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div><br />2011年年底回国探亲,闲来无事,心血来潮决定到北京看一场演出。翻遍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预告,来自世界各国的表演目不暇接,有歌剧,交响乐,室内乐,还有芭蕾舞剧,都是我平生所爱,只是花多眼乱,一时间难取难舍。渐渐地,一个原本不抢眼甚至有些另类的剧目吸引了我的注意:白先勇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全本共三天。和许多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一样,我对音乐的喜好一贯非常西化: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浪漫抒情的钢琴曲,亲切自然的各国民歌,干净清爽的New Age。。。在我眼里,中国戏曲就像沉重的老古董,和现代生活完全不搭配,过时,有时又有些扎眼甚至土气。<br /></div><p>一贯“崇洋“的我,怎麽会突然对《牡丹亭》挥之不去?莫不是数十年来全身心浸淫在异国的文化,蓦然回首,灵魂却开始对那匆忙间抛诸脑后的彼岸因距离反生好奇?最终我下定决心,既然要从广州专程飞往北京看演出,干脆就看三天的《牡丹亭》,用这种超剂量的文化刺激,彻底止痒。三天的《牡丹亭》,后半场总是在时差颠倒的昏昏欲睡中度过。回到广州,时差终于倒过来,又兴冲冲地看了一场俄罗斯艺术家表演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当我欣赏着舒展优美的舞姿,心里却不由自主地要将它和《牡丹亭》的浅酌低吟做对比。</p><div><br />昆曲和古琴,因为有琴谱和工尺谱保存下来,是迄今可以重现的中国最古老的音乐。有六百年历史的昆曲,始于明朝江苏昆山腔,经许多文人艺人加工研磨,最终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数百年间全国各地舞台上唯一的剧种,冠居国剧。所有其他剧种,都是各地说唱艺术为满足大众的需要,借鉴了昆曲的剧目和表演陆续发展起来的,因此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母。在清庭的剧团中,昆曲一枝独秀被列为雅部,所有其他剧种包括京剧皆归于花部。随着满清的衰落,战乱兴起,民生涂炭,大众的品味开始由婉约优雅转向激昂抗争,加上慈禧太后自己偏爱京剧,缠绵悱恻的昆曲从此淡出舞台。到1921年,全国唯一的昆剧团宣布倒闭,消息震惊了当时的一批文人和曲友,他们出巨资开办了提供免费食宿的苏州昆曲传习所,收留了几十个穷孩子,专门学戏。这批传字辈的演员,后来颠沛流离,直到1953年俞振飞力主上海戏曲学校开办了昆曲班。文革期间,京剧样板戏独占了戏曲舞台。80年代,昆曲刚刚可以重见天日,中国知识界的文化取向迅速全面西化。幸运的是,在国内舞台倍受冷遇的昆曲,在港台和海外遇见了最热情的知音和良友,使得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昆曲能在海外开花结果。</div><div><br />集元明清历代文人的艺术结晶之大全,水磨昆腔被称为华夏文明之大雅,要求欣赏者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学修养,而大陆的前三十年,古文教育被忽视甚至取消。改革开放之后,古文虽又回到中学课本,但年轻知识分子的品味急速全盘西化,使得昆曲又一次丧失了观众基础。过去十年来,为了拯救昆曲,台湾作家白先勇,把希望寄托在当代中国的年轻人身上,推出了造型靓丽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各大专院校演出和推广,引起了空前的反响。两年前我所观赏的三场戏,已是第198,199 和 200场。每一场,我都注意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观众是在校大学生,演出前的义卖宣传也出自北大昆曲社的一群学生。这些学生看完800元一场的昆曲,在冬夜里赶最后一班地铁返校,为了看戏而节衣缩食恐怕是在所难免。</div><div> </div><p>在华盛顿地区,也有一位热心昆曲传承的义工, 他就是昆曲艺术研习社的社长,国学昆曲世家出身的王希一老师。王老师通晓中国古诗词曲音韵格律,写得一手好词,吹得一手好笛。王老师已故的夫人张惠新老师更是一流的表演艺术家,曾荣获中国第一届业余昆曲大赛一等奖,多次和中国顶尖的专业演员联袂登台。他们从年轻时就妇唱夫随,教学生,在家里办曲会,并一直致力于将昆曲艺术介绍给台湾和美国社会。张老师过世后,纽约的史洁华老师和蔡青霖老师每月坐大巴前来华府授课。这两位年近七旬的老艺术家虽是昔日辉煌于上海昆剧院的专业演员,指导业余学生,毫不松懈,从发声到舞台表演,无不认真示范,手把手地教,口对口地传。研习社的几位同学,有的家住北卡,须临晨3点钟出发赶来上课。每当有昆曲名家造访华府,王老师家的客厅便成为了小舞台。几天前,我还有幸在那里近距离观摩了岳美缇,华文漪老师演绎的《游园惊梦》, 闻复林,尹继芳老师诠释的《寄子》,大饱眼福,受益非浅。 </p><div><br />昆曲有很多曲目,最脍炙人口的当属《游园惊梦》。每当屋后的丛林春色渐染,庭院中的苍苔鲜翠欲滴,枝头的莺燕婉转轻啼,暖转过来的小金鱼在池塘中悠游,怎能不想起那恍如隔世的清音:“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而当春意盎然,各色花草争奇斗艳,两只宝贝小狗儿在花间忙碌地大嗅大嚼,那个原本老旧的后院不再阴暗萧索,又怎能记起那近在咫尺的雅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在许多美好而安详的日子里,我们有谁在心中不把自己幻化成杜丽娘,或柳梦梅呢?</div><div><br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两句出自《牡丹亭》的绝笔,又何尝不是对昆曲那空谷幽兰般的美的最佳写照呢?</div><div><br /> </div><div><em>2013年秋日有感于美国华盛顿<br /> <br /></em> <br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