说:&#8220;人言似箭,岂可乱发,一入人耳,有力难拔&#8221;,曾兵一直牢记于心。陈书记这&#8220;顺我者昌,逆我者亡&#8221;的做法,在当地一定为权力的霸道拿分不少。</div><div>&nbsp;</div><div></div><div>10. 送礼,官场的一道独特风景</div><div>&nbsp;</div><div></div><div>一次,计生委的一位副主任升任其他部门的一把手,冯军旗前去祝贺,发现他的办公桌上摆满了罗盘、地球仪、铜牛等礼品。后来,冯军旗才知道礼物各有寓意:罗盘象征掌好舵,地球仪象征前途远大,铜牛则象征稳健及对麻烦制造者的威慑。每逢中秋或春节,县领导们便摇身一变成了送礼者,去市里,去省会,甚至去北京。在这些&#8220;常规动作&#8221;之后,真正的关系运作往往发生在晋升之际。曾兵身为圈外人,这一次算是窥见了官场送礼的几点门道。一是要有寓意,祝贺前程远大,步步高升。二是逐级向上送,一直送到北京城。三是要把握好关键时期。曾兵想像着这一送来送去的景象,真是好不热闹。</div><div>&nbsp;</div><div></div><div>11. 政治,一张血缘与姻缘构筑的族网</div><div>&nbsp;</div><div></div><div>冯军旗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在这个副科级及以上干部仅有1000多人的农业县里,竟然存在着21个政治&#8220;大家族&#8221;和140个政治&#8220;小家族&#8221;。在这个庞大的&#8220;政治家族&#8221;网络中,一些秘而不宣的潜规则变得清晰可见。有的官位&#8220;世袭&#8221;,或是几代人,或是亲属连续稳坐同一官位;有的裙带提拔,凡是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的子女,至少拥有一个副科级以上职务;普遍的规则是&#8220;不落空&#8221;现象,干部子弟们的工作会随着单位盛衰而流动。更为可怕的是,政治家族之间并不割裂,往往以联姻或者拜干亲的方式不断扩大,&#8220;几乎找不到一个孤立的家族&#8221;。如此的门当户对,如此的龙生龙、凤生凤,除了阻断草根百 姓的上升通道之外,政治家族化恐怕会使官场生态更恶劣。</div><div>&nbsp;</div><div></div><div>12. 反腐,&#8220;隔墙甩砖头、砸着谁是谁&#8221;</div><div>&nbsp;</div><div></div><div>冯军旗在对1993年以来中县被查处的正科级及以上干部名单进行统计后,他发现经济问题占了干部问题的一半以上,但蹊跷之处在于,其中却没有一起涉及跑官卖官问题。曾兵从已经曝光的冯军旗论文点滴内容看,纪委办案别有门道,也要遵守官僚共同体内默认的潜规则,进行有选择、有区别的规避。一是,封锁&#8220;上贡&#8221;通道,在本级查办中只认定收,不认定送,对于超出职权范围的&#8220;上贡&#8221;不予认定。二是,对于已曝光且影响大的问题是一定要查处,但官员都在&#8220;非法化&#8221;的生存状态,纪委如何切割取舍成了一门技术。三是,领导保或不保成为办案的大前提。一位纪委领导还透露,真正被&#8220;摘帽&#8221;官员大概可分为3种,一是贪腐问题严重,二是重大责任事故,三是处处结怨,得罪人&#8220;太多太苦&#8221;。对关系&#8220;生死存亡&#8221;的反腐败这一重大问题,怎么成了讲究拿捏精准的技术活呢?反腐败或许真验证了那句戏言:&#8220;隔墙甩砖头,砸着谁是谁&#8221;。</div><div>&nbsp;</div><div></div><div>13. 女人,官员玩女人算个屁事</div><div>&nbsp;</div><div></div><div>冯军旗在调查中发现,中县1950~1978年查处的干部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作风问题,而近年来一个有趣的演变趋势是,实际发生越来越多,但被查处的越来越少。自2005年以来,中县没有一名干部因为作风问题被查处。2000年,大门镇人大副主任状告镇长将其强奸,司法机关最终的判定是&#8220;事实不清、证据不足&#8221;。这种现象在诸多腐败案中也可以看到,贪官被纪委请去&#8220;喝茶&#8221;之后,供出情人是他们最为爽快的事。重庆黑恶势力的&#8220;保护伞&#8221;文强被&#8220;双规&#8221;后,就主动讲述一些强奸少女、玩女明星的过程。杭州市副市长许迈永也是首先自己供认,与其有染的女干部、女公务员多达两位数。曾兵奇怪,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官员把玩女人看成是屁事呢?</div><div>&nbsp;</div><div></div><div>14. &#8220;圣人蛋&#8221;,抨击腐败者为官场所不屑</div><div>&nbsp;</div><div></div><div>两年的调研让冯军旗深感困惑,&#8220;越是与干部晋升有关的制度,越是失灵和异化。明规则与潜规则并存,大家心照不宣。&#8221;他对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县委党校副校长印象深刻。这个&#8220;明显被边缘化&#8221;的干部痛恨腐败,还常在公开场合抨击官场弊端。在私下,干部们不屑地称他为&#8220;圣人蛋&#8221;。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8220;才德全尽&#8221;之人。在圣人后面加个蛋是什么意思呢?曾兵百度了一下,原来&#8220;圣人蛋&#8221;是河南的特产词汇,用于形容那些脑子里缺根筋、行为上欠火候、装模作样拿腔拿调、不按规矩出牌、无法以常理度之的人物及行为。反腐败者成了&#8220;少根筋&#8221;的异类,这就是带领百姓奔小康的官员吗?</div><div>&nbsp;</div><div></div><div>冯军旗在论文的引言中写道,&#8220;县乡干部,作为中国干部队伍中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其状况直接关乎国家的稳定与改革的推进。&#8221;&#8220;改革开放30年中,基层中国的政治精英是个怎样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内部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他们内部又有着怎样的政治生态和游戏规则?&#8221;曾兵知道最底层的草根百姓怎么想,曾兵想不明白的是,我们尊称的父母官咋变成了这副德行?</div><div>&nbsp;</div><div></div><div>回到学校的冯军旗,已不再是中县的干部,也没有了专车与秘书。敞亮的三居室变成了10平方米的集体宿舍,菜单变成了学生饭卡,&#8220;冯县长&#8221;也变回了&#8220;冯同学&#8221;。冯军旗称,他&#8220;确实失落过好一阵。&#8221;然后不好意思说:&#8220;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当官?&#8221;曾兵在想,假如官员没有特权,还会有人为此打得头破血流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