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的石油戰爭將打垮俄羅斯

從烏克蘭國內抗議風潮到克里米亞重新納入俄羅斯版圖,是普京完整操控的政治過程,否則,他也不會當初表態尊重烏克蘭人民的選擇如加入歐盟,且以此欺弄國際社會。普京對烏克蘭的真實意圖早在六年前就明晰了,那時,他告訴美國總統小布殊「烏克蘭不是真正的國家」。<br />&nbsp;<br />  既然重新吞併烏克蘭的打算從未放棄,那麼,為什麼不大舉進兵佔據第聶伯河以東的地區呢?畢竟時至今日烏克蘭沒在經濟上加入歐盟,也沒在軍事上成為北約成員。在這種情況下,佔領東烏克蘭與強行收回克里米亞,西方的反應是一樣的。西方不會為烏克蘭開戰,除非俄軍跨過第聶伯河進入西烏克蘭。就算那樣,也是部分國家與俄開戰而不是北約全員參戰。可以類比,波蘭會與烏克蘭簽訂戰爭同盟協定、派出軍隊,由德國和法國做後勤支援以及先進軍事技術轉讓(給波烏兩國)。<br />&nbsp;<br />  <strong>普京面臨鄧小平困局<br />&nbsp;</strong><br />  西方包括美國在內選擇經濟制裁是明智的,發動真實的地面戰爭卻不化算,而且會陷入普京設好的圈套。作為一個過去的克格勃成員、有強烈獨裁意識的政客,普京享受成功,但卻擔不起經濟失敗。他有過十年推動俄羅斯經濟年均百分之七增長的巨大經濟績效,俄羅斯居民的人均收入從二&#9675;&#9675;&#9675;年的一千五百美元,步步攀升到二&#9675;一&#9675;年的一萬美元。儘管國內腐敗問題叢生、政治抗議激化,但是普京還做成了「俄羅斯版的鄧小平」,用經濟績效爭取到巨大合法性。<br />&nbsp;<br />  國際觀察家們往往忽略普京作為「俄羅斯版的鄧小平」之存在,儘管普京本人沒如此自稱,國際社會也沒給他如此「稱號」。如同鄧小平政治一樣,經濟績效合法性達到一個極限之後必然面臨國內政治抗議激化的壓力。普京以一貫的特務手段逮捕過抗議領袖,但他沒有完全消滅國內抗議的能力。比如說,他吞併克里米亞成功之後國內不只是歡呼聲,相反,抗議者們指其為前蘇聯侵略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徑復現。抗議者還喊出了「普京下台」、「普京滾出俄羅斯」的口號。這些口號似曾相識,下台、滾蛋之類的要求同樣出現在二十五年前的北京。對普京威脅更大的是,這些高喊的口號實在是近兩年國內不滿的集中反映。用中國話來說,「想起來都害怕」。<br />&nbsp;<br />  為了不讓國內抗議導致如鄧小平面臨的開槍與否的艱難抉擇,更進一步地說普京不能讓俄羅斯版的「八九&#8231;六四」出現,唯一出路就是製造外部衝突。在烏克蘭挑起巨大衝突進而降低國內對經濟問題的關注度,根本性地轉移大規模抗議,是其謀劃已久的思路。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精明的普京趁烏克蘭之亂收回了一九五四年赫魯曉夫贈送給加盟者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而不是佔領烏克蘭。<br />&nbsp;<br />  <strong>德國領頭打石油戰制裁俄羅斯<br />&nbsp;</strong><br />  就地緣政治衝突的現實來看,克里米亞被俄羅斯收回已經被西方認定為事實,聯合國無論安理會表決還是全部成員國大會投票都是無關緊要的閒篇。烏克蘭過渡政府也實質性地接受了克里米亞離去的事實,因此,才有了撤回軍事人員及軍眷的決定。至於民眾抗議還有政治家堅決的收復宣誓,已經沒多大實際作用。<br />&nbsp;<br />  普京在克里米亞動手而不是在東烏克蘭動手,轉移國內矛盾的目的達到了,國內出現的經濟下滑也暫時忽略。已經明顯下滑的俄羅斯經濟不足以支撐俄羅斯在東烏克蘭的佔領軍開支,就更不用說與烏克蘭開戰。就算烏克蘭主動放棄第聶伯河以東,俄羅斯也不敢要。更直白地說,不是其吞併克里米亞後的西方制裁導致經濟下滑,而是在吞併前經濟下滑就已經發生。去年的增長速度只有百分之一點三,已經無從回到輝煌十年的百分之七。<br />&nbsp;<br />  俄羅斯經濟去年的慘敗基本上不純是國內管理失當,而是全球製造業向西方回流造成的,還有美國的能源自給率大幅度提升壓住了國際油價上升勢頭。這樣,以能源出口維持外匯收入的俄羅斯走入了類似「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局,而今天西方進行的制裁本質上也轉入了不動刀兵的石油戰爭軌道。較為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德國之所以甘冒風險領導歐洲對俄經濟制裁,不是繼續穩固歐洲大國地位之圖謀,而是打制裁性的石油戰爭遠比支援波蘭與烏克蘭聯手抗俄即進入地面戰爭要化算得多。與俄羅斯打不動刀兵的石油戰爭不是西方的新戰略,而是對列根主義的一次溫習。<br />&nbsp;<br />  <strong>普京滾出俄羅斯非止口號<br />&nbsp;</strong><br />  列根時期,美國為了給蘇聯的中亞擴張及阿富汗戰爭釜底抽薪,就針對俄羅斯的油氣出口型外貿經濟實行過高針對性打擊。比如,美國與產油大國沙特合作,空前提高產量也即壓低油價,蘇聯因受國際油價下跌的影響,僅僅一九八五年一年就無形中損失了一百億美元。當時,蘇聯的外匯儲備高點才達到二百億美元,而其支撐阿富汗戰爭的外匯開支每年是四十億美元。無須贅述的是,歐洲對蘇聯天然氣進口最大幅度削減進一步限制了蘇聯的外匯收入來源。<br />&nbsp;<br />  可以說,列根時期對蘇聯的石油戰爭不僅是結束阿富汗戰爭的最有效戰略措施,達到了「兵不血刃,無箭之射」的效果,而且這也為蘇聯解體及蘇共下台打下了伏筆。無可奈何地從阿富汗撤軍使得蘇共統治集團自造的強大神話一夜崩坍,蘇聯人民再也不相信蘇共戰無不勝而是讓一個蕞爾小國打得「滿地找牙」。<br />&nbsp;<br />  於今,俄羅斯不僅經濟衰退沒法躍出低谷,而且資本外逃在克里米亞危機之後大幅加劇,以至普京當局不敢限制。因為一旦明文限制,就等於承認全面經濟危機已經爆發。美國國內重祭石油戰爭的戰略主張與德國在歐洲的領頭之舉遙相呼應,有戰略專家建議奧巴馬政府提高汽油稅,推行再生能源使用的法定比例制,這些措施都有利於推動全球油價下行。眾議院議長約翰&#8231;博納更明確地建議奧巴馬政府擴大天然氣出口以壓低國際市場價格。這裡面也含有為德國提供替代俄羅斯天然氣進口的戰略含義。<br />&nbsp;<br />  可以預見,歐美經濟制裁會對俄羅斯本已疲弱的經濟產生重挫,「莫斯科之春」也許會不請自來。「普京滾出俄羅斯」不只是抗議運動的口號,或將是二十一世紀上半葉的標誌性國際政治事件。<br />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环球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