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多数人认为,俄罗斯总统普京是乌克兰危机的赢家,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如此。他吞并了1954年赫鲁晓夫独断地移交给乌克兰的克里米亚的举动,在国内赢得了广泛赞誉。基本上,他对西方政府的反应嗤之以鼻。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普京的胜利却不是那么肯定的。<br /> <br /> 乌克兰当前的危机,始于总统亚努科维奇拒绝签署同欧盟的联合协议(Association Agreement),转而选择与俄罗斯签订包括为乌克兰提供它迫切需要的资金的协议。这个决定激怒了国家西部地区较亲欧盟的乌克兰人,引发了长时间的民众抗议活动,最终推翻了由民主选举产生但却腐败的亚努科维奇政府。<br /> <br /> 但并非所有乌克兰人都不愿与俄罗斯建立更紧密关系。实际上,乌克兰东部和南部众多讲俄语的民众,对亚努科维奇的决定非常高兴。亚努科维奇在基辅长达数月的和平示威引发暴力活动和造成一些示威者被打死后,逃离乌克兰向俄罗斯求助。<br /> <br /> 普京不仅为亚努科维奇提供庇护,并拒绝承认基辅新政府;也开始协助组织——和煽动——在克里米亚占大多数的俄罗斯族的抵抗运动。普京从向乌克兰租借的塞瓦斯托波尔黑海舰队基地调派俄军(往往蒙面并不佩戴俄军标识),在没有任何人命伤亡的情况下,取得了对半岛的控制。<br /> <br /> 当西方领导人对俄国强行改变欧洲边界表示不满时,普京丝毫不为所动。他引用15年前北约在科索沃动武,及其后支持科索沃正式脱离塞尔维亚的例子,来指出北约的虚伪。西方国家实施了对某些俄罗斯高官的针对性制裁,而普京则以禁止某些西方政客进入俄罗斯回敬。<br /> <br /> 结果,有几家俄国银行的账户遭冻结;一些批次的敏感货物被停运;卢布和俄罗斯股市也蒙受了亏损。但西方制裁措施的整体影响并不大。<br /> <br /> 西方不愿加大制裁力度,主要是因为欧洲国家与俄国有很紧密的经济联系。虽然同俄国贸易活动不多的美国与欧盟誓言,要制定实行进一步制裁的框架,并在普京派军进入东乌克兰时启动,但要找到不损害欧洲利益的制裁方法并不容易。<br /> <br /> 尽管如此,在国际地位上,俄国却为其行动付出了惨重代价。索契冬奥会带来的友好关系和软实力即刻烟消云散,俄国目前就差被八国集团赶出去。俄罗斯在联大面临一轮尴尬的投票,有100个国家对它的行为表示谴责。而且,在海牙核安全峰会结束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表示,俄罗斯身为地区强国,对邻国的侵略性策却暴露出其内心的脆弱。<br /> <br /> 普京究竟在不在意这些制裁措施?答案取决于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br /> <br /> 如果真如某些观察家所言,普京的侵略行为源自内心的不安全感,那其结果可以说是成败参半。按照这种解释,普京害怕在与俄国有深刻历史渊源国家的影响力被削落。但尽管俄国对东乌克兰俄罗斯族的影响显而易见,吞并克里米亚总体而言却导致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影响力降低,而且赋予普京厌恶的北约新的活力。<br /> <br /> 普京或许还担心乌克兰革命成功可能重新激起抗议活动,类似活动曾在2012年他从梅德韦杰夫手中接任总统时,给他带来很多麻烦。在吞并克里米亚后,普京的国内支持率飙升,任何抗议活动削落——更不用说推翻——其政府的可能性非常低。<br /> <br /> 还有人认为,恢复俄国的全球“大国”地位才是普京的主要目的。普京曾是被派到东德的克格勃(KGB)特工,也曾感叹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br /> <br /> 事实上,普京往往被形容为对西方怀着满腔愤怒,因为认为俄罗斯遭受不公平待遇而觉得被背叛与羞辱。在普京看来,让俄国加入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世贸组织、及邀请俄大使参与布鲁塞尔北约会议等表面姿态,均不足以补偿北约向俄罗斯边境扩张、在东欧部署反弹道导弹、或肢解塞尔维亚的行动。推翻利比亚强人卡扎菲,和不断削落受到克里姆林宫维护的叙利总统阿萨德总统的实力,让情况进一步恶化。<br /> <br /> 如果地位问题是普京在克里米亚行动的主要动机,那么西方应对之策的冲击,可能会比现在很多人认为的要大。索契冬奥会前(八国集团原定于6月召开会议),普京曾提出增强软实力是俄罗斯的重要目标——他在乌克兰动武导致实现这目标的难度明显加大。<br /> <br /><div> 从这个意义上讲,奥巴马声称俄国是因为内心的脆弱而采取行动的地区强国,将俄国逐出八国集团可能恰恰击中普京要害。普京在乌克兰的行动无疑为俄国带来了短期效益,但同时也意味着不那么明显的成本,普京的大胆举动是否值得,还有待评估。</div><div> </div> <br /> <em>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em><br /><br />来源: 联合早报 | 责任编辑:黄南<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