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救赎与死亡:刘晓波与八九民运

编按: 这是澳大利亚汉学家白杰明教授在八九年六四之后不久所写的有关刘晓波与八九民运的文章,未曾在中文世界刊布过。虽时隔多年,仍值得一读。今把它的译文首次发表于本刊,以纪念六四事件25周年。(本刊首发)

洛德:“六四”将载入当代中国史册

1989年的“六四”事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广度和范围。多数人说到“六四”想到的是北京的学生在抗议,但是事实是北京各阶层的人们都进行了抗议,不仅学生,学生领头,还有商人、农民、工人、党内人士、军人、记者,来自各阶层的人们,为和平改革、反对贪腐,为更自由表达而团结一致进行抗议。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抗议示威不仅仅发生在北京,而是发生在全国各地。我估计有250到350个城镇发生了抗议示威。因此,人们必须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些理想型学生,这是中国人民要求更广泛表达的愿望。这一事件之重要不仅对中国而言,而且鼓励了东欧,以及其它地方,如蒙古。因为就在1989年之后,柏林墙倒了,苏联垮了。因此,争取民主和自由的声音在中国各地回荡。

海外学者致信习近平:纠正错误,放人!

5月13日,法国知名汉学家白夏(Jean-Philippe Béja)、美国汉学家林培瑞(Perry Link)、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巴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潘鸣啸(Michel Bonnin)等8位国际知名学者,近日发表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公开信,呼吁中国当局纠正错误,无条件释放近期被拘人士。另《瑞典日报》也于5月13日发表了本国14位汉学家、作家和学者的联合声明,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Göran Malmqvist)及前瑞典驻华大使雍博瑞(Börje Ljunggren)等人。

从周德伟到哈耶克

从紫滕庐这个房子讲到周德伟这么一个人,我想这个可能会给大家读哈耶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们看看哈耶克如何影响到一个中国人,这个中国人回来以后有哪些实践,这些实践对我们的今天又有什么启示和意义,我觉得这么生动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所承载的这个信号,加上紫滕庐这栋房子历史的意义,如果我讲的这个故事对大家读哈耶克,理解哈耶克,理解自由主义思想的理念,有所帮助的话,那我就非常高兴了。

中越争议演变成示威 华人工厂遭殃

中越在南海的争议引发的示威持续,越南3个省发生反华抗议,平阳省工业区百多家台资、港资工厂亦遭殃,办公室被破坏、货物被抢、仓库被放火坟烧。当地土生华人晚上也不敢出门,免受拖累。在胡志明市做华商翻译的土生越南华人Berry对本台讲,周三(14日)反华的情况稍有缓和,但暴徒见有中文字的店铺、工厂、汽车就打、就砸,她自己尽量晚上不出门,也不在人多示威的场合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