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泰斗余英時 獲唐獎漢學獎

<br /><div><img alt=""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4/Jun/6212014yys0.jpg" height="349" width="528" /></div><div>&nbsp;</div><div><strong>史學泰斗、中研院院士余英時,榮獲唐獎首屆漢學獎。</strong></div><div>&nbsp;</div><div>【聯合報&#9585;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nbsp;&nbsp;&nbsp; &nbsp;</div><div><strong>&nbsp;</strong></div>史學泰斗、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昨天榮獲唐獎首屆漢學獎,學界咸認實至名歸。唐獎得獎理由讚譽余英時詮釋中國思想傳統、闡發中國文化現代意義逾半世紀,以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為司馬遷揭櫫的治史宗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做了最佳現代詮釋。 <br />八十四歲的余英時,一九五&#9675;年自大陸流亡香港,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六年後赴美哈佛大學就讀,博士班師從漢學大師楊聯陞。<br />哈佛、耶魯、普林斯頓 延聘正教授<br />他學貫中西,善於通過比較文化史凸顯中國文化特色,一九七四年獲聘中研院院士,二&#9675;&#9675;六年獲頒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也是罕見曾獲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校延聘正教授者。<br /><div>根據中央社報導,余英時昨獲知受獎,覺得「受之有愧」,「很意外,也不敢當」,不改謙虛本色。余英時已六年未回台,預定九月將來台領獎並舉行演講。</div><div>&nbsp;</div><div><strong>以中文寫作 促成各國學者學中文</strong></div><div>&nbsp;</div><div>余英時著述甚豐,一甲子來出版中英文著作逾六十本、論文四百多篇,名著包括「歷史與思想」、「中國古代知識階層史論」、「史學與傳統」等。中研院院士丁邦新指出,余英時最早的學術著作是用英文寫成,後來感於英文著作會讓東方讀者受限,改用中文撰述,各國漢學家也因此須熟諳中文才能閱讀其傑作。</div><div>&nbsp;</div><div><strong>史學研究背後 充滿廣大文化關懷</strong></div><div>&nbsp;</div>思想史學者、中研院院士林毓生指出,余英時二&#9675;&#9675;一年退休前即著作等身,退休後兩著作「朱熹的歷史世界」、今年初甫發表的「論天人之際」更勝之前。<br />尤其是「論天人之際」,借用德國哲學家雅斯培「軸心突破」(人類對宇宙、人生體認的思維躍進)觀念,探討中國古代思想起源,為中國思想史最重要的問題「『天人合一』觀念的歷史淵源」提出定論。<br />余英時學生、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指出,余英時和廿世紀講求非常專業的歷史研究者相當不同,史學研究背後有著非常廣大的文化關懷,其著述常與現世社會息息相關。<br />例如一九七六年在台發表的第一部著作「歷史與思想」,其中一篇「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探討中國政治傳統一向瀰漫的反智氣氛,意外觸及當局敏感神經,一度遭查禁,卻也變成台灣最暢銷的學術書。<br />八&#9675;年代寫的「士與中國文化」,探討中國知識分子的源起、傳承與沿革,引發兩岸知識分子熱烈討論。<br />唐獎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表示,唐獎創辦人尹衍樑出身歷史背景,成立漢學獎是考慮全球向來重科技、輕人文,東方人文類更缺乏重大獎項。希望透過漢學獎鼓勵漢學發展,在亟需追求永續發展的廿一世紀,讓東方思維對人類未來提供解答,將來也將建立唐獎博物館。唐獎今將公布法治獎得主。 <br /><div>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754733.shtml</div><div>&nbsp;</div><strong>余英時:共產黨很快垮台</strong><br /><div>【聯合報&#9585;記者何定照&#9585;即時報導】&nbsp;&nbsp; </div><div>&nbsp;</div>唐獎漢學獎得主余英時接受本報專訪表示,從儒家「以人為本」思想發展出的民主思想,在共產黨國家完全被抹滅,人活著失去尊嚴。他認為,以蘇聯例子看來,僅以暴力統治國家的共產黨政府「很快會垮台!」 <br />余英時表示,他獲得唐獎是很大的光榮,台灣能發展出這個獎,表示台灣已現代化到一個程度,走在全球化的最前面;「這光是有錢還做不到。」 <br />他指出,台灣數十年來最大的變化便是走上民主自由的架構,能每人投一票來選舉誰當總統,很了不得,這些對人權的關注,都是大陸沒有的。他提醒,執政的國民黨要好好珍惜目前成績,檢討對大陸的政策,不能給共產黨什麼都好商量的印象,最後恐造成把台灣送給共產黨。 <br />「如果國民黨走太遠,恐怕要換一個政黨。」余英時說,他並非認為一定要政黨輪替,但他認為任何人執政,都不能給共產黨彼此可以統一的印象。「政策決定的機構該有明顯態度,生意是生意,主權不能放棄。」他認為,台灣沒有大陸經濟交換,仍可活得好。 <br />余英時表示,他最重視的價值向來是「人要活個像個人」,這在現代社會是由民主、自由、法治等保障。儒家從清末開始提倡民主,要求人人有尊嚴,但共產黨從1920年代開始就極力破壞這一切,到現在一個領導人換了一個,只是越來越腐敗,變成最壞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黨的資本主義,看不見改變的希望,一定會自我垮台。<br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754434.shtml<br /><br /><div><strong>知識狂余英時 為人寫序寫成書</strong></div><div>&nbsp;</div>【聯合報&#9585;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br /><br />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史學大師余英時,做學問的熱情廣為人知,除了「思考問題和寫作可幾天幾夜不睡」之外,連原本只是幫別人的書寫序,到最後都可以成書,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對知識的狂熱。 <br />曾和余英時多次合作、將其論文出版成書的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爵說,十年前,他請余英時為一本關於胡適的書寫序,只要三千字,結果余英時傳回來的文稿太豐富,最後為他出了一本書叫「重尋胡適歷程」。 <br />幾年後,聯經又邀請余英時為關於民初中國史學家顧頡剛的書寫一篇序,結果又誕生了一本書:「未盡的才情-從《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 <br />為何初寫序卻終成書?林載爵問過余英時,答案是余為了寫序,做了不少功課,結果又發現很多之前沒有人想過、談過的事情,有了新的體悟跟啟發,思緒不斷,於是只好寫成一本書。 <br />事實上,和余英時談話也是相同的情況。和余相熟多年的林載爵表示,每次和余聊天就要花上半晌,因為余知道的東西太多,問他一個問題能「蹦」出十個答案,「這就是余先生最特別的地方,很少見到這樣的學者」。 <br />林載爵指出,余英時的另一個特色,就是能將論文寫得好看,不僅觀念清楚、說理和敘述巧妙,一般人都看得懂,其作品在海峽兩岸都很受歡迎。 <br />「像他最著名的書『歷史與思想』從一九七六年出版到現在,已經刷了第卅四刷,相當驚人」,林載爵舉例,余英時最新的著作「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對於古人常講的「天人合一」是怎麼形成的,也給予最完整的解釋,才出版短短時間,就已二刷。 <br /><div>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754741.shtml</div><div>&nbsp;</div><div><strong>學者推崇他:論斷任何史實 都有兩千年背景</strong></div><div>&nbsp;</div>【聯合報&#9585;本報記者何定照】&nbsp; <br /><br />史學泰斗余英時研究中國思想、政治、文化史上起三代、下至明清,也因此能洞見歷史演變。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觀察,廿世紀史學研究變得非常專業化,講究斷代研究,罕有人像余英時能跨越時代、「通古今之變」,「他論斷任何史實問題,都有兩千年背景!」 <br />以此龐大的研究背景,余英時每能提出創新議題、連結當代,為中國文史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br />像他以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與匯流切入,討論古代中國的「反智論」時,曾表示該文其實是針對大陸文革而發,想揭示造成文革的政治勢力「雖在意識型態和組織方式取法現代西方的極權系統,但在政治操作上繼承傳統君權的負面作風,表現在對知識人的迫害」。 <br />新作「論天人之際」中,余英時指出,「舊天人合一」原本由巫師集團創建,並透過祭祀系統(禮樂)實踐,他人無法涉及;後來「禮壞樂崩」,孔子認為禮樂須改以「仁」為核心,諸子哲學思維取代巫文化,完成「軸心突破」(人類的宇宙觀躍進),從此「新天人合一」講求的「道」與「心」合一,可讓更多人實踐。此一研究,也令人看到當代。 <br />王汎森指出,「天人合一」是極重要的中國思想源頭問題,余英時的老師錢穆最後一篇文章正是「論天人合一」;余英時則提出史學角度研究,看天人合一如何「從巫到禮」。令人感佩的是,余英時高齡猶勤讀不輟,可從書中引用史語所副所長林富士去年發表對巫的研究看出。 <br />余英時退休後寫的「朱熹的歷史世界」,同樣反映對思想史和當代連結的關注。中研院院士林毓生說,該書顯現歷代知識分子在最艱困環境,仍堅持「天下太平」的理想,對知識分子的努力和痛苦解釋得非常細緻。<br /><div>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754734.shtml</div><div>&nbsp;</div><div><strong>自承因錢穆先生 余英時愛上中國史</strong></div><div>&nbsp;</div><div>【聯合報&#9585;記者何定照、陳皓嬿/台北報導】&nbsp;&nbsp;&nbsp; </div><div>&nbsp;</div>余英時學貫中西古今,來自曲折的求學路途。他在「我走過的路&#8212;余英時訪談錄」書中,自承因戰爭和流亡,直至十六歲才受正規教育,然而沒受正規教育也有好處:「思想不大受約束,許多(黨義等)清規戒律我都沒碰到,比較自由一點!」 <br />余英時將求學過程分三階段。一九三七到一九四六年,他在鄉村度過,只有受私塾教育。一九四六年十六歲,西洋史學家父親余協中要他準備考大學,他在惡補下考取父親創校的東北中正大學歷史系,治學之路從此決定。 <br />一九四八年,中國左傾學生運動正激烈,余英時自述,在地下黨領導人表兄鼓吹下,他也自認不能對中國前途置身事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但他之前所讀的梁啟超、胡適等中國哲學著作,及五四時期有關「人的文學」作品,又讓他在思想上傾向溫和的西化派,對激進思潮難以接受。 <br />一九五&#9675;年,余英時展開「大變動中的流浪」歲月,流亡赴港,成為國學大師錢穆在港成立「新亞書院」的第一個學生,他的中國史學之門也自此開啟。余英時自承,「我完全是因錢先生,才喜歡上中國史。」 <br />新亞書院只是在九龍貧民窟租來的四間簡陋教室,擔憂中華文化道統在共產黨統治下滅絕的錢穆,就在此與學生建立「為往聖繼絕學」的大夢。余英時曾感傷回憶,一回錢穆生病,竟就只睡在空教室的地上,一心只想讀理學家王陽明的文集,余英時趕快幫他買來。 <br />在新亞時代,余英時雖潛心研究中國史,仍未放棄對西方文化與歷史的求知欲,希望以西方為對照,認識中國文化傳統的特性。 <br />他在「論天人之際」序言中,指出自己就讀大學時,史學界籠罩在「歷史演進一元論」的氛圍中,但他則質疑,不論是馬克思主義,或西歐資本主義,怎可能都套用在每一個社會?他也不願依西方觀點,將中西文化的不同理解為「落後」與「先進」之別。 <br />一九五五年赴美哈佛大學念漢學後,余英時終於得以有系統地念西方書籍。他自言,這六年半的博士研究生涯,糾正了他前十八年隨興所至的讀書作風。余英時的漢學大師之路,也就此打穩根基。 <br />中研院院士林毓生指出,余英時對學術研究精神的堅持與心靈的開創,中外無人能超越;而他能有這麼大成就,他的天資能力特別強,研究起來可以幾天幾夜不睡,是很大的原因。 <br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感嘆,像余英時這樣的寬廣圓融的漢學大師,以後大概越來越難得,因為最近幾十年,人文學的某些領域受到「科學」研究方法影響,也漸漸往「狹小主題、制式方法、迎合流行」的方向走,越走就越沒有詩書寬大的人文氣息。 <br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754739.shtml<br />&nbsp;<br /><div>&nbsp;</div><div><img alt=""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4/Jun/6212014yys2.jpg" height="719" width="446" />&nbsp;</div><div>圖/聯合報提供</div><div>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754739.shtml</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strong>余英時:漢學定義在「漢」字 太狹隘</strong></div><div>&nbsp;</div>【聯合報&#9585;華盛頓記者賴昭穎、記者何定照/連線報導】&nbsp; <br />&nbsp;<br />知名歷史學者余英時成為首屆漢學獎項得主,余英時二十日受訪表示,獲得唐獎肯定是非常高興和光榮的事,只是覺得受之有愧;而漢學是世界人文研究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中國文化走和西方文化不一樣的路,在二十一世紀還有很多可以發揮的地方。 <br />對於唐獎設立漢學這個獎項,余英時說,這顯示台灣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站在領先的地位,才能做這樣的事;台灣在漢學研究方面做得很好,包括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和各大學都做得很好,基本上都是走全球化的道路。 <br />余英時表示,漢學是世界人文研究重要的一部分,不過,如果只把漢學定義在「漢」字這上面,那就太狹隘了;漢學就是研究中華文化歷史傳統,把它放在世界背景上來研究。 <br />針對近日一群美國教授聯名抵制大陸政府主導的孔子書院,余英時說,這是很好的現象,「可以看出來他們對中共和中國分得很清楚」,因為孔子書院根本是一個統戰的單位,加拿大人還投書大陸廣州的南方周末,抨擊孔子書院在加拿大搞特務工作,不只是教中文。 <br />余英時說,大陸利用孔子書院打入美國各個大學,用錢來引誘,而書院也講漢學研究;北京大學還搞一個燕京學院,提倡中國研究,由他下中國研究的定義,定義就是擁護共產黨,共產黨是代表中國文化最好的,也代表孔子。事實上,馬克斯和列寧才是中共思想上的老祖宗,共產黨對孔子從來沒敬意過,都是叫「孔老二」。 <br />他提醒,執政的國民黨要好好珍惜目前成績,檢討對大陸的政策,不能給共產黨什麼都好商量的印象。他認為任何人執政,都不能給共產黨彼此可以統一的印象。「政策決定的機構該有明顯態度,生意是生意,主權不能放棄。」。 <br />余英時表示,他最重視的價值向來是「人要活個像個人」,儒家從清末開始提倡民主,要求人人有尊嚴,但共產黨從一九二&#9675;年代開始就極力破壞這一切,越來越腐敗,變成最壞的資本主義&#8212;國家的資本主義、黨的資本主義,看不見改變的希望,一定會自我垮台。<br /><div>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754744.shtml</div><div>&nbsp;</div><strong>余英時 獲漢學唐獎<br /></strong><div><strong>用現代學術 開創中國文史新思路</strong></div><div>&nbsp;</div>2014年06月21日 台灣蘋果日報<br />&nbsp;唐獎昨公布首屆漢學獎得主,由知名中國思想史學者、中研院院士余英時獲得。唐獎基金會提供 <br />【唐鎮宇&#9585;台北報導】由國內企業家捐助成立、全球獎金最高的研究獎項「唐獎」,昨公布首屆漢學獎得主,由中研院院士余英時獲得,表彰其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中國傳統思想,為中國文史領域研究提供新方法與新思路。余可獲頒4000萬元獎金和1000萬元研究經費,他昨受訪時謙稱「受之有愧」,也「倍覺殊榮」,並指畢生研究和台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要感謝中研院老同事的支持。他已允諾9月回台領獎。<b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 /><div>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捐助成立的「唐獎」昨宣布第3個獎項「漢學獎」得主,由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宣布得主為中研院院士、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余英時。 </div><div>&nbsp;</div><strong>出版著作達59本</strong><br /><div>84歲的余英時出生於中國天津,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後又遠赴美國哈佛大學,接受西方學術洗禮,專長以西方理論及現代學術方式,重新詮釋中國思想與文化,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華裔學者。</div><div>&nbsp;</div>唐獎委由中研院負責評審,頒獎人中研院院士丁邦新說,余英時在中國歷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具開創性的角色;余自1953年發表著作以來,60年間出版中英文著作59本、論文400餘篇,研究上起三代、下至明清,甚至當代各時段。<br /><div>余英時深入理解西方理論,轉而詮釋中國思想與文化,如闡述古代中國知識人身分與角色的轉型、傳統時代知識與政治之間複雜的關係等,為中國文史領域研究提供新方法與新思路。 </div><div>&nbsp;</div><strong>對六四事件反感</strong><br /><div>&nbsp;</div><div>丁邦新說,余英時不僅投入學術,平時也很關注文化及政治問題,並撰寫文章聲援兩岸的民主運動。他說,余的政治思想源自學術上的求真本質,因此對六四事件很反感,每談到此事便很憤慨。</div><div>今年3月台灣學生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黑箱作業,發起太陽花學運,余英時也發文聲援,指中共千方百計企圖摧毀台灣的民主,台灣人民和政府都必須把警惕提到最高的程度,並稱學運是捍衛並提高台灣民主體制的運動。 </div><div>&nbsp;</div><div><strong>台頒獎「感殊榮」</strong></div><div>&nbsp;</div>對於獲頒唐獎,人在美國的余英時昨受訪時謙稱「受之有愧!」余說,他的畢生研究和台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該獎榮譽不只屬於他個人,更感謝中研院老同事的支持。余英時說,漢學研究在國際一直沒有專屬的獎項,「今天終於有了,而且是由台灣頒出,覺得倍感殊榮!」<br /><div>余英時說,漢學並不只屬於中國人的研究,西方國家也有許多漢學研究很了不起,近年來國際漢學也和中國、台灣的漢學研究慢慢合流,希望未來漢學獎能持續挖掘國際上傑出的漢學家。至於高達5000萬元的獎金,余笑說:「確實是一筆大數目。」但獎的意涵大於獎金多寡,暫時不去想如何運用的問題。 </div><div>&nbsp;</div><strong>余英時/84歲</strong><br />學歷: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br />現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br />經歷:<br />美國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br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br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br />香港新亞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br />美國哈佛大學正教授<br />美國密西根大學副教授<br />成就:<br />台灣中央研究院第10屆院士<br />美國明德學院榮譽文學博士<br />香港大學榮譽文學博士<br />美國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br />著作:<br />出版中、英文著作59本、論文400餘篇,包括《歷史與思想》、《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等<br />資料來源:唐獎基金會 <br /><div>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621/35909032/</div><div>&nbsp;</div><strong>余英時獲漢學唐獎</strong><br /><br /><div><strong>史學泰斗余英時 獲唐獎漢學獎</strong></div><div>&nbsp;</div>2014-06-21 自由時報<br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做學問的人不能被名利權勢所絆!」有華人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昨宣布首屆漢學獎得主是八十四歲的中國史學泰斗、中央研究院士余英時。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說:「余英時闡發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是海內外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斗!」<br />&#8226;&nbsp;&nbsp; &nbsp; <br />唐獎漢學獎得主余英時,評審推崇他是「享譽國際的史學大師,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華裔知識份子。」(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br />&#8226;&nbsp;&nbsp; &nbsp; <br />余英時小檔案<br />余英時是中國思想史學者,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研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與文化,出版著作五十九本,撰述論文多達四百多篇,深深影響東西方學界。二&#9675;&#9675;六年獲頒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等同人文學諾貝爾獎的殊榮。<br /><div>余英時越洋受訪,謙虛表達受之有愧,將榮耀歸於過去學界同儕,認為人無法靠獲獎承認自我,為學不能被名利權勢所絆,但肯定唐獎頒發漢學獎項,是國際首座為中國文化設立的專獎,將鼓舞年輕學子。</div><div>&nbsp;</div><div><strong>民主自由得來不易 肯定太陽花學運</strong></div><div>&nbsp;</div><div>話鋒一轉政治,他直言雖抱持「遙遠的興趣」,但亦高度關懷民主社會,肯定台灣日前太陽花學運價值:「只要是和平非暴力的運動都支持,因為民主自由得來不易!」</div><div>&nbsp;</div><div><strong>天資強、好探索 退休後出版鉅著</strong></div><div>&nbsp;</div>好友中研院士林毓生稱,余英時天資強,學術研究的探索與堅持精神無人能比,就算退休仍努力不倦,甚至出版長達千餘頁的鉅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震撼國際漢學界。<br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長黃建興亦說,余英時一方面像傳統士大夫,發揮入世精神批評政治權威,又保有西方公共知識份子客觀性,謹守分寸不涉入政治,但其中心思想早已對中國社會產生重大的潛移默化。不過,除非中國政治的共產權威改變,否則他終生不入中國。<br /><div>事實上,余英時對當下中國政局社會,頻繁發言,語多犀利,但他的著作在中國卻屢屢出版、加印,被奉為經典。他曾在接受訪問時,對此哈哈大笑,表示不解。</div><div>&nbsp;</div>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解釋,漢學獎設立,目的在彰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化的貢獻,提振東方文化價值,得獎者可獲五千萬獎金,首屆漢學獎評選從超過一百五十位推薦對象中,將種族、國籍、政治信仰等完全排除,僅視其研究是否能對學術、社會乃至世界,推展漢學精神。余英時獲獎,眾人皆讚:「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實至名歸。<br /><div>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89265</div><div>&nbsp;</div><div><strong>倡自由反鎮壓 黃國昌讚佩風骨</strong></div><div>&nbsp;</div>2014-06-21自由時報<br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中研院副研究員黃國昌表示,過去與余英時無淵源,但在二&#9675;一二年從事反旺中運動時,有一天突然接到余英時的電話,對他表達支持青年學子的立場。黃國昌說:「余英時對我而言就像神一樣的人,卻親和有禮,非常敬佩他有知識份子的風骨!」<br />兩人談到香港與台灣的政治處境,余一再叮嚀,要捍衛民主、捍衛自由的價值,因為中共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余痛心,有許多知識份子為了金錢利益,紛紛投降中共,希望年輕一輩堅持下去,不能放棄珍貴的核心價值。<br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89267<br /><br /><div><strong>中國史學泰斗 余英時獲殊榮</strong></div><div>&nbsp;</div>2014年06月21日 04:09中國時報 <br />黃天如/台北報導<br /><div>終於有華人拿下唐獎!首屆唐獎昨公布漢學獎得主,由中國思想史學者余英時獲獎。出生中國天津、今年84歲,在逾半世紀學術生涯中,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及文化,是中西方公認的21世紀中國史學泰斗。</div><div>&nbsp;</div><div><strong>首位華人得主 9月來台</strong></div><div>&nbsp;</div>唐獎教育基金會指出,現定居紐約的余英時9月將親自來台領獎,屆時國人將有機會透過講座及論壇,一親大師風采。<br /><div>余英時擁有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966年回到母校任教,便在美國漢學界嶄露頭角,退休前曾歷任哈佛、耶魯及普林斯頓大學正教授,足見其學術地位。2006年還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殊榮。</div><div>&nbsp;</div><strong>逾9成著作 以中文撰述</strong><br />余英時著作等身,退休後更加倍勤奮寫作,至今有中、英文著作59本,論文400餘篇,他的多年好友76歲中研院院士林毓生形容:「余先生天資聰穎、心靈純淨,對學術的追求更是始終不輟,他甚至不太睡覺。」就是這樣的努力,才造就其今日的成就。<br />為擴大華人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余英時95%的著作都是以中文撰述。《歷史與思想》是他在台灣刊行的第一本論文集,此書不僅準確呈現余英時的治學取向,例如中國文、史、哲間的相互關聯、中西文化與思想之異同與比較;其中收錄的部分論文,例如《論戴震與章學誠》、《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和《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等,後來也都發展成專書。<br />中研院院士丁邦新表示,余英時平日撰述多為專業論著,但也很關注文化及時事,總是劍及履及發而為文,更曾多方聲援兩岸民主運動。難得的是,多年來余英時兼具中國傳統士大夫及西方公共知識分子角色,對政治只保持遙遠的興趣,卻不實際參與。<br /><div>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說,唐獎是第一個設立漢學獎的國際性學術大獎,創辦人尹衍樑博士的用意是希望藉此鼓勵華人面對全世界,並透過發揚中華文化,讓世界變得更好。</div><div>&nbsp;</div><div><strong>「頒給他是唐獎的光榮」</strong></div><div>&nbsp;</div>陳振川強調,在各界推薦的150多名候選人中,歷經反覆討論,最後決定把獎頒給余英時。基金會董事、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說,當大家聽說唐獎要設漢學獎時,「余英時」這個名字幾乎已在每個人的舌尖,只是沒講出來罷了,「能把獎頒給余英時,是唐獎的光榮。」<br /><div>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21000350-260114</div><div>&nbsp;</div><div><strong>余英時:挺我的、罵我的人都很多</strong></div><div>&nbsp;</div><div>&nbsp;2014年06月21日 04:09中國時報 </div><div>劉屏/華盛頓20日電</div><br />獲得首屆唐獎「漢學獎」的余英時20日表示,他數十年對學術的追求堅持不輟,對國家社會的關注也始終如一。他強調,這是知識分子應有的態度。<br />余英時接受本報專訪時謙虛的說,要歸功於香港新亞書院和台北中研院這些「老同輩」。他也一再謙虛的告訴媒體,「電話訪問就可以了,不要跑來(新澤西州)。」<br />余英時說,他沒有其他目的,始終是「為知識而知識,為學問而學問」,這是基本態度,是一生的堅持。他說,他「不把學問或知識當作工具,求名求利求權力,這是我堅守的原則」。他說,做的好壞,是別人的評價;「支持我得獎的人很多,但是背後罵我的人也多的不得了。」<br />1973至75年,他擔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後來有機會擔任大學校長,但是我謝絕了,我覺得沒有這個能力。我真的沒有能力去應付人事,只能做學問。」於是回到哈佛大學教書,把精力放在可以發揮正面效果的工作上。他說,「金錢,權力,最後都不是你的。」<br />余英時從不涉入政治,但一向關注政治,因為「這與我們的價值有關」,所以早在「美麗島事件」時,他即投書《紐約時報》聲援台灣的民主運動。他與台灣的關係很密切,「我的老師錢穆先生後來在台灣定居,我與中央研究院也有很深的關係,台灣的學生也非常多。」他說,他希望「任何華人土地都能得到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這是普世價值,與黨派無關,「國民黨,共產黨,我從來都不接觸。」<br />他也很關心兩岸走向。他說,經濟如果雙方互利,可以進行;但在政治上,明明發現對方有目的,是要以經濟箝制你,「你要斷然拒絕,不能含含糊糊,不能為了眼前利益就不顧長遠的後果。」他說,在這種情勢下,媒體等知識分子的角色格外重要,「我相信知識分子的良知不會泯沒」。<br />他說,「中國」與「中共」是不一樣的,「中共怎麼是中國呢?有些人故意混淆,有分辨能力的人不會混淆。」正因為追求全中國的自由、民主,所以「共產黨罵我罵得才凶呢」。<br />余英時說,如果自己不謹慎、不堅持,「一切被錢引誘,一切原則都放棄,那根本就完蛋了,連『人』都談不上了。」他說,人不能是純經濟動物,「獎金如果在考慮範圍裡,那我就不成為余英時了」。余英時說,「唐獎」基金會希望他親自領獎,他也6、7年沒到台灣了,所以近期可能有台灣之行。<br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21000353-2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