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div id="headerimg" style="float: left; margin: 0px 15px 20px 0px; display: table; width: 622.7272338867188px; background-color: #333333;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9.09090805053711px;"><img src="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kejiaowen/nu-02192014105552.html/m0219-nup.jpg/@@images/c0ad0302-9fa8-4c2f-b0d5-74a98c9e1e50.jpeg" alt="m0219-nup.jpg" title="m0219-nup.jpg" height="414" width="622" /><div id="headerimgcontents" style="height: auto; overflow: hidden; margin: 0px; padding: 0px;"><div id="headerimgcaption" style="color: #ffffff; float: left; margin: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10px 5px; width: 622.7272338867188px;"><span style="display: 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称,在毕业两个月之后,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失业率是17.6%,其中农村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失业率竟然高达30.5%,远远高于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AFP)</span><div id="zoomattribute" style="color: #999999; position: relative; top: 0px; font-size: 10px; float: right; width: 602.7272338867188px; margin: 0px; height: 13.63636302947998px; vertical-align: middle;"><a id="single_image" href="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kejiaowen/nu-02192014105552.html/m0219-nup.jpg" title="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称,在毕业两个月之后,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失业率是17.6%,其中农村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失业率竟然高达30.5%,远远高于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AFP)"><img src="http://www.rfa.org/rfa_resources/graphics/icon-zoom.png" style="margin-right: 10px; vertical-align: top;" alt="" /></a></div></div></div></div><div id="storytext"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 #333333; font-family: SimSun; background-color: #ffffff;"><div><div></div></div><p style="margin-bottom: 15px; line-height: 20px; font-size: 14px;">中国官方智库的最新调查报告称,中国农村家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困难,失业率高达30.5%,远高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总体17.6%的失业率,工资也大大低于城市家庭背景的毕业生。<br /><br />中国官方新华网日前报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在毕业两个月之后,接受调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失业率是17.6%,其中农村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失业率高达30.5%,远远高于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城市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月薪大概是3505元,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高出654元。身份限制、隐形歧视及求职成本高是中国农村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求职面临的“三大难”。<br /><br />报道说,虽然中国相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招聘单位不能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户籍、院校等等限制条件。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往往“灵活变通”,甚至“暗设门槛”。中国民营企业很少对学校提出招聘硬指标,但不少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有相应的硬性门槛或者隐形门槛。中国农村家庭背景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尽管中国教育部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但由于约束力和约束范围有限,很多用人单位还是以此作为选人标准之一。<br /><br />有农村大学生反映,用人单位当日通知次日面试的“高效率”,也让许多家住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因无法及时赶到面试地点,只好放弃一些笔试机会。此外,交通、住宿、服务、就业培训等方面的花销往往成为他们求职路上一道“坎儿”,对他们抓住就业机会、获得上升通道,带来一定限制和负面效应。<br /><br />在美国的中国劳工观察组织的执行主任李强表示,他基本上同意中国社科院的调查结果。<br /><br />“我基本上同意中国社科院的这个调查结果。中国有城市户籍的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机会和可能性,与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机会相比,当然是相对较高。此外,有城市户籍的大学毕业生,所能获取的薪水,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所能获得的薪水相对要高。”<br /><br />中国广播网2月19日也报道,这个不少学校就业部门负责人坦言,“人情”、“关系”因素,确实在毕业生找工作方面体现的非常明显。<br /><br />调查发现,在大城市中城乡背景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比较大,而在一些地级市地区,这种差异会明显减小。不少大学生认为,父母如果是农民,没有人脉关系,找工作就很难。班里已经敲定工作的同学大多都是动用了家里的关系网,没有关系的只能靠自己去瞎闯。<br /><br />有参与报告起草的学者表示,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城乡资源背景差异也很明显。城市家庭的大学毕业生更容易进入较好的工作单位,城市家庭出生的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比例达到47.8%,远高于农村家庭出生的毕业生的31.1%。城市出生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为14.4%,比农村家庭出生的毕业生2.5%高很多。在工资待遇上,城市家庭出生的毕业生平均月薪达3400元,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2800元。<br /><br />旅美中国人权活动人士刘青认为,由于中共多年来实行的城市和农村二元化制度,因此,中国社会从各方面都把有农民背景的人当作二等公民来对待。<br /><br />“中共一开始就在中国搞等级制度,把人口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把农村老百姓当作二等公民对待。城市人在各方面的待遇和福利,都比农村人的待遇和福利要好很多。而在就业机会方面当然也存在歧视。那些政府机构的工作、国企的工作,那些干活不多、拿的却不少、同时还可以靠腐败获利的就业机会,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根本就粘不上边。”<br /><br />中广网的报道还说,有专家认为,问题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一种新的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镇和乡村的文化、经济,特别是教育的不平等。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这么严重的城乡歧视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文化革命时候有一种唯成分论,今天变成以农村和城市作为划分界定,也是一种很明显的倒退。</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