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德: 六四天安门事件凝聚近代中国人的诉求

<br /><div><em>法广编按: 25年前在天安发生的六四流血事件给几代中国人带来创伤,也促使一些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中国人进行反思。中国政府不仅对六四事件没有公布死亡人数,而且采取掩盖和打击报道的政策,导致今天一些在大陆的中国人不知道这段历史,因此回顾六四,思考其历史意义就更是重大,请听本台采访学者陈奎德先生。</em></div><div>&nbsp;</div><div></div><div><img alt=""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4/May/5102014chen11.jpg" height="411" width="500" />&nbsp;</div><div>&nbsp;</div><br />法广:陈奎德先生请您介绍一下你六四的亲身经历?<br /><br /><div>陈奎德:关于六四事件前后有几件事值得一提。大家知道胡耀邦去世是六四的起因。另外,知识分子签名运动也与六四有关联。第一封是方励之先生写给邓小平的信,这封信主要是讲1989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希望邓小平大赦天下,能够释放中国的政治犯,特别是魏京生等人,该信引发了包括冰心和北岛等在内的33个知识分子签名响应。第二封信主要是自然科学家们的签名。最后,在我主编的上海《思想家》杂志创刊的北京座谈会上,戴晴、苏炜和我征求在场的知识分子签名,成为第三波43名知识分子签名上书活动,主要是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分子。三封信都支持方励之先生的意见。这些信是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前奏曲。当时北大校园大家都非常活跃,有民主沙龙等,学生们有普遍的一种亢奋与觉醒。</div><div>&nbsp;</div><div>4月15日胡耀邦先生突然去世,北京学运开始,当时我在上海,派了研究所的两名同事去北京就地观察,随时与我们联络。我在上海与同仁征集上海学界的教师,教授等知识分子的签名,支持北京和上海的学生与当局对话。由于要接待一个美国大学访问团,我把原定于4月30日应邀去美国波士顿学院的机票改在6与5日。6月4日当晚,校长与朋友们在我家为我去美国饯行,突然有位同事带来转录的香港电视台的节目,是6月3日到4日凌晨,在北京枪杀学生的场面,惨烈的景象让我们震惊。从此,六四成为一个转折点,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div><div>&nbsp;</div><div>第二天早晨,我飞离上海。当时上海还没有戒严,但是气氛紧张,路上有学生抗议摆放的路障,我6月5日乘坐的飞机上只有几位乘客,大家眼光迷茫,相对无语,不知道中国的未来如何。6月8日我即接受《波士顿环球报》的采访,谈到六四,谈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抗议中共的镇压。6月7日我刚刚离开上海两天,中共三个部门(国家教委、中组部、中宣部)下达文件到我的单位,禁止我出国。主要是因为我当时在上海的上述作为。在上海的学界朋友为我额手庆幸,否则我会被拘押或者被办学习班。7月13日,严家其和吾尔开希等人从国内逃亡到巴黎,召开分布全球的部分中国学人会议,说中国处于紧急状态需要共商国是。我和美国十几位学者来到巴黎,第二天7月14日是法国国庆,庆祝大革命200周年。这个200年的庆祝日对于法国人来说非常重要,而我们这些中国民间人士被邀请坐在贵宾席上,而中国政府却没有受到邀请。最令人感动的是,庆祝典礼一开始,第一个方阵竟然是由中国人组成的队伍,他们身着黑衣,推出三个巨大的中国鼓,每个大鼓上有两个中国字,总共六个汉字&#8220;自由,平等,博爱&#8221;。顿时,全场起立好几分钟,哭声和掌声混合着一起。吾尔开希当场昏倒,我们所有人都是涕泪交流,不能自己,被法国人当年对中国人的支持和罗曼蒂克的热情所感动。</div><br />法广:您认为八九民运和六四的历史意义是什么?<br /><br />陈奎德: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看起来是被镇压下去,是失败了,但是在中国近一,两百年的历史上,她占有其特殊的位置。第一,天安门事件不久,20世纪重要历史巨变接连发生:柏林墙倒塌,苏联东欧阵营解体,共产主义失败,东西方冷战在主要战场上结束。从更旷阔的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六四无疑具有转折点的地位。而且,经过20多年的时间,有资料显示,当时柏林墙的倒塌,当局是否开枪等关键决定与中国六四有相当大的关联,包括心理上和政治上的关联。&nbsp; 第二,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人的百年诉求和命运也凝聚在天安门六四的50多天的时间里。六四是个非常悲怆的历史舞台,近代中国人的追求,悲欢离合,光荣与梦想瞬间破灭 ,全部凝聚在天安门六四的呐喊和枪声中。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基本潮流是,中国古老文明与国际主流社会的汇合。近代中国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六四事件是其中最近的的一环。如此浩大的群众运动,表明中国人要与世界主流文明结合的意愿是如此强烈,以致六四成为一个重大象征符号,表明中国人的这个倾向&#8212;&#8212;与普世文明接轨的诉求&#8212;&#8212;在她身上体现得异常清楚与鲜明。她表明了中国人百年来基本的政治,精神上的追求。她成为中西文化汇流的一个交结点。这些都是六四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尽管当时六四失败了,但是六四留下了精神遗产和历史遗产,将来必然还会在中国呈现。从宏观的大的历史角度上有其历史意义,是个标志性的事件。<br /><br />法广:八九民运六四25周年的前夕,港台两地同时推出主要由大陆人士编写的《六四诗选》,香港不仅每年有纪念六四的烛光晚会,今年还成立了纪念六四博物馆。而在中国,近日参加六四讨论会的人士被施压,包括浦志强在内的人士受到拘留,您怎么看?<br /><br />陈奎德:这涉及到共产党的看法,他们认为六四是其生命线,是不可提起的历史伤疤。中共想慢慢淡化六四事件,甚至想让中国人和全世界的人忘记这个事件。但非常明显,中国共产党用本国的野战军屠杀本国手无寸铁的平民,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反人类事件。中国共产党认为天安门事件威胁到了他统治权力,但是采取这样一种反人类的虐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基本的道义上已经丧失了其统治的合法性。中国不提六四是因为她牵扯到自己生存的合法性。但是,强压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使用高压手段让大家塞住耳朵,蒙住眼睛,但最终真相仍将大白天下。中国当局在六四25周年提早控制,但是北京的知识界知难而进,组织了北京的六四的研讨会,由知名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参加,这就给了中国政府一个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它要想封住这个口子,故而采取严重打击手段。但是,你不可能永远对自己的国民进行战争。总有要放开的一天。如同台湾的228事件,如同布拉格之春事件。虽然当时被压制了下去,但最终还是破土而出。我想中国政府里的开明人士应当明白,这个事件是绕不过去的。虽然中国每个最高统治者都想得过且过。若用这种心态来应付这个事件,只会让他们付出更高的代价。早解决早安生,越拖延代价越高。<br /><br />法广:请问美国组织什么纪念活动吗?<br /><br />陈奎德:美国方面有很多纪念活动,主要几个活动,如,天下围城,由王丹等个人和组织发起,在六四这一天向北京在世界各国使领馆前进行抗议。另外,通过网络用声音,视频、照片,电子邮件进行全球性六四的讨论和纪念。还有,天安门民主大学复校,大家知道在六四运动的最后一天晚上,成立了天安门民主大学,由张伯笠担任校长,严家其担任名誉校长,并讲了第一场课。几小时后,中共的坦克轰然开进天安门,大学课堂戛然而止。今年,六四25周年,于6月1日将在美国旧金山重新恢复天安门民主大学,向天下昭示浴火重生的六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