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霾”、中国模式” 与“中国梦”

<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2013年,新认识了一个汉字,曰&#8220;霾&#8221;。新年伊始,以北京为中心,北部中国深陷&#8220;雾霾&#8221;;年底,&#8220;雾霾&#8221;南扩,攻克上海、南京并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带。据报,&#8220;雾霾&#8221;同时凌厉西进,自西安而拉萨,进军西藏比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神速百倍。于是乎,2013年,一年实现了&#8220;全国山河一片霾&#8221;。</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俺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为早先不认识这个威风凛凛的&#8220;霾&#8221;字而愧怍。活到老学到老,于是搬出词典补课自学。可是,这么一学,发现不对了。怎么不对呢?词语不对。</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出版),&#8220;雾&#8221;是空气中悬浮的微小水滴(第1386页);而&#8220;霾&#8221;呢(第865页),此书定义为&#8220;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能见度小于10千米&#8221;。显然,&#8220;雾&#8221;是水汽,&#8220;霾&#8221;是烟尘,两者根本是不同的东西。因此,这本权威词典,在&#8220;雾&#8221;字条下完全没有&#8220;雾霾&#8221;一词;而&#8220;霾&#8221;呢,词典说,&#8220;通称阴霾&#8221;。</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中国出现的那个被叫做&#8220;雾霾&#8221;的东西,看来根本不是&#8220;雾&#8221;。这么说,&#8220;雾霾&#8221;这个词,本身原来是个忽悠,是为了模糊乃至掩盖&#8220;阴霾&#8221;的实质。所幸,这本《现代汉语词典》是2012年出版的,还没有来得及配合政治宣传的需要。估计,经过我这篇短文此次引用,有关部门会去找社科院语言所了,要求他们订正词典,以后的版本就会增加&#8220;雾霾&#8221;一词。搞不好,&#8220;雾&#8221;的定义都得修改,不能说是&#8220;水汽&#8221;了,可以改为&#8220;空气中任何细物弥漫的混浊状态&#8220;&#8212;&#8212;反正今后的中国,至少&#8220;伟光正&#8221;百年之内吧,再也不会出现水汽弥漫的现象了,汉语应该与时俱进,改掉它!</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可是,至少现在这本词典还没有改。捧着这本词典,俺很难接受&#8220;雾霾&#8221;这个词汇,那不等于说&#8220;水汽烟尘&#8221;嘛?现成的&#8220;阴霾&#8221;一词,为什么不用?俺揣测,党和政府不喜欢这个&#8220;阴&#8221;字。党和政府喜欢&#8220;中国特色&#8221;,我看干脆叫&#8220;中国霾&#8221;好了。</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8220;中国模式&#8221;</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2013,&#8220;中国霾&#8221;元年,据说也是改革再出发的更始元年。上次改革出发,是1978年,距此三十五年矣。</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这也是官方的说法。而从&#8220;雾霾&#8221;这个命名的可疑,显见,官方的说法,都是有埋伏、喜忽悠、具备重新定义词典功效的不平常说法。小民不应该僭越,因此不应该拿官家的说法当自己的说法。关于改革,俺也算是有些研究滴,曾经提出&#8220;两次改革论&#8221;、&#8220;改革终结论&#8221;,坊间亦有认同者。所谓&#8220;两次改革&#8221;,说的是,一九八零年代的改革,与一九九零年代的改革,那是两回事。现在可疑补充一句:一九八零年代没有什么&#8220;中国模式&#8221;,只怕被&#8220;开除球籍&#8221;;自一九九零年代以降,&#8220;中国模式&#8221;崛起,似乎轮到中国要把别的国家&#8220;开除球籍&#8221;了。</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8220;中国霾&#8221;就是&#8220;中国模式&#8221;的直接后果。不受制约、为所欲为、不计代价、好大喜功的政治权力,加上唯利是图、不计成本、缺少大众参与和法治制约的那种畸形市场机制,推进经济发展的成就是取得了,但是,为取得这个成就而付出的代价,却同样很大很大。生态环境被破坏,就是其中一方面的代价。</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有人说:雾霾的原因找不出来。我说,怎么会呢,天下没有没有原因的事情,下面你不妨听我解释是什么原因。也有人说:河北的钢铁厂是北京雾霾的原因。可是,这不上海、西安、拉萨也雾霾了,应该不是因为河北的钢铁厂吧?最近又有研究说,机动车是主要原因。可是,汽车并不是首先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中国的汽车就这么牛气冲天?</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当然,钢铁厂、机动车,也都是原因。但是,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生态环境已经全面恶化,积累到了发生癌变的程度,&#8220;雾霾&#8221;就是生态系统崩溃的一个表象。所以,&#8220;雾霾&#8221;并不是某个单一原因造成的;它是二十五年来&#8220;中国模式&#8221;在生态环境上的总结果中的一枚果子&#8212;&#8212;当然,是一枚苦果。</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现在&#8220;改革再出发&#8221;,其实是&#8220;中国模式&#8221;的升级版。那么,这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态后果呢?对此我是不敢想下去的。再来这么二十五年、三十五年、六十五年,全球生态系统可能都将面临崩溃,这个地球会被糟蹋得差不多了。</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8220;中国梦&#8221;</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如果不彻底改变&#8220;中国模式&#8221;,&#8220;中国霾&#8221;笼罩全球,可能就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8220;全面深化改革&#8221;的最为重要的结果。</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虽然国人直接生活在&#8220;中国霾&#8220;之中,但是,许多人还是惯于从什么改革、市场、渐进等等这些角度来看问题;他们还在做&#8220;中国梦&#8221;,也就是中国强大的梦。有的人&#8220;进步&#8221;一些,他们的&#8220;中国梦&#8221;是国强民富,多一些考虑到了老百姓。这个&#8220;梦&#8221;没有什么不好,我不反对;但是,恕我直言,这是一个视野狭窄、观念落后的梦,还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产生的&#8220;中国梦&#8221;。一百五十年来,世界变化很大,人类正在面临很多新的巨大挑战。一个大国,还沉浸在自己一百五十年前的梦中,还在戮力地、不计代价地去实现这个梦,这对于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整个人类都是很危险的。</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我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是&#8220;中国模式&#8221;的升级版,并批评这样的升级是&#8220;败笔&#8221;,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我太幼稚,不懂得政治的复杂性,太性急,总希望一步到位。有朋友转来几句批评,告诉我:&#8220;历史总是在缺陷中往前走,只要往前走就好,任何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可能适得其反&#8221;。可是,我什么时候反对过那种渐进主义的原则?从来不曾。我又什么时候奢望过&#8220;一步到位&#8221;?说实话,一百步后能不能&#8220;到位&#8221;,我都是怀疑的、悲观的。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是否&#8220;往前走&#8221;,而在于弄明白哪里是前方。道理很简单:如果方向不对,道路不对,任何所谓&#8220;往前走&#8221;,又有什么意义呢?</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尽管参与过艰难的中国政治改革,作为政治学者更承认马基雅维利是我们的鼻祖,但是我确实不足以理解现在流行的两种逻辑。一种是:不集权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进步;另一种是:进一步的市场化可以解决市场化所产生的弊端。中国的所谓&#8220;左派&#8221;正在为前者的实现而踌躇满志,&#8220;右派&#8221;们则在欢呼后者,甚至左右合流共同膜拜&#8220;改革&#8221;这个早就已经腐烂了的名词。什么&#8220;以毛的手段进行邓的改革&#8221;?毛的手段是&#8220;文化大革命&#8221;,邓的改革最终是官员和他们的关系户发财。新一轮改革,是不是就是加倍钳制甚至剥夺民众的公民权利,同时翻番让政府及其合作者如柳传志、马云等占有中国国民财富的更大比例呢?</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strong>  就钳制权利和增加财富而言,我并不认为&#8220;中国模式&#8221;行不通。是的,它能做到这两条,而且做得有效。我对&#8220;中国模式&#8221;的批评,恰恰在于它做这两条做得太好,为此不惜代价&#8212;&#8212;&#8220;两个不惜代价&#8221;,即&#8220;不惜代价维持一党专政,不惜代价推动经济发展&#8221;,这也是我以前总结过的&#8220;中国模式&#8221;特点,这里不再重复了。事情就是这样:越是不在乎代价,代价就越是大;有人得到了很多,别人付出了代价。&#8220;中国霾&#8221;就是代价之一,很大的代价;是谁为此付出代价?不用说,大家都明白。沿用这样的&#8220;中国模式&#8221;,不错,是可以实现一些人的&#8220;中国梦&#8221;的;而伴随这样的&#8220;中国梦&#8221;,必然就是今天全国山河一片红、明天全球生态大崩溃的&#8220;中国霾&#8221;。</strong></div><div><strong><br /></strong></div><div></div><div>&nbsp;&nbs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