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div><div><img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3/Dec/1221201320131209.jpg" width="650" height="429" alt="" /> </div><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em>发布会会场 </em></div><div> </div><div> </div><div> 12月7日,在纽约举行了中国著名作家、记者、流亡者刘宾雁逝世八周年暨《刘宾雁时代》新书发布会。这个由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明镜出版社、中国研究院和《新史記》杂志联合主办的小范围研讨会,有来自中国大陆、美国首都华盛顿、康州、加州、新泽西州和纽约的20来位人士参加,都是刘宾雁生前友好、学者、作家、诗人和媒体工作者;刘宾雁唯一的孙子、在他晚年流亡美国期间与他一起生活、现在在新泽西某机构工作的刘冬冬,也参加了研讨会。</div><div> </div><div> 与会人士中,多数与刘宾雁有某种密切关系,有的是他在人民日报社、哈佛大学尼曼学者、普林斯顿中国学社与独立中文笔会的同事,有的是他在新泽西的邻居;有他帮助过的人,也有帮助过他的人;也有的是他的作品的评论者,有的从来没有见过他,仅仅只是读者……</div><div> </div><div> 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原来说将出席这次会议的《刘宾雁时代》一书的作者,中国著名媒体人马云龙未能从中国应邀前来参加,只是发来了贺信;刘宾雁的儿子刘大洪、女儿刘小雁也发来了贺信。</div><div> </div><div> 与会人士饱含深情,回忆了与刘宾雁在各个年代交往的细节,包括他辞世前的点点滴滴。上个世纪80年代与刘宾雁在《人民日报》共事者回忆,那时《人民日报》每天收到四、五麻袋读者来信,多数是申诉冤屈、要求平反的,其中至少有一麻袋多,是直接写给“大记者刘宾雁”的。人民日报社门口每天总有一拨人要求见刘宾雁……撇开中国人的“包青天情结”等不谈,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刘宾雁的报告文学在那个时代的巨大影响。</div><div> </div><div> 多位人士坦承,对刘宾雁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傾向并不一定认同,“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往,超过对民主自由的追求”;作为文学家,他对中国复杂残酷的政治斗争的看法太天真,具有某种裁判的心结,他对中国时局的判断,屡次失误;他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并不多,尤其是晚年,由于被当局剥夺了回国的权利,离开了他的社会生活土壤和读者,没有写出震铄古今的杰出作品……</div><div> </div><div> 那么,这个人辞世八年,为什么我们——不分左派右派、民运与非民运人士,仍然缅怀他,纪念他?</div><div> </div><div> ——与会人士几乎众口一词,因为他拥有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非常紧缺、而且日益紧缺的东西:良知。他离世愈久,愈昭示其价值,正像旅美作家郑义为《刘宾雁时代》一书所写的导读的标题一样:刘宾雁,是“越远越亮的星辰”!</div><div> </div><div> 这次会议,许多人都有精彩发言,不仅纪念刘宾雁,也论述了由他而生发的许多思绪,也发生非常有意义的交锋争论。发言纪要正在整理之中。</div><div> </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