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最近,中国最高层的政治话语中增添了一个新词“基因”。<br /><br /><strong>“基因”成和平宣言</strong><br /><br />这个词较早出现于去年11月美国一家报纸对即将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会议的习近平的专访。针对世界对中国迅速崛起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说,“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br /><br />在另外一个国际场合习近平还说“强国一定会寻求霸权的论断并不适用于中国。回顾我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并不是中国的文化基因。”<br /><br />5月16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中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不接受国强必霸逻辑。”<br /><br />6月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面向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国际战略研究所两大智库发表题为《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的演讲中说“中国人没有扩张的基因,也不能理解和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br /><br />“基因”这个词也在国内语境中受到青睐。今年四月,习近平在新疆视察军队时的一次讲话中“叮嘱部队领导,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br /><br />中国官方媒体对这个新词迅速跟进,人民网评价说“习近平主席‘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的讲话,是向世界发布的和平宣言,不但让人肃然起敬,而且让人荡气回肠。”中国的众多门户网站也密集报道了这些“基因”话语。<br /><br /><strong>“中国特色”的外交辞令<br /></strong><br />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的“中国特色”,经常导致中国官方外交语言和国际社会公认的“政治正确性”表达之间的重大差异,尤其在一些中国急于要表白自己的立场的时候。例如,习近平作为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时,中国官方很重要的一句话是”太平洋之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中国是要想让美国相信自己没有在亚太地区挑战美国的动机,但这话完全把太平洋地区几十个国家排除在外,好像太平洋成了中美两国的内湖。<br /><br />又如,在最近中国的外交语言中,那些与自己有领土领海争议的亚洲国家被说成是闹事的“小国”,而中国则是受挑衅的“大国”。中国和邻国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变成了“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关系。<br /><br /><strong>“基因”说能打动人吗?<br /></strong><br />习近平和李克强同时用“基因”说来强调中国不会侵略他国,其背景是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周边很多国家之间的麻烦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疑虑日益加深,尽管中国多次反复表白自己是“和平崛起”,但难以消除国际社会的担忧,于是“基因”这个奇怪的词汇就出现了。<br /><br />但除了中国国内报刊和网络的大量转载和赞美,“基因”说恐怕难以在国际上达到效果。中国领导人–或者他们的智囊—大概以为,说的话越重越狠,打的比方越生僻越冷门,听的人就越是受打动,越是相信你。这是对别人的智力和常识的一个误解。<br /><br />世界上没有一个天生爱好和平的国家,“血液中没有扩张的基因”之类在别人听来是匪夷所思的声明。任何大国都难以对别人夸口说自己在历史上从没有欺负过别人,这是世界历史的常识,也是中国历史的常识。如果有一个国家执意要这么说,那别人会怀疑是不是你对侵略和扩张有着和国际惯例不同的解释。在别人看来是的,在你看来不是,那样更危险。<br /><br />国际社会对中国有疑虑,更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中国“强了”,而是因为中国高层政治的不民主,不透明,中国国内有太多的麻烦和危机,中国拒绝很多国际社会公认的政府与人民之间关系的准则,中国至少在毛泽东时代有过大量干涉邻国内政的记录。所有这些,加上中国今天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的“大国”意识,使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疑虑的对象。<br /><br />国与国之间的敌意、疑虑、纠纷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常态,但一个国家同时使得这么多远近大小各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也相异的国家不放心,那一定是这个国家确实有很多让人不放心的地方。<br /><br />真要让人相信自己不会扩张,不是靠自说自话看不见摸不着的“基因”,而是建立一套稳定透明的政治制度,就像民主国家那样,让别人对你的外交决策的过程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这样,尽管你会和某个国家发生冲突甚至刀兵相向,但全世界绝不会因此而对你不放心。<br /><br />