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根治雾霾最快需15年 建议开征环境税

<br /> <div id="headerimg"> <img src="http://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teahouse/tea-01252013131528.html/tea.jpg/image" alt="tea.jpg" title="tea.jpg" align="right" height="163" width="305" /> <div id="headerimgcontents"> <div id="headerimgcaption"> 图片:最近,中国首都北京与数十座城市出现持续雾霾天气。(网络截图) <div id="zoomattribute"> </div> </div> </div> </div> <div id="storytext"> <p>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近发布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称,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要根治雾霾问题, 中国最快也需要15-20年左右。请听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p> <p>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5月15日联合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 》,就中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和总结。这份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大学共同创办的&#8220;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8221;主持编写的报告指出,笼罩 全中国五分之一国土的雾霾,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环境灾难,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报告认为,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社会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 一。</p> <p>报告指出,2013年在中国出现的雾霾所显现的特点是: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高、危害程度大。</p> <p>中新网5月15日的报道援引社科院报告的主编、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薛进军的话说,中国要从根本上治理好雾霾、重现蓝天白云,按照目前的经济 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需要20到30年时间。即使是采取最严厉的措施、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最快地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奇迹性地改善环境,也需要15到20年 的时间。</p> <table align="left"> <tbody> <tr> <td><br /></td> </tr> </tbody> </table> <p>薛进军表示,他们作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国外的经验和中国的条件。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英国、德国和日本大约用了30到50年的时间。而中国是一个 发展中大国,13亿多人口,刚刚超过50% 的城市化率,接近50% 的第二产业比重,又是世界工厂等,这些都使中国的环境问题比其他国家严重程度更深、范围更大、牵扯面更广、原因更复杂、治理起来也更困难。</p> <p>旅美中国环保问题专家武业钢先生表示,其实,中国环境污染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状况比空气污染状况更为严重,也更难治理:</p> <p>&#8220;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问题。而且,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中,其实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问题更为严重,治理起来也更为困难。治理空气污染,只要减少城市周边 的工厂等措施,就能较快见效果。但治理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都更复杂、更困难,而且需要的时间更长,至少得50到100年时间。&#8221;</p> <p>《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 》说,中国新一届政府针对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发出了历届政府所没有过的最强音,以及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决心。但报告警告说,要向污染宣战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而需要把政策落在实处。</p> <p>报告建议,要用经济手段治理雾霾,适时开征环境税,把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等污染物排放纳入环境税的征收范围,同时考虑将二氧化碳也纳入征收 范围。报告提出,要合理确定环境税的税率水平,一方面最大限度反映污染物减排的边际成本,使排放污染物的代价要高于企业为减排采取技术措施的预期边际成 本;同时也要考虑税率水平对宏观经济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保护要害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还要使得税率水平循序渐进,减少对经济的冲击力和潜在的社会阻力。同 时,报告还建议,中国应该适时开征环境税,用经济手段治理雾霾。</p> <p>报告还强调,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严重影响着中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儿童和妇女的健康。空气污染还威胁着社会安全,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声誉。环保问题专家武业钢就此表示:</p> <p>&#8220;西方国家200年达到的污染状况,中国30年间就达到了。中国的污染问题太严重了,是一个很让然头疼的事。而且,对中国老百姓的健康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中国一些地方的癌症病发率,已经达到过去的6倍以上,而且受害的主要还是弱势群体。&#8221;</p> <p>此外,中国社科院的报告还建议,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优先的观念,树立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把环境保护的政府承诺纳入法律体系,设置硬性的环境保 护指标作为指令性指标,各部门领导、地方干部、企业负责人任职时签订环境保护协议,并切实监督执行。报告说,要增加环境投资、大力支持环境技术的研发、普 及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为经济转型、能源结构转变提供根本技术保障;报告最后说,要支持合法的环保运动,形成全民保护环境的氛围。</p></div>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