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有两种全球性趋势推助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刺激经济发展的意愿。
现在,随着上述两种趋势开始收敛,投资者正在试图从布宜诺斯艾利斯、伊斯坦布尔、北京这些大不相同的市场撤资,这种状况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地区。
每月存档:2014年1 月
从“游于艺”到“心道合一”
从“游于艺”到“心与道合”的讨论似有野马脱缰之嫌,但其实是题中必有之义。我在承诺写序之时,便早已决定不走省力的路,而就知解所及,将充和所体现的中国艺术精神尽量抉发出来。我希望我的一些初步观察或可使本书的读者在欣赏充和的绝艺之余,窥见其深厚的文化泉源于依稀仿佛之间。充和在长期“游于艺”的过程中,早已将心体磨炼得晶莹澄澈。1944年她在重庆写《仕女图》,正值空袭警报大作之时。也在此时前后,她游峨嵋山,佛光和尚一见便说她“有佛根,应皈依”。我不妨大胆推测,充和的心体功夫大约已到了“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的境界,自然逃不过大和尚的法眼。
约瑟夫·奈剖析中俄软实力症结
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认为,中俄两国之所以难以施展软实力,是因为他们错误地将政府看成了产生软实力的最主要工具。他指出,产生、输出软实力需要靠民间社会,而非政府投入大量的宣传攻势。与此相对,政府在人权等问题上操持失当只会对软实力造成负面影响。
《悲歌交響曲》浸禮
這位作曲家成為當代音樂界無冕之王。毫無疑問,他是當代人類又一名騎著馬、裝著羊皮紙,拿著鵝毛筆,從遠古走來的說書人。這個人是當代波蘭作曲家亨裡克·戈雷茨基(Henryk Gorecki),這部作品是他的第三交響曲(Symphony No.3),又名「悲歌交響曲」(Symphony of Sorrowful Songs
)。
按下這個交響曲的演播按鈕,等于打開自亞當以來人世的悲愴之門。
音樂超越文化籓籬,沒有國疆畛界,無需文字畫蛇添足。可是傳遍世界的悲歌交響曲沒有傳入中國。我們為何不是亨裡克·戈雷茨基悲歌交響曲的最大受眾群體?我們為何不是與它的精神最默契的國度?
王瑛——在逆车道上全速开车
因为坚信中国企业家理应成为改革中坚力量,王瑛激烈反对柳传志“在商言商,不谈政治”的观点,这场发生在两个企业家之间的论战,演变为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一次站队,并引发了公众舆论场的高度关注与讨论。
这次发言,是她人生60年里第一次登台唱戏。当她做出站出来说话的决定后,行事干脆至极,10天之内,辞掉工作,安排父亲晚年,向女儿开诚布公,交代后事。她斩断了所有可能牵连别人的社会关系。她甚至和丈夫、曾经的“四五英雄”周为民离了婚,经历了震惊、愤怒、抗议后,周为民最终接受了妻子的决定:“我明白了,你是想把我放了。”
寿则多辱:“国宝”陈垣的悲剧
最可悲的是,这样一位学界敬仰学富五车且以历史学为专攻术业的老人,居然忘了“是非分明、胜败昭然”这八个大字的分量而将其混为一谈。毕竟,成王败寇那是政治,并不是历史!看胜败易,察是非难。另一位在文革深受迫害的历史学家尚钺在最后一篇文章中曾说:“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他所争的不是一时之是非,而是万世之是非;所追求的不是一时的荣显,而是客观真理。”以此观之,胡陈之高下,岂不一目了然。
“离岸解密”中国篇的来龙去脉
这个工作从去年夏天就展开了。7月底我们聚集在香港举行了一次讨论会,思考如何系统性地分析这些资料。之后的四五个月中我们分工合作进行调查。
最重要的工作其实是辨识资料中的人名。与德国或美国名字不同,要辨认中文人名相对困难。资料库中的名字都是用拼音书写,要确认一个姓名是否就是某人,这是我们遭遇的最大难题。
骆家辉:法治和言论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h1><a href="http://gdb.voanews.com/90275 […]
焦点对话:温家宝自辩清白,投书外媒有深意?
中国前总理温家宝最近通过在香港媒体发表亲笔信,辩解自己从未以权谋私,并表示“要走好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赤条条来到世上,干干净净离开人间。”此信发表于中共加大反腐力度,以及前常委周永康出事传言不断之际,其时机和内容引发联想。已经退休的温家宝公开“明志”,动机何在?针对的是谁?和温家巨富传闻有何关系?(视频)
习近平任国安委主席向政治局汇报是自己监督自己
<div style="overflow: hidden; zoom: 1; font-f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