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剧变转折意义远超过十月革命

<p>  后来人们用来称呼&#8220;十月革命&#8221;的&#8220;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8221;之说,考诸历史,这话最早出自托洛茨基。他下面还有一句话:&#8220;开辟了铁与血的新纪元。&#8221; 后来人们却不提了。但他是在二月革命后从国外侨居地回国时说这番话的,那时还未发生十月事件,他指的就是二月革命,但是&#8220;铁与血的新纪元&#8221;真正到来,却是 &#8220;一月剧变&#8221;后的事了。</p> <div>&nbsp;</div> <div>  <strong>俄国历史进程中的&#8220;新纪元&#8221;问题</strong></div> <div>&nbsp;</div> <div>  1917年革命对于俄国与世界的巨大影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这一过程中的关注点,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看法。1990年代初&#8220;剧变&#8221;发 生时,由于容易理解的原因,俄国人的关注点在于&#8220;十月&#8221;,而且对&#8220;十月&#8221;的看法明显地两极化:旧体制的维护者仍然认为它是&#8220;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人类历史 新纪元&#8221;,而变革的推动者则认为它是布尔什维克搞的一场非法&#8220;政变&#8221;,给俄国和世界带来了长远的灾难。实际上,后者同样认为&#8220;十月&#8221;是个&#8220;新纪元&#8221;,只是 负面意义上的新纪元而已。当时的资料披露水平与人们的心态还不足以使对这一事态的研究具有长时段大纵深的水平,无论作为开创社会主义美丽新世界的&#8220;革命&#8221; 还是作为毁灭民主乃至毁灭俄罗斯文明的&#8220;政变&#8221;,&#8220;十月&#8221;是否真就那么重要?1917年前后俄国历史的转折点真是在于那&#8220;阿芙乐尔的一声炮响&#8221;吗?</div> <div>&nbsp;</div> <div>  在以后的年代里,随着研究的深入与人们心态的冷静化,人们逐渐倾向于在纵深层次上看待俄国历史的宏观变革,同时在更为精细的层次上考察那一年俄国的具体政治进程。</div> <div>&nbsp;</div> <div>  <strong>&#8220;革命宪政&#8221;与二月民主</strong></div> <div>&nbsp;</div> <div>  立宪会议,按今天的通常译法即制宪议会或宪政议会。建立在政治自由、多元竞争、分权制衡、民主选举基础上的这套制度源自西欧,被认为是&#8220;自 由主义&#8221;的制度。从词汇上使用&#8220;立宪会议&#8221;而不是用&#8220;杜马&#8221;反映出&#8220;西化派&#8221;与&#8220;传统派&#8221;的区别。在近代俄国,这种主张不但被保守的沙皇专制主义者拒绝, 而且也曾被宣传&#8220;人民专制&#8221;理论的俄国革命民粹主义激进派攻击为&#8220;富人的骗局&#8221;和&#8220;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8221;。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与这种&#8220;反对政治自由(据 说这会使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里)的彻头彻尾的民粹派观点&#8221;决裂的一批左派人士,形成了俄国最初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民主党人。当年布尔什维克也曾积极要求 国家民主,而且非仅&#8220;阶级民主&#8221;,今天所说的宪政民主也是他们当年强烈要求的。早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中就要求&#8220;推翻专 制制度并召集由全民自由选举的立宪会议&#8221;。</div> <div>&nbsp;</div> <div>  因此,是主张宪政民主,还是反对宪政而鼓吹&#8220;人民专制&#8221;,成为那时区分俄国马克思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界标。普列汉诺夫曾明确地说:&#8220;&#8216;自由主 义者所忙于争取的&#8217;&#8216;抽象权利&#8217;正是人民发展所必需的条件&#8221;;西方式的议会政治&#8220;不仅&#8216;是&#8217;资产阶级的&#8216;组织工具&#8217;,而且也是另一阶级(按:即无产阶级) 的&#8216;组织工具&#8217;&#8221;。在普列汉诺夫看来,无产阶级应当比&#8220;资产阶级&#8221;自由派更积极地追求宪政民主;而民粹派鼓吹的&#8220;人民专制&#8221;则不过是一种&#8220;反动&#8221;的&#8220;政治 畸形现象&#8221;,&#8220;有如古代中华帝国或秘鲁帝国,即一个在共产主义基础上的革新了的皇帝专制&#8221;,是&#8220;皇帝-国王的&#8216;国家社会主义&#8217;&#8221;政治垃圾。</div> <div>&nbsp;</div> <div>  普列汉诺夫的这些话构成其名着《我们的意见分歧》的基本观点。而更早些时候的《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也表述了类似主张,这两部作品加上哲学 着作《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是普氏为俄国马克思主义奠基的&#8220;老三篇&#8221;,被列宁说成是&#8220;教育了俄国整整一代马克思主义者&#8221;的基本文献,其影响十分深远。从 这些观点可见,在追求宪政民主的问题上,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不但一开始就与反宪政的民粹主义者相对立,而且曾经比自由主义者更急迫。换句话说,在此之前社会 民主党人与自由派在政治上有意义的区别就在于&#8220;激进立宪&#8221;(革命立宪)还是&#8220;渐进立宪&#8221;。尽管在斯托雷平时代开始有所变化:社会民主党内以列宁为首的一派 (即布尔什维克)越来越&#8220;民粹主义化&#8221;乃至&#8220;超民粹主义化&#8221;,但是俄国马克思主义&#8220;革命宪政&#8221;的传统感召力和对民粹派&#8220;人民专制论&#8221;的传统厌恶还不可能完 全消失。正是在斯托雷平时代,列宁一方面说了不少(过去很少说)议会民主&#8220;虚伪&#8221;的话,另一方面仍然在反驳那种认为&#8220;虚伪民主&#8221;不如专制好的极左极右论 调。他认为:尽管多党竞争下的政党宣传&#8220;带有广告欺骗性质&#8221;,但这一点决不能说明议会民主&#8220;根本无益甚至有害,像顽固的反动分子、议会制度的敌人极力要人 民相信的那样&#8221;,恰恰相反,没有这样的多党制,欺骗&#8220;会多得多,而人民揭穿骗局、查明真相的办法也会少得多。&#8221;&#8220;一个国家的政治自由越多,它的代议机构越 健全,越民主化,人民群众就越便于&#8230;&#8230;学习政治,即越便于揭穿骗局和查明真相。&#8221;</div> <div>&nbsp;</div> <div>  通常所说的1917年&#8220;二月革命&#8221;正是&#8220;革命宪政&#8221;的实践。由于&#8220;斯托雷平反动&#8221;断送了俄国在1905-1907年间曾经一度大有希望的、 通过君主立宪建立议会民主的机会,而斯托雷平改革推动的市场经济发展又掏空了传统皇权主义的基础,并因对传统农村公社实行掠夺性的专制私有化而积累了巨大 的民怨,因此当对外战争冒险失利触发了社会危机后,全俄便急剧地卷入革命漩涡。随着貌似强大的沙皇专制似乎完全&#8220;出人意料地&#8221;突然崩溃,君主立宪的前景已 不复存在。在&#8220;雪崩&#8221;的冲击下,不用说比斯托雷平更保守的传统保皇党已无踪影,斯托雷平体制下得势的专制市场经济改良派如十月党、进步党等自由主义右翼派 别也很快被革命潮流冲垮。只有自由主义左派,即1905年事变中因领导激进宪政民主运动而在斯托雷平时代受压制的立宪民主党,成为唯一还有政治号召力的自 由主义党派。但它由于担心被斯托雷平改革激起的民粹主义反弹浪潮难以控制,更担心战争时期(立宪民主党是支持参战的民族主义者)后方剧变会瓦解军事,这时 反而主张放慢立宪步伐。这样一来,以&#8220;立宪&#8221;为党名的这个1905年时的政治改革激进派,在1917年却把&#8220;立宪会议&#8221;的大旗拱手让给了&#8220;社会主义者&#8221;。</div> <div>&nbsp;</div> <div>  而当时被革命形势推向前台、成为俄国最强大政治势力的,是两大左派(当时通称两大&#8220;社会主义政党&#8221;)&#8212;&#8212;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这两党内 部都有明显分化:社会革命党传统上本是以搞&#8220;革命恐怖主义&#8221;推进&#8220;人民专制&#8221;起家的极左党,但这时它的主流已经在斯托雷平时代发生了&#8220;社会民主党化&#8221;,只 有其坚持原教旨民粹主义的支派,即所谓&#8220;左派社会革命党&#8221;还带有&#8220;人民专制&#8221;色彩。至于社会民主党本是传统的&#8220;革命宪政&#8221;主张者,其中的孟什维克此时仍然 持有俄国马克思主义正统的革命宪政理念,而布尔什维克尽管已经在&#8220;超民粹主义化&#8221;的路上走得很远,但仍然保留有社会民主党传统的&#8220;革命宪政&#8221;话语,其&#8220;激 进&#8221;主要表现在不断指责别人拖延宪政进程。列宁本人当时就一再抱怨&#8220;政治自由&#8221;太少,认为&#8220;在自由的国家里,管理人民是通过政党的公开斗争以及它们之间的 自由协议来进行的&#8221;。</div> <div>&nbsp;</div> <div>  在二月革命后的一段时间,列宁指责临时政府拖延立宪会议选举,但并没有要求&#8220;一切权力归苏维埃&#8221;&#8212;&#8212;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也不 大。后来他两度提出&#8220;一切权力归苏维埃&#8221;,但其含义只是1: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来承担筹备召开立宪会议的责任;2:排除以立宪民主党为代表的自由派左翼, 建立社会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主导的&#8220;清一色社会主义者政府&#8221;亦即左派多党联合政府。他并没有说要用苏维埃取代立宪会议,相反他仍然强调苏维埃只应该在立宪 会议之前临时掌权&#8212;&#8212;正如他在&#8220;七月事变&#8221;后所说:&#8220;在立宪会议召开前,除了苏维埃以外,国家不应该有任何其他的政权存在。&#8221;而被其指责的对手中,除立宪 民主党是担心民粹主义浪潮难以控制而真的希望放慢民主步伐外,社会革命党主流派和社会民主党孟什维克派的&#8220;革命宪政&#8221;热情本不下于布尔什维克,只是考虑当 时德国正大举进攻,基于&#8220;革命护国主义&#8221;立场不愿把太多精力投入竞争性选举,更不愿在这个不但君主派早已消失、连自由派都已靠边的&#8220;左派民主&#8221;大好形势下 一味激化矛盾使局势失控。</div> <div>&nbsp;</div> <div>  因此,经过斯托雷平时代的政治分化与重新定位,到二月革命后,传统的社会民主党与社会革命党(即俄国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之分野已经完全 模糊,取代它的是新的、十分戏剧性的分野:两党的各一部分(社会民主党布尔什维克派与左派社会革命党)结盟,反对两党各自的另一部分(社会民主党孟什维克 派与社会革命党主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前者更多地体现了当年以民意党为代表的原教旨民粹主义或超民粹主义传统,而后者更多地体现了当年普列汉诺夫 开创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正统。但是在1917年内,双方都还没有脱离&#8220;革命宪政&#8221;话语。</div> <div>&nbsp;</div> <div>  <strong>并不&#8220;震撼&#8221;的冬宫之夜</strong></div> <div>&nbsp;</div> <div>  在二月革命后直到1917年年底的整个期间,包括所谓&#8220;十月革命&#8221;的前后,俄国政坛上的斗争焦点除了对外关系上的&#8220;和平&#8221;与经济上的&#8220;土 地&#8221;外,政治体制上就是尽快召开、还是推迟召开立宪会议的问题。虽然苏联时期的官方史学声称那时出现了&#8220;无产阶级的苏维埃&#8221;和&#8220;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8221;&#8220;两 个政权并存&#8221;的状态,然而实际上,不但二月以后相当时期内布尔什维克并未在苏维埃中占优势,也并不主张&#8220;一切权力归苏维埃&#8221;,而只是强烈指责临时政府拖延 召开立宪会议。甚至就是在他们控制了彼得格勒苏维埃并据以发动推翻临时政府的&#8220;十月革命&#8221;时,虽然提出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但也只是把它作为革命措 施,而并未宣布苏维埃是永久性政府。相反,当时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明确宣布:&#8220;工人和农民的临时政府在立宪会议召开之前掌握国家政权&#8221;。他们继续指 责临时政府终于宣布的立宪会议选举日期是靠不住的,宣称只有苏维埃才能保证立宪会议选举如期举行。在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 兵放假,以便组织他们回乡进行&#8220;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8221;,争取农民选票以便&#8220;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8221;。而在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 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8220;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8212;&#8212;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8221;!</div> <div>&nbsp;</div> <div>  就在俄历1917年10月26日,即打下冬宫、夺取政权后的次日召开的第二次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大会上,列宁不仅重申临时政府不愿召开立宪 会议是它被推翻的理由之一,而且强调即将召开的立宪会议才是唯一有权决定国际问题的机关。他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将服 从&#8220;人民群众&#8221;的选择。</div> <div>&nbsp;</div> <div>  可见正如&#8220;土地&#8221;(废除斯托雷平改革恢复农村公社)与&#8220;和平&#8221;(退出世界大战)一样,&#8220;立宪会议&#8221;在当时的俄国实际也是众望所归无人反对。各方争论的似乎只是&#8220;快慢&#8221;问题。</div><div>&nbsp;</div><div> 而且更重要的是:苏联时期被描绘为连续体的&#8220;资产阶级临时政府&#8221;其实并不存在。从二月到十月,动荡中的俄国实际共经历了五届党派构成不同的短 暂政府,其主导力量从右翼自由派、左翼自由派到&#8220;社会主义者&#8221;,总的趋势是一个比一个更&#8220;快&#8221;的主张者轮番得势。十月之变产生的苏维埃政府似乎只是第六个 更&#8220;快&#8221;的主张者上台。 <div>&nbsp;</div> <div>  实际上,这个变化就在&#8220;十月革命&#8221;的前一天已经开始:俄历10月24日,各党派召开的共和国预备议会上,社会主义者已占多数但尚容纳了几个 立宪民主党人的克伦斯基联合政府受到抨击,两大社会主义政党提出议案要求&#8220;通过一项法令把土地移交给土地委员会&#8221;、&#8220;坚决支持建议与盟国宣布和谈条件并开 始和平谈判的对外政策&#8221;,这两项要求与苏维埃政府次日提出的&#8220;土地法令&#8221;与&#8220;和平法令&#8221;几如出一辙。此议案战胜立宪民主党的反对以123票对102票被预 备议会通过。此举相当于对联合临时政府的不信任案,如果没有当夜的冬宫事件,它也将导致出现一个排除自由派的&#8220;清一色社会主义者政府&#8221;,而仅在两周前这正 是布尔什维克追求的主张。</div> <div>&nbsp;</div> <div>  由于列宁的坚持,尽管中央委员会中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卢那察尔斯基、李可夫等不少人反对,布尔什维克党还是在此前退出了预备议会,并赶 在&#8220;清一色社会主义者政府&#8221;出现前抢先夺取了政权。虽然采取的是类似军事政变的手段,可是当时俄国处在非常时期,前五届政府也并非经过全民选举,而且期间 还有&#8220;四月危机&#8221;、&#8220;七月事件&#8221;、科尔尼洛夫兵变等非常事件,与之相比,十月冬宫之夜&#8220;水兵与士官生的冲突&#8221;也不算多么激烈。其实,在传统上农民出身的俄 军普通官兵往往具有皇权主义和保守倾向的时代,&#8220;士官生&#8221;,即有文化而又并无军官特权的&#8220;军人知识分子&#8221;曾是俄军中最富进步精神的力量。自十二月党人事件 以来他们一直是倾向民主的,而二月革命后他们中多数还倾向社会主义&#8212;&#8212;自然是民主社会主义。在反沙皇、甚至反对右翼自由派方面他们与布尔什维克并无矛盾。 而在二月革命后初期自由派主导临时政府时他们还与布尔什维克关系良好。当时彼得格勒军事学校社会主义者士官生联合会经常请布尔什维克人士在他们举办的&#8220;社 会主义理论讲座&#8221;上作演讲。只是在社会主义党派主导联合临时政府后,由于不满布尔什维克的&#8220;暴力倾向&#8221;,他们才成为&#8220;冬宫之夜&#8221;的&#8220;反革命&#8221;力量。而且这 天晚上夺权与被夺权的双方其实还多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8220;党内同志&#8221;&#8212;&#8212;都是社会民主党与社会革命党人,只是被夺权的最后一届临时政府成员多为社会民主党孟 什维克派和主流派社会革命党,而夺权的是社会民主党布尔什维克派和左派社会革命党。在一般人看来,双方的差别还不如前几次政府更替的双方差别明显。</div> <div>&nbsp;</div> <div>  所以,尽管当时在彼得格勒的美国记者约翰&#183;里德后来对&#8220;十月革命&#8221;的报道以《震撼世界的十天》为题而闻名于世,但在当时,这场变革不要说对 &#8220;世界&#8221;,即使对彼得格勒人而言也并不是多么&#8220;震撼&#8221;的。起义当晚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称:起义&#8220;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 胜利。&#8221;而军事革命委员会任命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政委别雷舍夫事后报告说:军舰&#8220;在彼得保罗要塞打出信号弹之后发射了几发空弹,准备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打 实弹。结果无需如此,因为冬宫很快就投降了。&#8221;</div> <div>&nbsp;</div> <div>  中国人在后来的长期宣传中妇孺皆知的所谓阿芙乐尔&#8220;十月革命一声炮响&#8221;,所谓武装起义,其实不过如此。事实上,20多年后拍摄的电影《列宁 在十月》中&#8220;攻打冬宫&#8221;的冲锋陷阵场面是斯大林一再指令加码后改拍而成,1927年&#8220;十月革命&#8221;十周年时问世的爱森斯坦的著名影片《十月》尽管已经受斯大 林权力的影响,还没有这样的场面。而当时的真相是:士官生的抵抗很快就停止,在水兵与赤卫队涌向冬宫大门时,由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亲自打开宫门,并 把他们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一直反对暴动的温和派布尔什维克党人卢那察尔斯基在当时的家信中也不无宽慰地记道:&#8220;事变竟轻易实现&#8221;,&#8220;暂 时牺牲极少。暂时。&#8221;显然,这场&#8220;暴力革命&#8221;几乎是波澜不惊地就成功了。</div> <div>&nbsp;</div> <div>  而成功者当时也相当低调。苏维埃政府当晚成立时自称是&#8220;工人和农民的临时政府&#8221;,人们也将其作为&#8220;第六届临时政府&#8221;来接受。应当说,支持布 尔什维克当晚行动的人并不多,而反感者很不少。如前所述,就连布尔什维克党内都有相当一批人反对以这种方式夺权。他们当然支持以一个对苏维埃负责的政府取 代临时政府,但既然以苏维埃的名义做这件事,总应该由苏维埃授权。不能先造成既成事实,&#8220;在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前夕就夺取政权,这一点我想谁也不知 道。&#8221;于是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言:&#8220;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甚至连国际主义者,都断然抵制我们。市杜马对我们十分恼火。市民、知识分子,乃至所有人,所 有人都是这样,&#8230;&#8230;&#8221;&#8220;目前是可怕的令人胆寒的孤立&#8221;。</div> <div>&nbsp;</div> <div>  但尽管如此,并没有什么人想采取实际行动与布尔什维克对抗。当时俄国人普遍相信,二月以来的革命形势在动荡中持续发展,而其目标就是立宪会 议。立宪会议代表的选举和会议的召开,将意味着&#8220;革命宪政&#8221;大功告成,俄国将出现一个全民选举产生的、因而是有权威的而非&#8220;临时&#8221;的民主共和宪政政府。到 时俄国的政局就会走上正常轨道。可以设想,如果布尔什维克当时不是以召开立宪会议为号召,而是公然提出取消立宪会议,那它的夺权必然会&#8220;震撼&#8221;得多,而能 否成功也就未可逆料了。</div> <div>&nbsp;</div> <div> <strong> &#8220;震撼世界&#8221;的1月5日</strong></div> <div>&nbsp;</div> <div>  真正令人&#8220;震撼&#8221;的剧变来自两个月以后。</div> <div>&nbsp;</div> <div>  原来列宁一直认为,选举时谁执政,谁来召开立宪会议是至关重要的。显然,他相信在自己大权在握的情况下,加上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工作,&#8220;革命宪政&#8221;会批准他所做的一切。</div> <div>&nbsp;</div> <div>  然而事态发展出乎他的意料,就在布尔什维克掌权的条件下,选举按期于11月12-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获得 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40%的选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在总共 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24.7%,只略高于最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孟什维克16席, 立宪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这就是说,布尔什维克在他们主持的这次选举中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 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主要的民粹派政党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 半。</div> <div>&nbsp;</div> <div>  显然,布尔什维克输掉了这次选举,而且输得很惨。其惨还不在于它的得票少,而在于这是在它当权条件下、由它组织的选举。它没有理由、而且的 确也并未指责这次大选有什么舞弊、贿选一类的污点。当时布尔什维克反对的理由只是说立宪会议的选举是根据临时政府的法律进行的,而这个法律现在已经过时。 这个理由显然太牵强了:既然这次选举本来就没有合法性,你为什么又组织了这次选举呢?</div> <div>&nbsp;</div> <div>  其实布尔什维克在选举过程中已经感到不妙,并通过苏维埃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授权那些选出的代表不符合其意愿的地方的苏维埃可以暂 停选举、召回已选出的代表并组织改选。然而,受到&#8220;革命宪政&#8221;思维影响的各地苏维埃并没有行使这一不得民心的权力。于是列宁的人民委员会政府又在立宪会议 预定开会日(11月28日)前,以到达的代表太少为由宣布推迟会期。当天一些立宪民主党人示威抗议这个决定,要求&#8220;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8221;,结果遭到严厉镇 压。立宪民主党事实上被取缔,其当选代表或被杀被捕,或逃亡。</div> <div>&nbsp;</div> <div>  直到一个多月后,立宪会议才在排除了立宪民主党人的情况下于1918年1月5日召开。会前列宁政府便宣布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 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开会当天,布尔什维克代表建议立宪会议按人民委员会要求把权力交给苏维埃并自行宣布解散,多数立宪会议代表拒绝了这个蛮横的要求。布 尔什维克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代表遂先后退出会议。其余多数代表在暴力的威胁下一直坚持到次日凌晨4时,终被布尔什维克调来的军队驱散。当天全俄中央执行委员 会即宣布解散立宪会议。</div> <div>&nbsp;</div> <div>  这一天,已被严厉镇压的自由主义者&#8212;&#8212;立宪民主党人不可能发出什么声音。但在左派(即社会民主党人与社会革命党人)阵营和劳动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农民的不满是后来才浮现的)中却发出了愤怒的吼声:</div> <div>&nbsp;</div> <div>  这一天,两个首都发生抗议解散立宪会议的工人游行示威,参加者可能多达数万人。布尔什维克军人向和平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8220;彼得格勒和莫斯 科的街道上洒满了工人的鲜血&#8221;。在彼得格勒,示威工人是&#8220;举着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红旗走向塔夫利达宫(按:立宪会议所在地)&#8221;的,而杀手们不仅未经警告就从 埋伏的暗处开枪,而且还&#8220;从工人们手中夺过革命的红旗,用脚践踏它们,把它们投入篝火中&#8221;。</div> <div>&nbsp;</div> <div>  俄国最大的行业工会&#8220;全俄铁总&#8221;宣布政治罢工,以抗议立宪会议被驱散。许多工会纷纷支持。罢工被镇压后,全俄铁总和其他非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工会被取缔,俄国工会从此逐渐&#8220;官方化&#8221;。</div> <div>&nbsp;</div> <div>  这一天,主要由孟什维克组成的(联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发表《致全俄公民书》,这个以&#8220;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8221;开头、以&#8220;社会 主义万岁!&#8221;结尾的声明指出:&#8220;立宪会议被以武力驱散了。&#8230;&#8230;甚至早在中央执行委员会打算做出解散立宪会议的决定之前,立宪会议就已经被解散了。布尔什维 克一如既往,首先用武力解散了立宪会议,随后便关闭了塔夫利达宫不让任何一位立宪会议成员进入。只是在这以后,才要求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关于解散的命令。 因为自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以来,苏维埃的全部作用归结为在&#8216;人民委员会&#8217;的决定上盖上一个印章。没有任何&#8216;苏维埃政权&#8217;,有的只是布尔什维克党(中央) 委员会的政权,以及追随他们的那些武装队伍的政权。&#8221;</div> <div>&nbsp;</div> <div>  这一天,除布尔什维克以外的各社会主义党派,即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人民社会党还联合发表传单,指出:&#8220;1905年1月9日,尼古拉&#183;罗 曼诺夫和特列波夫枪杀过要求召开立宪会议的工人。今天,当劳动人民经过12年斗争之后,立宪会议已由人民选举产生,而彼得格勒的工人又一次为立宪会议而遭 到自称是工人阶级代表的那些人的枪杀&#8221;!从此,&#8220;沙皇专制式的黑暗时代开始了。&#8221;&#8220;公民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被剥夺了。&#8221;&#8220;工人的旗帜被撕毁、被烧掉了。&#8221;</div> <div>&nbsp;</div> <div>  与这份传单类似,沙皇时代素来同情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高尔基,也在这一天激愤地写下了《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严厉谴责布尔什维克的 暴行。他也把当天发生的惨案比之为点燃1905年革命烈火的、沙皇屠杀和平请愿工人的&#8220;流血星期日&#8221;,并悲愤而又绝望地说:布尔什维克的&#8220;来复枪驱散了近 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8221;!</div> <div>&nbsp;</div> <div>  显然,1月5日事件给俄国社会造成的&#8220;震撼&#8221;远远超过上年10月25日黎明前的&#8220;冬宫事件&#8221;。10月事件基本上是2月以来&#8220;革命宪政&#8221;进程 的延续。而斯托雷平改革的失败就注定了自由派的失势和社会主义者的上台,事实上这个变化也是在7月和9月两次临时政府更迭就基本完成,10月末如果没有冬 宫事件,自由派彻底下野和&#8220;清一色社会主义者政府&#8221;的出现也是势在必然。尽管布尔什维克的夺权手段招人非议,但既没有马上激化社会矛盾也没有导致什么反 抗。克伦斯基政府已在冬宫事件前一天的预备议会上遭到实际上的不信任投票,产生&#8220;第六届临时政府&#8221;并不出人意料。十月之夜逃出冬宫的克伦斯基等一些临时政 府领导人曾试图组织反夺权,但因没什么响应者而不了了之。社会革命党与孟什维克控制的全俄铁总等工会组织曾对布尔什维克的&#8220;政变&#8221;持异议,并威胁要罢工, 但在立宪会议选举如期进行后即宣布与苏维埃政权和解。由于包括布尔什维克在内的主要政治力量都宣称俄国前途最终取决于立宪会议,人们也就在等待立宪会议结 果的心态下大体平静地接受了既成事实。这两个月因而在传统上被称为苏维埃政权&#8220;凯歌行进&#8221;的时期。</div><div>  但驱散立宪会议就不同了。它把&#8220;革命宪政&#8221;进程完全倒转过来,成了革宪政的命,堪称是二月革命后俄国历史进程的又一次剧变:按后来&#8220;列宁主 义&#8221;的说法,这是&#8220;无产阶级专政&#8221;粉碎了&#8220;资产阶级民主&#8221;。而按布尔什维克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义党派的说法,则是&#8220;民主革命&#8221;的毁灭和&#8220;专制黑暗&#8221;的重返。 不管哪一种说法,这一变化作为&#8220;民主&#8221;与&#8220;专政(专制)&#8221;的对决都可谓超级&#8220;震撼&#8221;。你可以说它是革命,也可以(按反对派的立场)说是反革命,但唯独不能 说这变化的意义比十月事件小。</div> <div>&nbsp;</div> <div>  实际上,甚至&#8220;土地与和平&#8221;这两个据说是由十月革命解决的主要问题,当初的争议主要也不是要不要议和、要不要分配土地,而是要不要由立宪会 议来决定这两者,或者即便苏维埃造成了既成事实也要不要立宪会议来承认其合法。主导最后两届临时政府的社会主义党派实际上是赞成议和与分地的。社会革命党 领袖切尔诺夫作为临时政府部长颁布的土地法曾得到列宁的赞许&#8212;&#8212;他甚至起来驳斥&#8220;资本家对切尔诺夫进行无耻的诽谤性攻击&#8221;。但切尔诺夫们认为应当由立宪会 议来做这两件事。而像全俄铁总等一些民主组织虽然认为苏维埃政府可以做这些事,但还是应当由立宪会议来认可。&#8220;一月剧变&#8221;使这些人与苏维埃政权的矛盾变得 不可调和。</div> <div>&nbsp;</div> <div>  总之,与十月冬宫事件相比,布尔什维克废除&#8220;革命宪政&#8221;的一月事件无论就当场造成的流血,就事件给俄国人带来的&#8220;震撼&#8221;,还是就事变内容的 社会深刻性和历史影响来看,都要大得多。没有十月事件,俄国肯定也会出现社会主义者政府。当然民主竞选制下谁也不能保证她永不下台,但十月事件中产生的那 个&#8220;永不下台的社会主义政府&#8221;如今又安在哉?而如果没有一月事件,宪政下无论左派还是右派政府就如其他民主国家的社会党政府与保守党政府一样,不会让&#8220;近 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8221;惨遭破灭,让俄国陷入惨烈血腥的内战,更未必会在俄国历史上造成70多年的极权时代。</div> <div>&nbsp;</div> <div>  事实上,1917-1918年间俄国并不是发生了两次、而是只有一次革命,它的开始与终结则成为震撼世界的两大事件:它于1917年2月发 生时不仅是&#8220;民主革命&#8221;,而且当时就终结了斯托雷平的资本主义改革,在逻辑上开始了导致社会主义者执政的&#8220;向左一面倒&#8221;进程。换言之,它是民主革命,却不 是&#8220;资产阶级革命&#8221;,按如今人们习惯的政治光谱,毋宁说它更像是&#8220;民主社会主义&#8221;革命。而1918年1月社会主义者(尽管并非布尔什维克)占压倒优势的立 宪会议被武力驱散,意味着这一革命的终结,它结束了民主,开始了&#8220;专政&#8221;(但未必是&#8220;无产阶级&#8221;的专政)。而两者之间的十月事件,既不是社会主义的开始也 不是民主的结束,只是&#8220;不稳定的民主国家&#8221;中常见的一次政变而已。</div> <div>&nbsp;</div> <div>  后来人们用来称呼&#8220;十月革命&#8221;的&#8220;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8221;之说,考诸历史,这话最早出自托洛茨基。他下面还有一句话:&#8220;开辟了铁与血的新纪 元。&#8221;后来人们却不提了。但他是在二月革命后从国外侨居地回国时说这番话的,那时还未发生十月事件,他指的就是二月革命,但是&#8220;铁与血的新纪元&#8221;真正到 来,却是&#8220;一月剧变&#8221;后的事了。</div> <div>&nbsp;</div> <div> <strong> 一月剧变与内战:&#8220;苏维埃政权反对&#8216;普遍、直接、平等、秘密的&#8217;选举的斗争&#8221;</strong></div> <div>&nbsp;</div> <div>  事实上,所谓十月革命后相对平静的政局,即苏维埃政权&#8220;凯歌行进&#8221;的局面,正是在这场&#8220;一月剧变&#8221;后被打破的。俄国的国内矛盾自此迅速尖锐 化,不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残酷内战。关于这场内战各种&#8220;官书&#8221;上有着许多定义,但是列宁1919年致罗日科夫的一封私人信件有个坦率的说法值得一提:列宁 认为当时的内战是&#8220;苏维埃政权反对&#8216;普遍、直接、平等、秘密的&#8217;选举的斗争,即反对反革命立宪会议的斗争&#8221;,&#8220;这是资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议会制的世界性 大崩溃,无论在哪个国家,没有国内战争就不会有进步。情愿者命运引着走,不情愿者命运拖着走。&#8221;</div> <div>&nbsp;</div> <div>  &#8220;十月革命&#8221;后最初两个月苏俄实际上没有军队,似乎也不需要军队。马克思以来的社会主义者都一贯反对&#8220;常备军&#8221;,民兵代表革命,常备军代表 反革命,这种理念甚至可追溯到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但1918年1月15日,在&#8220;一月剧变&#8221;后仅十天,苏俄政府即颁布了建立红军的法令。法令仍许诺&#8220;在 不久的将来实行全民武装代替常备军&#8221;,但很快这个&#8220;不久的将来&#8221;就被证明无限遥远。二月革命以来布尔什维克最积极提倡的&#8220;士兵民主&#8221;立即被严禁,托洛茨基 直言不讳:&#8220;红军的组织原则与沙皇军队的组织原则是非常相似的&#8221;。而实际上前者比后者更严厉,包括推行残酷的人质法和什一法。用当时的话说,民主已经过 时,现在是&#8220;对信奉过的一切要憎恨,对憎恨过的一切要信奉&#8221;。的确不这样也不行,&#8220;一月剧变&#8221;后各地的小规模叛乱很快蔓延升级,到5月间捷克斯洛伐克战俘 叛乱和萨马拉&#8220;民主反革命&#8221;合流,全面内战的局面形成了。</div> <div>&nbsp;</div> <div>  一般认为,直接导致内战的原因有三个:废除立宪会议导致民主派的反抗,对德和约引起&#8220;爱国主义者&#8221;的抗争,以及余粮征集制激化与农民的矛 盾。但实际上,布列斯特和约的问题在几个月后即随德国战败、苏俄废约而不复存在,余粮征集制虽有深刻的思想背景,作为一项具体政策它应当说是内战的结果而 不是原因&#8212;&#8212;虽然它引起的农民反抗导致了内战延长。因此,解散立宪会议,亦即废除宪政,实为导致内战的首因。</div> <div>&nbsp;</div> <div>  从某种意义上讲,内战是一场围绕&#8220;立宪&#8221;的战争,列宁政府的反对派最著名的口号就是&#8220;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8221;。而内战中出现的许多反苏维埃势 力也都以民主立宪为旗帜。包括大量的左派势力,也在&#8220;既不要列宁也不要高尔察克&#8221;的口号下成了反对派,他们要求在&#8220;左派&#8221;专政与右派专政之外选择道路,回 到1917年9月前的民主政府甚至&#8220;一月剧变&#8221;前的苏维埃。&#8220;专政&#8221;与&#8220;民主&#8221;的冲突如此尖锐,以至于布尔什维克方面当时抨击&#8220;民主&#8221;常常连&#8220;虚伪的&#8221;、 &#8220;资产阶级的&#8221;等限制词都不用,干脆流行起&#8220;民主反革命(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ая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я)&#8221;、&#8220;立宪反革命 (Кадетскаяконтрреволяция)&#8221;的说法,并由此衍生出&#8220;民主反革命时期&#8221;、&#8220;民主反革命缓冲地带&#8221;、&#8220;民主反革命政治派别&#8221;等一系 列术语。&#8220;专政&#8221;是&#8220;革命&#8221;,&#8220;民主&#8221;就是&#8220;反革命&#8221;,一月前后的剧变乃至于斯!</div> <div>&nbsp;</div> <div>  这当然不是说后来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力量都是立宪会议的支持者或所谓民主派,而是说:二月革命以来人们期待的宪政民主前景在1918年1月的 消失引起了空前的震动,打破了俄国社会当时已十分脆弱的平衡,使各种矛盾都集中爆发出来。不仅各支民主派(后来被称为&#8220;资产阶级民主派&#8221;,但当时布尔什维 克更常称之为&#8220;民主反革命&#8221;)打出立宪会议的旗号反对布尔什维克,先后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马拉、乌法等地形成很大势力,在格鲁吉亚等地还建立了孟什维克领 导的民主共和国。更严重的是在二月革命后慑于当时人们对民主的认同而一时蛰伏的各种旧俄势力,现在随着宪政民主前景的破灭也堂而皇之地出来抢夺江山。他们 显得非常理直气壮:既然不搞民主了,沙皇的遗产凭什么就是你的?&#8220;有枪便是草头王&#8221;的局面于焉形成。</div> <div>&nbsp;</div> <div>  事实证明:从二月革命到一月政变期间,俄国政局在民主预期下的日益左倾并未受到右翼反民主势力的多大抗拒,像科尔尼洛夫兵变那样的个案转瞬 间也就平息了。不仅&#8220;清一色社会主义者政府&#8221;本已水到渠成,就是布尔什维克抢先夺权后,在许诺尊重立宪会议的70天内全俄局势仍然基本稳定。正是在布尔什 维克摧毁宪政后,右翼反民主势力起而效尤:继&#8220;一月剧变&#8221;布尔什维克驱散立宪会议后,4月乌克兰哥萨克首领斯科罗帕茨基驱散了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乌克兰议会 (中央拉达),12月初军阀高尔察克驱散了从伏尔加河迁移到鄂木斯克的立宪议会委员代表大会。二月革命后昙花一现的民主权威至此荡然无存。而二月革命以来 对&#8220;混乱的民主&#8221;不耐烦的人们,在混乱变成内战后也就各立山头&#8220;收拾残局&#8221;。加上乘乱而起的民族分离运动、外国支持的势力,俄国一时陷入了空前残酷的兵燹 战祸中,数百万人死于非命。&#8230;&#8230;</div> <div>&nbsp;</div> <div>  历史是由长时段因果关系决定的还是&#8220;偶因&#8221;造成的?应该说两种因素皆有。笔者曾指出:1905年俄国曾经有过自由市场经济与政治民主化进程 互相促进的强大势头。如果不是那场风波中各方之不智造成&#8220;双输&#8221;之局,俄国完全可能在君主立宪框架下完成政治、经济的现代化改造而避免1917年的局面。 但是斯托雷平政治专制下为权势者对传统农村公社进行&#8220;警察式私有化&#8221;积下民怨,加上后来又唐突发动世界大战而失利,&#8220;不公正的改革导致反改革的革命&#8221;便在 所难免。而且这种&#8220;革命&#8221;天然具有反对&#8220;腐败的经济自由&#8221;和重建&#8220;公社世界&#8221;的性质,自由主义成为输家几乎是注定的:临时政府难免要社会主义化,立宪会议 即便不被驱散,也没有几个自由派当选。</div> <div>&nbsp;</div> <div>  但另一方面,在&#8220;社会主义者&#8221;中谁能得势、以及得势后具体会导致什么后果,则是不确定的。主要在政治侨民中活动的布尔什维克最初并无优势, 长期流亡后在1917年4、5月间才回国的列宁、托洛茨基也不被看好。国内反斯托雷平运动的主力社会革命党和在工会中影响巨大的孟什维克都曾经很有希望, 但是阴差阳错的权谋较量使列宁最终胜出。1917年2月开始的进程本来是由传统专制向宪政民主的转型,结果到1918年1月后演变成&#8220;专制&#8221;到&#8220;专政&#8221;之 间一场改朝换代式的战乱。继1905年后俄国历史上又一次宪政民主大实验,就这样以更惨痛的内战以及内战后的&#8220;专政&#8221;告终了。</div> <div>&nbsp;</div> <div>  现在我们可以评价90年后俄国人如何反思1917:&#8220;二月民主&#8221;无疑是俄罗斯现代化转型的重大事件,但它之后的历史进程也无疑发生了&#8220;断 裂&#8221;,这断裂并非发生在当年的十月,但更不是在列宁到斯大林之间,而是发生在1918年1月。其内容也不是从&#8220;姓资&#8221;的民主革命转变成了&#8220;姓无&#8221;的&#8220;社会 主义革命&#8221;,而是废除民主(很大程度上废除的正是社会主义者即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当时也为他们所主导的民主,而非&#8220;资产阶级民主&#8221;),代之以专政 (一开始就是开枪屠杀工人、封闭工会、取缔社会民主党的专政,即&#8220;对无产阶级的专政&#8221;而非所谓无产阶级专政)。</div> <div>&nbsp;</div> <div>  如今的保守主义者(包括索尔仁尼琴与普京今天也基本属于这一翼)认为过分&#8220;民主&#8221;会损害自由乃至导致专政,这并非全无道理。像德国人在魏玛 末期民主选举出希特勒就是例子。就俄国而言,1917年底在立宪会议选举中获胜的民粹派如果执政,他们以后会不会以转型期混乱为口实而改变其此前&#8220;社会民 主党化&#8221;的方向、重返&#8220;人民专制&#8221;的民粹派老套,也是难以预断的。</div> <div>&nbsp;</div> <div>  但无论如何,后来俄国实际发生的进程并不是这些民主选举出来的政治家废除宪政,而是列宁们推翻民选议会、实行极权并镇压了民主。因此说&#8220;二月民主&#8221;就会导致&#8220;一月极权&#8221;是没有根据的,把二月革命与列宁极权在&#8220;西化&#8221;、&#8220;激进&#8221;的概念下混为一谈,也是极不严谨的。</div> <div>&nbsp;</div> <div>  事实上,在两次大战之间的那个时期,凡尔赛框架下建立的宪政民主在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未能坚持下来,而难免被颠覆、为专制极权所取代的命运。 但由民选领袖废除宪政的,也就仅德国一例。其余包括俄国在内,都是通过军事政变、战争或强制性&#8220;革命&#8221;等非民主方式推翻宪政的。因此过分夸张民主对于宪政 的威胁、甚至把民主看得比帝制离宪政更远,是没有道理的。</div><div>&nbsp;</div>  从某种意义上讲,1991年的苏联东欧&#8220;剧变&#8221;的确可以说是继承了&#8220;二月民主&#8221;的事业。但是时代毕竟大大进步了:今天&#8220;剧变&#8221;后的所谓&#8220;阵痛&#8221;如果与 那一波民主潮相比,无论与俄国&#8220;二月民主&#8221;的短命及民主被废除后的惨烈内战、与德国整个魏玛共和时期的动荡,还是与欧洲多数国家当时的&#8220;魏玛化&#8221;危机相 比,都可以说微不足道。不仅如今东欧各国都已渡过阵痛,确立了稳定的宪政民主,就是宪政之路最为坎坷的俄罗斯,也没有重蹈&#8220;二月民主&#8221;的覆辙,尽管其民主 体制并不完善而且近年来还有所&#8220;倒退&#8221;,但也已持续了十多年,根本性的逆转不大可能。今天普京再&#8220;保守&#8221;,哪怕是对斯大林时代的&#8220;大国&#8221;还有某种&#8220;怀 旧&#8221;,但只要他们不想学列宁,不愿重演&#8220;一月&#8221;的悲剧,那就如民主化以后的法国人对拿破仑、德国人对俾斯麦的&#8220;怀旧&#8221;一样,是无伤大雅的。<br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